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暑假,外甥女欣欣照例在暑假期间上着各种兴趣班和补习班,偶尔姐姐忙于工作抽不开身的时候,会叫我帮忙接送一下。这天,牵着欣欣的手走在街上,小丫头突然很认真的问道:“小姨,你小时候暑假寒假都做些什么?”
做些什么?外甥女的问题一下子把我问倒了,我的思绪被带回了遥远的童年。
拾松毛应该是我童年时期,暑假寒假里做得最多的事了。小时候的乡村,家家户户都是柴火时代,一日三餐,生活起居必不可少,柴火经常捉襟见肘。大人们忙于生计,因而拾柴火就成了我们能为他们分忧解难的主要工作。但小孩子毕竟力气有限,砍柴扛木这类重活干不了,拾松毛就成了最好的选择。松毛是引火的绝佳材料,家乡所在的乡村,几公里外是连绵的群山,山上种满了松树,一年四季,干枯了的松毛纷纷扬扬的掉落到地上,用一把竹篾制成的工具(当地人叫竹丫)拾掇成一堆,就成了生火的好用料。
我算是村里孩子中养的比较娇气的那个,直到小学二年级才开始跟着大伙上山拾松毛。而我的伙伴们通常是读学前班或者是一年级就已经加入松毛大军了。那时一放寒暑假,年龄大点的姐姐们在村头一吆喝,各家各户的小不点就扛着一把竹丫,两个麻袋出门了,浩浩荡荡的朝几公里外的山上进发。拾松毛没什么技术性可言,一是要瞅准松毛多的区域,这片没戏,果断换地;二是一旦找好区域,便要耐得住性子认真拾掇,竹丫东扬一下子,西扬一下子,便是再多松毛的区域也白搭。这个道理一般拾过几回松毛后都懂,不到三小时,小伙伴们每个人面前都是一堆堆小山似的松毛,心满意足拿起麻袋往里装,使尽吃奶的力气用力挤,直到两个麻袋塞得鼓囊囊,拎起来沉甸甸的,再把竹丫子中间一串,两头一绑,柔弱的小肩膀咬牙挑起,晃晃悠悠担着回家去。
每次拾松毛,大清早出门,下午两三点钟才能到家,实际上,山上拾松毛花的时间不多,耗在路上的时间才是最多的,尤其是回来的路上,几公里的路程,肩上挑着重重的担子,走上不多远,就想停下来歇脚,越歇便越觉得担子重,担子越重便越走不动道。那时,小学课文里学过一篇《挑山工》的文章,走不动的时候我就用书中的道理勉励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趁有力气的时候多走几步路……犹记得,每次拾松毛回来就好比饿死鬼投胎似的,狼吞虎咽,能吃下好几碗饭,哪怕是剩菜剩饭也觉得是人间美味,一边美滋滋的吃着饭,一边抬眼看着院子里堆了整整一墙的松毛,小心脏里溢满了满足,后来才知道,这就是收获的喜悦。
这种劳动后收获的喜悦,时下的小孩子怕是再难体会的吧。过年回家,小侄女为鸡汤里没有鸡腿拒绝吃饭。母亲一边哄劝一边数落:你看看你像什么样子,小姑姑像你这么大,都上山拾松毛了…….数落完又不由莞尔:看我真是老糊涂了,如今谁还拾松毛,就连这鸡汤都是煤气煨出来的。
我也不由莞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