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评论>>文明沧桑与人生境界——《客家》的形而上品读
 
文明沧桑与人生境界——《客家》的形而上品读
  文 / 桂汉标
                            

                           A

    二十多年前,在五月诗社开始的十年,最先脱颖而出的是一群真挚、热烈、颇具现代意识的女诗人,而小伙子们相对没有那么引人注目。1987年下半年,欧运通返南雄老家后创作了一组《老区印象》,先发表于《五月诗笺》。次年6月28日,著名诗人公刘从安徽来信:“你们做出了很好的成绩,令人高兴。读了总第十三期的《五月诗笺》,我更加高兴,因为,男子汉们上来了,而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在北江似乎更多地只是出女诗人。”公刘非常赞赏欧运通的诗,“有较深沉的思想,有不少精彩的独具慧眼的诗情,最主要的是有一颗滚烫的心。……”《老区印象》既成了欧运通的成名作,也成了五月诗社“男子汉们上来了”的阶段性标志,意义不可谓不大哦。
    生长于南雄老区的欧运通,虽然后来当上了工人,但他客家人的身份是不会变易的。后来的创作学习中,他写了各类题材的作品,虽不能说篇篇是力作、精品,形式上也较早吸收当今现代诗的诸多表现手法,但其“独具慧眼的诗情”和“一颗滚烫的心”是几乎贯穿其大多数作品的。进入九十年代末期,在五月诗社即将迎来第二个十年之际,诗友们总结各自在诗路上追逐梦想、学习创作的经验教训,纷纷给自己定下了新的努力目标。“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当时文坛时常在讨论如何出“精品”的话题。我自己也常在思考:五月诗社作为一个扎根于欠发达山区的草根社团,远离大城市等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能好高骛远,给自己作不切实际的计划;更重要的是否“精品”只能靠读者和时间来作结论,作者本身再高看也不靠谱。于是我在诗社多次例会上,提出了“系列意识”的主张,希望坚持创作多年的“老诗人”依据自己的体验和实际可能,各自集中一定的时间精力,致力于某一个系列题材或风格的创作,也许更容易形成自己作品的特色,越有特色离“精品”的距离越近……在五月诗社二十周年庆典前后,不少诗友都报告了自己的创作设想。其中,欧运通想从自己生活的南雄梅关、珠玑巷——客家人南迁重要一站开始,往历史时空追寻中国这一重要族群民系的沧桑与精神,以长诗的方式作出自己的解读。他马上付诸行动,一方面由近及远,先写自己烂熟于心的梅岭、珠玑的篇章,后借着参与红三角“文教扶贫”善举机会,赴赣南、闽西等客属地区采风体验;一方面多方搜罗、阅览大量客家历史民俗资料,丰富和梳理理性知识。……他一边学习吸收,一边一篇篇地写作。其中,有些篇章先期发表,征求诗友们的意见,如《胡妃与珠玑人》作为当时举办的“红三角旅游诗歌竟赛”作品发表,还荣获了一等奖,广受好评。
    欧运通对这部作品的创作是极其重视的,态度很郑重认真。写作中间和初稿完成后,曾向叶文福、谭元亨等大家请教,也曾征求我和唐德亮、杨振林、曾新友、胡列志等诗友的意见。后来,在“五月诗笺网”分时段全部陆续刊出,接受更多诗友网友的评头论足……说来惭愧,此前我虽在不同时候曾快览或断断续续读过,除了曾建议欧运通注意一下长诗结构的尽可能完美一些之外,并没有给予更有建设性的意见。
    时过十年了,欧运通近期决意让这部花费最多心力的作品付梓出版,嘱我一定要写些文字。此前,唐德亮已写有《史诗品格 客族精魂》一文,较全面地给予了高度评说,我不能重复他的好话了,只能从一个比较形而上的角度,浅说一下自己的读后感觉和一些思考了。


                            B

           山崖贫穷得流传千古
           珠玑人在蛮荒的土地上
           深刻着迁徙的意义
           汗水与苦难
           从他们的脸上
           流成了品格各异的秀丽山川

