八月,秋已高但气不爽。就象这明月,难道和苏东坡时代的月亮不一样吗?难道不是八月十五过中秋吗?但是,现在的中秋节还有“千里共婵娟”的意境吗?自古以来,中秋佳节是团圆幸福的时刻,是欢乐吉祥的象征。喜获丰收的父老和远游归来的游子,欢聚一堂,共同品尝春的离别,夏的思念、秋的收获。不能团圆的人家,则以明月寄相思,在那个心驰神往的时刻,对着同一轮明月,含泪吟诵“举杯邀明月,天涯共此时”。更不要说那些胸怀天下的大丈夫,以明月祝福国圆家兴,并以此铭志,驰骋沙场,报效祖国。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历经了千年的沉淀,中秋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和意义应该得到更深更好的发展。走到今天,这份亲情,这份思念,这份祝福.....,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在某些人身上,已经完全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一年之中的节日,在广东以置华南,以春节为甚,中秋次之。春节,一年之重,迎来送往,情理之中。中秋,差不多刚好是一年之中的中间时段。春节时的迎来送往已时隔半年,该帮忙的,该照顾的都已经做过了。要想再继续,还想用春节那点余力,怕是不行了。这么久了,还不拜望一下,下半年还有这么久,怎不能等到春节吧。于似乎,选择中秋迎来送往便顺理成章了。国人做任何事总要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时间选好了,但也不能象春节一样送红包吧,月饼就成了最好的由头。送5元一个的,还不如不送,于是,就有了象征身份和地位的月饼。其实月饼并不贵,因为要送给“显贵”,不贵也得变贵。国人在这些方面的创新到是很响应党的号召,于是,就有了各式各样的月饼,不仅从包装上下足了功夫,里面装的东西也是应有尽有。有些送月饼的想给别人一个惊喜,只是告诉别人吃的时候要慢点。收的人自然知道里面有“问题”了。吃月饼时就交待家人要吃慢一点,小心里面有东西咯了牙。说不准把钻戒吃进肚子,那就麻烦了。怎不能在月饼的成分上堂而皇之的注明“砂糖10G,钻戒1粒.....”吧。
吃的东西变成身份的象征,可不是什么好事。做的再好吃,你能吃几个。收的多了,丢也不是,不丢也不是,到成了累赘。看来,中秋送月饼也要改一下了,这也是顺应历史潮流吗。收家不实惠,徒有虚名;送家花了钱,作用不大;只有卖家,才是最大的赢家。要怎么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