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迷意悦》随感
读刘付云先生的诗集《诗迷意悦》,序中看到著名诗人张绍民先生写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说,“真实是一切生命文学艺术的基本基础,也是最为本真的原始与终极的力量,哪怕是想象力,想象的也是另外一种真实的世界。”(《真实与朴素的感染力》)这句话,仿佛在告诉我们,一切文学体裁的写作,只有“真实、朴素是具有神奇的大力量,唯有这样的力量,才能见到真理的精神,才能见到失身伟大的面貌与灵魂。”
这两天一直在看刘付云先生的作品。放眼世界,为诗为文者不计其数,目前为止,我也读过不少的诗歌,但能用通俗的语言、口语化的语言将诗歌写得让人读之不忍释卷,甚至感动得掩泪而拭,这是什么力量?我想,恐怕就是真实的力量吧!?
周国平说,“真实不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地方,而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态度,是我们终于为自己找到的一种生活信念和准则。” 如今的生活中,我们总是失去的太多,除了外物,恰恰就是心中的那一份执念。
也许,是因为我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使然,每天,我几乎都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外乡”打工人。这些被标上“农民工”身份的外乡人来到异乡城市盖大楼、修马路、当保姆、收废品、清下水道、拉蜂窝煤……城市中最苦最累的活儿几乎都是由他们承当,最脏最有风险而报酬最低的工作常常由他们完成。可很多时候,他们洒了一身滚烫的,甚至是脏兮兮、臭烘烘的汗,换回来的,往往是城里人的冷面白眼,恶言怨语。在无数所谓“城里人”的那种高高在上,那种不可一世的、带有歧视色彩的眼神下,总是让这些弱势群体无所适从、苦不堪言。所以,在刘付云先生的诗集《诗迷意悦》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洗抽油烟机的异乡人》“他顶着冷漠的眼光/顺着别人指手画脚/坐下/或蹲着/细心打上洗涤剂......”《农民》“他们满怀好奇走进城里”;《民工》《从故乡里走来》“携带着一份希望/还有亲人的祝福/像一叶小舟奔波在他乡的风雨中/飘向一个个没有温暖没有花香的工地......”《送水工》“他弯曲着身子/用右肩托着沉重的桶装水......《三轮车夫》《流浪》《在城市的边缘》“用双脚拼命地踩着人生的希望......"还有《洗楼工》《洗碗工》等等,他们都“有着草一样低廉的身价”。这些诗歌,作者以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背景,用通俗得不再通俗的语言反映了一拨拨、一代代“农民工”进城后的生活、思想状况,他们的苦,他们的累,他们的无奈,在刘付云先生的笔下都清晰、鲜活起来。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用真情和大爱从小视角写出了“农民工”人生的酸甜苦辣。这些诗,气韵贯通,无论是节奏和情感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读之,总会平添一种深沉和心酸的感觉。
再来看刘付云先生另一类型的诗歌。《漂泊的路上》《母爱的灯光》《从故乡里走来》《枫树下的泪雨》《再写母亲》《星光下的背影》《扛着锄头的母亲》《临近春节》《亲爱的,我们一起牵手出发》等,都是有关亲情、爱情、乡情的诗歌。这些诗歌,每一首作者都用真实的力量,饱满沉稳的情感,自然贴切的语句诉说着“人在他乡”远离母亲、远离爱人、远离亲人时的灵魂深处的孤寂和落寞,如“在他乡的风雨路上继续流浪/注定我越走离家越远/对田头村越积越久的思念/早已堆满我的心头/像疯长的春草剪不断(《漂泊的路上》)”“今夜,我再一次写到我的母亲/写到入土了三年多的母亲/写着写着双眼又噙出了泪水/迫使我再一次停下笔/面对故乡的方向/沉默不语(《再写母亲》)”那种展露无遗的疼痛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让读者在这样的场景中沉浸和感怀,直至稀嘘和感叹。在这类诗歌里,作者将真挚的情感和淡淡的笔墨融合,让两者相得益彰,并在循序渐进的描写中牵引着读者的目光,牵住读者的思绪。而这类诗最大的亮点就是诗中的每一句,每一节仿佛都在告诉读者这不是“诗歌”而是我们每天最真实的生活。
人活于世,需要的是一份自强不息的精神。刘付云先生从最初的一个“北漂”打工者一步步走来,只因为心中那份对“文学”不离不弃的执念,面对俗世灯红酒绿的世界,他未随世间浊流飘荡,而是兢兢业业做事,实实在在地为文、写诗。如今,他散文、随笔、小说、诗歌全面开花,并由一个四海漂泊、居无定所的打工仔成功涅槃,成为省府的一名工作人员。刘付云先生经历过人生的忧悲恼苦,但他以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丰富的人生体验写成文字,让读者通过阅读他的文字,感受到了“不管出生的环境如何,成长的条件怎样,是苍鹰迟早就会飞翔”的人生启发。
从《诗迷意悦》这本诗集里,刘付云无论是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是痛批当下的社会诟病,无论是写外在的压力还是写内心的纠结,那没有过多修饰的、一气呵成的文字,总能带给读者一种千锤百炼的震撼,一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种毫不矫饰的、朴实无华的纯真,读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我觉得,这样的为人才叫真诚,这样的文字才叫真实。
做真实人,写真实诗,这就是刘付云先生的诗集《诗迷意悦》留给我的最干净透明的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