           ……
           灾难与美好并存  
           灾难与开拓并存  
           灾难就像刀镰劈开荒蛮  
           劈开烦恼劈开落后
           劈开一切阻碍美好的力量
           ……… 
           迁徙是无奈是恐慌  
           迁徙是希望是乐园  
           迁徙是建村立业是围堤垦荒  
           迁徙是未来的远征  
           迁徙啊迁徙   再迁徙  
           历尽艰辛也永不气馁

           他们一步一个思想
           他们一步一个家园
           让穷山恶水的蓝天里饮烟轻飘
           让荒田荒山长满金黄丰硕的希望
           ……
           于是瘴气成了灵气
           于是穷山成了宝库
           于是恶水成了琼瑶
           于是蛮荒成了文明
           于是悲怆成了诗意
           于是被人遗忘的一条古巷
           成了珠玑人膜拜的神坛

    以上这些诗句,出自上文提到那篇获奖的《胡妃与珠玑人》。这是欧运通着手这部大作最早完成的章节之一,写的是自己最熟悉、体验最深刻的故乡风物,因而显得特别得心应手,情感充沛、意韵悠长。当年审评此作,我就为以上这些诗行拍手叫好;而今重读,意趣更浓,我觉得这些诗行,足可以摡括这部两千多行的大作品的精髓。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到数千年文明的沧桑流变,可以读到客家人独有的迁徙文化。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客家》这部作品,“灾难与美好并存/  灾难与开拓并存”的哲理 、“ 迁徙是无奈是恐慌/  迁徙是希望是乐园 / 迁徙是建村立业是围堤垦荒/  迁徙是未来的远征  ”,让“蛮荒成了文明”、让“悲怆成了诗意”的文明发展进程,客家族群世世代代以洒满汗水血泪的“一步”而拓展的“一个思想”,是多么震憾心弦,引人长思呵。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客家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客家文化,既是该群体的识别标志,也是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欧运通说自己写这部作品:“不是历史的重现,也不是客家人的生活过程,只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传达。”这是深谙诗歌创作之道的聪明之举。诗毕竟不是历史读本,叙事也非诗之所长。诗的艺术特质要求其在表现宏观题材时,必须选择富于意境的独特细节,包括人、亊、物和景观的细微处,展开叙描与联想,给予读者意韵美感的感染与启悟。作者写客家人的大迁徒,既写《 梅岭》、《梅关》、《古道》等代表性地理景点,也写《 赵佗和将士们》、《梅将军与城堡》、《 嘉应土客械斗与客家人的大迁徒》、《太平天国客家军》等历史人文景观。其着眼点都在于中原汉文化与南方的土著文化的融合:“卵石铺的驿道/ 蹄声阵阵/ 驮着中原文化/ 珠玑一样铺展在/百越南蛮的山水之间”(《古道》);“将军是大度的/ 为了将士们/ 为了新的家园/ 为了子孙们的繁衍/ 你便和中原握了一下手”(《梅将军与城堡》)……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在作者所写的许多篇章中更有浓墨重彩的抒写:“他们用自己的语音/在陌生的地方/叙说着家乡的风土人情/传奇着一路逃亡的故事/描述着战事帝王事官场事/释疑着官与民民与官/称与砣的力量”(《客住<之一>》);“他们生儿育女子孙繁衍/ 他们知书识礼通达有方/ 他们念叨中原人的文明/ 他们纪念创世主的神祗”(《客住<之二>》)“神是存在的/ 神在他们的同胞里/ 神在他们的智慧里/ 神在他们的祖辈里 ”(《遥祭北帝》)……这种在离开祖居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有文化的眷恋,早己深入客家人的血脉中了。
