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陈露诗集《岁月无题》
认识陈露有十几年了,读他的诗不少,经常在一起相聚,一杯清茶,大家海阔天空地聊文学、诗歌、散文、小说、甚至戏剧和电影。有时免不了面红耳赤地争论一番,争论之后,会心一笑,释怀而去,各忙生计。多年交往,从相识到相知,总欣赏陈露的创作才华,以及对创作的勤奋与执着。这不,当人们正热衷于商海捞金,官场捞权的时候,经历了多年辗转动荡生活的陈露悄悄地把自己的心血凝成结晶品,继散文集《驿外桥边》之后,诗集《岁月无题》又结集出版。
这本题为《岁月无题》的诗集,是陈露从1982年至2000年陆续写下的几百首诗中选辑汇编而成的。它的排列是以年份的顺序排列的,诗集中的诗没有类型归类,没有刻意编排,只是按几个大体不同的生活阶段作了粗略的划分。时空跨过18年,是诗人从少年到青年,从不谙世事到成熟的过程。
八十年代是中国诗歌非常典型的时期,那时许多诗人非常活跃,各样的门派,各样的主义蜂拥而起。而最有影响是以北岛、舒婷、顾城等人的朦胧诗派,他们的诗在社会倍受推崇。八十年代初的陈露只有十七、八岁,那时他推崇的是那一位诗人,我不 知道。但是他在高中毕业时所写的那首诗却足以让少年的心感到诗的真情。“也许小草在寒霜中枯萎/也许小花在风雨中调零/也许小溪在烈日下干涸/也许小鸟对着夏天奈住寂寞/可是,年青的心永远歌唱……”——《豆蔻年华》。这亲的诗句虽单纯,但是在现今读来,还可以领略一个少年的激情在荡漾。因此说来,诗并不一定有华丽的词藻,精美的意象,有真切的情感,诗同样给读者震撼力。
1986年,陈露考入了当时广东省最大的一家电讯企业,到了广州,工作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耳闻目睹,此前此后,是截然的两种生活概念。那诗中有诗人生活的痕迹,随着建立宽阔的写作视野而来的,是诗人对诗歌的特殊要求,对它的技艺的追求是诗人在八十年代中期孤独的写作。他把自己的思想激情和想象力交给真正的而非虚假的诗歌创作。诗是他排解心声的一种释放,这时候,他写了大量的关于怀念故乡及浪迹他乡的诗:“一行白鹭正呢喃着向南飞去/如我们行色匆匆的掠影/在紫色的天穹里飘浮/举起酒杯吧/漂泊异乡的朋友/生命/在江流的远徙中获得天地灵气……”——《归去来兮的相约》。那豪迈之气在诗中流露。不仅如此,诗人将自己的爱憎熔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并写了一批描述这些生活的作品,如:《夕阳下的故事》、《电缆员之歌》、《今天,仅是个逗号》以及关于“南部”的诗等。这批诗生活气息常有郁,并很好地将诗的虚与现实的实结合起来。就像他在《岁月无题》一诗中所表述的:“岁月是条河/我们趟过来趟过去……岁月是首歌/我们唱过来唱过去……岁月/是我们背影后面的足迹/在如歌般的河上/于脚下悄悄流淌。”诗歌包括诗人并不是历史的全部,比如追求、寻觅、悲伤、欢乐、存在的复杂。它只是想表达一种淋漓尽致的情感。在诗人眼里,诗的写作既不站在历史的对立面,也不站在历史的背面。正如陈露所言:“我更喜欢从生活从实践中感悟艺术的本质”。
在诗歌美的创作过程中,最直接影响人的视觉快感的,是文字之美的追求。一个优秀的诗人,必须在语言运用上表现出一种过人的技巧,深切地掌握一种语言的特质,巧妙地给予组合拼接。陈露是一个爱动脑子的人,在学习的过程,常常将古典诗的意蕴用到他的诗中,便诗更有一种浓郁的诗情画意。