    客家人很长一段漂泊流离的经历及到达定居地以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锤炼出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开拓的精神、勤劳朴实的品格及善于用血缘、亲缘、地缘等各种条件建立同宗、同乡、同一文化内相互合作关系的团体主义精神。从《迁徙》、《珠玑人南迁》、《抗击外族人的侵略》等篇章中,我们读到这样的诗行:“中原人/ 百家姓的百姓们/ 惊恐着异族的强悍/ 背着几千年的文明/ 背井离乡千里跋涉/ 寻找着流亡着/ 希望着奋斗着”;“他们以客为主地生活着/ 忘了苦难跋涉的日子// 但客住人的命运/ 就像浈水河里的沙/ 再次被战争的洪峰/ 卷到更远的他乡”;“于是亲情拥抱了/ 亲情成了力量”;“她们和当地人一起/ 血成河流地/ 抗击铁马金戈的残暴/ 也要让岭南/ 团结得  像/ 一个/ 人 ”……
    客家精神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这种团结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还表现在对异族文化的博采和涵化上。“大山是秀丽的/ 慰藉着流亡者的心事/ 大山是无私的/ 养育着一切的子民// 他们是一群/ 被文明伤害了的群体/ 于是他们耕种安逸/ 在连绵的群山/ 肥沃的土地上/ 种植自由之花// 山是恢宏的圣哲/ 虚怀若谷着”(《岭南土著人》);“看不见的物质/ 是巨大的能源/ 可以化解一切/ 人世间的恩怨/ 他是个若愚的智者”(《 六祖能喝棒》);“既然能从北方走到南方/ 再跨海到外国去走一下”;(《海外客家人》)“异域的山山水水/ 也一样养育客家人”(《客家人在海外》)……今天的客家,绝不单靠入迁的中原汉人的自身繁衍,而是经过与当地民族融合而发展壮大起来的,也有其他民系迁入客家居地而被同化成了客家人。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精华,长期的迁移养成了兼收并蓄取其长、开拓进取不保守的民风,使客家民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从客家人独特的迁徙文化,使我很自然地想起近些年在世界文坛广为关注的“流亡者”和“异乡人”文化现象。198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苏裔美籍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在谈到流亡异域的作家创作时指出:“关于流亡的另一个真理是,它是一个超越物理状态的、形而上的状态。至少,它有着相当清晰、相当明显的形而上意味。”““对于一个流亡作家来说,选择这条道路在很多方面都像是重归故里——某个理想一路激励着他,而向着那一理想之所在,他又走近了一步。”(《1987年12月在维也纳举行的第一届Wheatland文学大会上的演讲》)欧运通不是“流亡作家”,但他写客家人在迁徙中不断创造、传播、发展文明的诗意图景,却具有超越历史和现实的形而上的意味。“迁徙是美丽的家园/ 迁徙是一切的终结”;“苦难是创造之神/ 逃亡是希望之神/ 南雄珠玑人/ 就是在惊恐的逃亡中/ 辉煌了光耀千古的文明”。读罢整部《客家》长卷,其间洋溢着的厚重沧桑感、不屈不挠追寻理想家园的浩荡之气,的确是可以使今天处于“生命难以承受之轻”的浮躁心灵,受到不同程度震撼的。


                         C

    我们今天正处于一个经济全球化、生活世俗化和文化大众化的时代。西方主导的价值观念、功利娱乐风潮、粗俗感官剌激快餐式文化产品充斥于市,远离严肃的、抽象的哲理思考和对完善人格理想的追求,正在逐渐蚕食着我们的精神家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客家》的出版,不能不说是为着文学的高尚纯粹所作努力的一个成果。
    欧运通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对客家历史文化精神的探寻,还在于诗中所描写的人所体现出来的人格理想与人生境界。诗中出现的一批客家族群的精英,不论是古代名臣名将赵佗、梅将军、张九龄、洪秀全和六祖慧能,还是近现代革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和朱德、毛泽东、叶剑英等领袖人物,尽管都只是简洁勾勒,意笔描绘,但都着重于精神、气质、人格、历史贡献等方面的诗意揭示。这里我更看重的是历代一大批被贬谪流放的朝廷官员,他们对客家文化的形成、中原文明向岭南地区的传播、融汇所作出的不朽贡献。
    这些年来,经专家学者的考证研究,客家历史演变是经历不同阶段的。隋唐之前的中原人来到南方,为客家人的数量起了壮大的作用,但因缺乏文化因素,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民系文化。宋元之后,随着一些望门贵族和文人骚客来到南方,既使客家壮大了规模,又使客家提升了社会地位和文化品位,促使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最终形成。这其中,被流放的官员和他们的家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欧运通花了不少笔墨,写下了《 流放的官员》之一之二、 《贬谪的官员》之一之二、《 流放的官员及其家族》之一之二等诸多诗章。
    “她们是一群/ 人丛之虎城中之鸟/ 终身托付着/ 一个朝纲/ 荣辱着/ 一个人的/ 喜爱”(《流放的官员及其家族<之一>》)作为封建时代的精英与上层人,他们遵循着专制制度与儒家伦理为人处事,各得其所。当因为各种原因遭到贬谪流放之时,由人生顺境转向逆境,大多数还是没有失去希望的:“只要不在流放中死去/ 他们总在惶恐中希望”(《流放官员<之二>》);他们“是一群高等的流盲/ 一路流放着/…… 于是罪孽与错误/ 成了文明的种子/ 花开于荒山/ 成熟于落后/ 使穷山恶水/ 成了桃源盛世/ 也让她们/ 成了某些/ 客家人的祖先”(《流放的官员及其家族<之二>》)。我们熟知的唐宋两个朝代里,边远的岭南接纳了被朝廷放逐、从主流社会退出的许多文化名人,如韩愈、柳宗元、白居易、苏轼等大家,为岭南文化也包括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多么巨大的贡献!欧运通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给予这群“失意者”以中肯评介,还满腔热情地揭示了一种宽阔的人生境界:“于是这些官们/ 就开始了新生活的/ 艰苦与卓绝的伟业/ 苍凉是一种意境/ 也是一种境界/ 只要胸有蛮荒/ 就会看到愚昧/ 成为希望/ 可以耕种落后/ 可以开化贫穷/ 可以教化野蛮/ 可以进化民众/ 可以美感山水/ 谪官们如此胸怀/没什么不便改动的/ 包括自己的与真理”(《贬谪的官员<之二>》)。信念是人生的精神脊梁,不管境况如何变异,有抑扬顿挫才有优美音律。封建时代的“失意者”尚且能在“失去中建设/ 建设中留下/ 半身的价值”,创建了“功在百姓”的业绩,生活在当今开明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还有什么理由落后于前人呢!
    这一点,应该是我读《客家》的另一个收获。


                          D

    《客家》还算不上一般意义上的长诗,既不是长篇叙事诗,也不是抒情长诗,也许只能属于我理解的“系列意识”中一部长篇组诗吧。长卷中大多数篇章都可单独作为抒情短诗发表,但总体上看,又是围绕客家文化的方方面面取材抒写。当初,我是希望欧运通从结构方面重新作大的修改的。可惜,他后来对急剧变化的新时期更为关注,不断写出新的精采之作,对旧作就一直作“冷处理”了。
    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这也是重读此作我觉得意犹未尽之处。老实说,我甚至有些“虎头蛇尾”之憾。这部作品并没有出现我预想中的高潮部分。共和国六十华诞前夕,欧运通创作了又一篇数百行的抒情长诗《中国农民的命运》,在征文中又荣获一等奖。回想此新作所表现的,可以说包函了新时期客家人又一次新的迁徙——从农村到城市——这种迁徙正应合专家学者对传统客家人和新时代的尤其是海外客家人的相异特点作出的总结分析——
   传统客家人往往很乐意往边远的山区流动,他们不往繁华的地区流动,他们敢于探险,乐意做开拓疆域的先锋,常常往其他华人不敢去的地方迁徙。而海外客家人以及当今生活在科技引领社会发展时期的本土客家人,为了取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多地向经济发达地域、城市流动。在当今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正在推进“城镇化”阶段,情况更是如此。
    我想:如果把《中国农民的命运》中有关客家人的内容,补充进这部《客家》长卷中,也许会使我们有更多品读的欣喜吧。

                                2013年12月1—3日于粤北诗城






2013/12/3 20:08:40 发表 | 责任编辑:桂汉标
本文共有评论 5 篇︱已被阅读过 801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1678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