“多情绕过三匝青丝/岁月尤如城外寂寞旅途/如苦如累的心音/琴弦颤抖了/声声玉盆”……《禅意》。用准确的、具体的形象,在固定的空间范围内,表现抽象的飘忽不定的情感。诗不是生活的复制品,就艺术而言,诗在语言上是否能让读者感受到诗的美,词汇上的选用更常常让诗人煞费苦心、绞尽脑汁。但是一首诗如果所选用的动词用的恰当,这一首诗就活了。
“湖面静静/涟漪敛在白白的梧桐花上/小鱼悠悠/清碧藏在白白的梧桐花上/芦草青青/玉苔睡在在白白的梧桐花上/山野绿绿/幽远躲在白白的梧桐花上”——《梧桐花·风景画》。在这时作者用了“敛、藏、睡、躲”四个动词,使涟漪、清碧、玉苔、幽远动了起来,并与白白的梧桐花相映成趣,构成一幅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山水画。像这类强调语言质感和动感的诗歌,在陈露这本诗集里还见着不少。
亲情、爱情,是诗人们吟唱的永恒主题,陈露也不例外,他写了大量的亲情、爱情的诗篇,如《屋檐下,水声滴沥》这亲写道:
“绣院之内/落花淋淋/仿若父母的在天之灵/一瓣瓣地贴在我的窗台”思亲的情感呼之欲出,这种亲情“一瓣瓣贴在我的窗台”。诗人不用“粘”,不用“飘”,不用“洒”这些字眼,却用“贴”。这个“贴”只有诗人才能用如此形象的词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再如,乡情也是陈露在诗中表达的另一个主题。十八岁不离开家乡的陈露,家乡的一草一木都留在他的生命里。“黄昏来临/园中的九里香飘出了/馨馨涩涩的乡情”。伊瘦瘦的倩影消失在门外午后的巷上/掩帘之后/纤素的双手/轻轻摘下两朵红莲”。在诗人眼里,家乡的情是瘦瘦的倩影,是馨馨涩涩的情感。那是诗人在外疲惫后的思念。诗人就是这样借助自然物来表述内心的怀念、渴望、喜悦、忧郁、伤感、迷惘,并将内心的情感让自然物来述说。
陈露的感情是诗的感情,他是一个既甘于寂寞又不甘于寂寞的人,骨子里总有一种向上的力量在引导着他。高中毕业后,陈露在外做代课老师,后来去了广州,然后又从广州回到清远,再去广州、韶关,再回清远。他所经历的是一种辗转漂泊的生活,一种不知所终的旅行。同亲,他的诗,无论在情感、语言、技巧及创新,与他这种漂泊的旅途形影相伴,并始终在探索着语言之可能性展开诗歌文本。他说:“我得承认,对于诗歌我缺乏更深层和更本质的感悟。”正是这种纯文本的诗学思想,让陈露在诗的境界中沉迷。他一方面对诗不知所措,一方面又不愿意放弃诗歌。十八年来,他写写停停,对诗可以说是几多欢喜几多忧。他曾多次在朋友们面前说,不写了,再也不写诗了。可过一段时间,又拿出几组新的作品来。正因为这不懈的努力,不断的探索,陈露的诗体裁广泛,在技术和诗艺上颇下功夫,但作品的水平也参差不齐。
陈露的情感世界是一个多元体的世界,他在人生追求上有其独特的境域。他杂览甚广,视野开阔,思想敏锐,这无形中培养他挑剔和富于启示性的艺术口味。他说:“复制生活的诗歌毫无诗味可言;随手写就的‘口水诗’倒不如去唱民谣;追求朦胧晦涩的意象也是死胡同一条。面对现实功利与精神境地之间,艺术与非艺术之间,诗与非诗之间,我很迷惘。”他的迷惘在于他的执着和对艺术本质的不竭追寻。对于诗人,诗歌创作不是一种谋生的职业,只是精神领域里最本质的表现。譬如他颇具气势的《清心普善乐颂》、《那深邃的时间长河》,繁杂、晦涩、甚至有些混乱的意象,正好表现了陈露在那个生活阶段的焦虑、痛苦和迷惘的心境。
陈露的诗所表现的不单是他生活的漂泊,更是他精神与情感的历久漂泊,是他在艺术追求上永无休止的“一个漂泊者不知所终的旅行”。在日益残酷与毫不留情的诗艺竞争中,他能摒弃功利坚持诗的创作,实属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