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我清楚地记得2006年的这个日子,一样的细雨蒙蒙,一样的春寒料峭,转眼间,入诗社已经一年了,回想起和五月诗社的老师及诗友们一起走过的365个快乐的日子,我想说,我拿什么感谢你?我亲爱的五月诗社,我亲爱的老师和诗友们!
桂老师:很荣幸做您的学生
当朋友小庄把我带到五月诗社社长桂老师的面前时,我不敢相信,自己此刻就坐在这位著名诗人、作家桂汉标先生的面前,他身材精干,眉宇间透着一股南方人特有的锐气,虽然名声在外,但桂老师却毫无大作家的架子。初次见面,我空手而来,却满载而归,桂老师送了很多精神食粮给我,大的小的,厚的薄的,《诗选集》、《五月诗笺》等塞满了我的挎包,我不好意思地和桂老师开玩笑说,我可没带东西给您呀!不过我和他约好,下次见面把我发表过的作品带来。
第二次参加活动时,我带上了自己的作品,但却不敢主动拿出来,原因是数量实在太少,质量也不上乘,主要是自己一直没给过自己压力,读书时还写写日记,参加工作后日记很少写,写东西成了半年打鱼,一年晒网。谁想桂老师记性很好:你带来的作品呢?我只好把自己那少得可怜的“存货”拿出来,慎重地交到桂老师手上。
桂老师是大作家,同时也是大忙人,他会专门花时间和精力看我发过的文字吗?那天晚上活动结束后,当我赶到火车站准备搭乘晚班车回韶钢时,一阵清脆的短信铃声带给了我肯定的答案:“刚读完你那篇文章,写得真实、细腻,不过‘他’的变化交待不清,可能“我”也不清楚,所以写不明白……”,此时尽管车厢内窜入凉风习习,但我的心里却暖暖的,与文字同行多年,从未有人如此认真细致地点评过我的文字,而且还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师,在春寒的子夜时分。
那次之后,一种强烈的相识恨晚的感觉在我心底油然升起,但却不知怎么表达对桂老师的感激,想了想后,在又一次的诗社活动前,我到离家较近的奇华饼屋选了些糕点,其实我心中的谢意,是任何语言和礼物都无法承载的,只是用这种传统的方式“孝敬”一下他老人家。当我简单表明谢意并把它们塞到桂老师的手里时,却得到他厉声的“批评”:你真是多此一举!最后经我软磨硬塞,他才勉强收下(事后我听说那包糕点他并没带回家,而是让活动后留下闲聊的诗友一起“消灭”了)。而这次,桂老师针对我的写作特点,给我带来了两本书,一本是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另一本是本土女作家陈红的《花禅》,他认为这两本书对我会有所帮助。
随着渐渐熟识,我也不失时机地向桂老师提出自己的困惑,比如怎样才能写出好诗?要不要背诵名家名句等等?虽然也看过一些经验之谈,但我想它们还是比不过桂老师的现身说法,照他说的去做一定错不了。
其实我也写过诗,在我上初二的时候,写过《老山英雄赞》和《老师,您辛苦了!》,但那些都稚嫩得很,因为自己当时也还是懵懂少年,根本不知道其实自己在这方面还是有一些天赋的,可惜没人指引,自己也稀里糊涂,一晃就已是而立之年。自从认识桂老师后,我又开始尝试走进诗,也写了几首,但却不好意思拿出来,可桂老师看后,每次都是鼓励,还如数发在《五月诗笺》上,让我极受鼓舞。
桂老师还是个极热心的人,几乎每次活动,他不是刚从江西回来,就是准备到某某中学去,我知道他一直奔波在红三角之间,忙于铭源基金会的事业,霍先生和何先生如此信任桂先生,他的为人可想而知。在今年年初四的诗社活动中,我就深刻地体会了一回,和桂老师出门,不到两天就跑了300多公里,他带我们去了铭源基金会资助的一间小学和两间中学,每到一处都是“滚水烫脚”(匆匆忙忙),在第二天下午赶回韶关的路上,他不顾疲惫,忙着用手机联系中央电视台的编导,准备3月9日铭源希望小学学生赴京表演怀念霍英东先生节目的活动。
踏实、敬业、宽容、热心,这就是桂老师,我一直想说:早点认识您就好了!当然还有一句:做您的学生,是我今生最大的荣幸!
冯老师:我感觉自己站在你的肩膀上
和冯春华老师的认识倒是带了点浪漫的色彩,2005年中,我给他的“家庭”版写过几篇稿子,05年的中秋节,我给他发了一份电子祝福,不知道他的手机号码,就用了这种“朦胧”的方式,谁想他竟“欢迎我到韶关日报一游”,简直太合我的心意了!
由于当时要备战全国经济师资格考试,我只能暂时搁笔,很想马上就和自己的老师见面,毕竟韶钢和韶关近在咫尺,但我还是忍住了。初次见面已是05年的初冬季节,害羞、兴奋、紧张与激动在我心里交织,尤其是电梯到了11楼时,心跳明显加速!还好,当我出现在综编部的工作间时,冯老师一眼就看到了我并亲切地迎过来,问了我的一些情况后,冯老师便放心地“委以重任”,因为他06年要编一个“人在他乡”版,希望我能写点故事给他。
很奇怪,冯老师“约稿”后,“没有故事”的我突然有了许多的故事,每个星期都盼着星期三早点到来,因了冯老师的信任和鼓励,我一直处于创作的热情当中,每周三的“人在他乡”,我期期必看,并及时向他“汇报”读后感,当每次看到自己还显稚嫩的文字经过他的修改润色变成了铅字时,一种浓烈的感觉便油然而生:自己其实是站在了他的肩膀上!是的,他一直在我身后默默为我搭建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我曾跟他开玩笑说,是他改变了我的生活,真的,全因有他,我才又继续与文字前行!
在我第一次参加诗社活动的第二天,冯老师便发来短信,细心地问我感觉如何,下次还会不会参加?我当时很感动,他事务缠身,还如此关心我,我回复的是“盗版”《陋室铭》:屋不在宽,有师则名,人不在多,有诚则灵,斯是陋室,唯吾诗馨,谈笑有师徒,往来墨客多,北有师汉标,南有兄春华,小黄云:何不往矣?其实我是不懂诗的,被他一“激”,便往诗神靠近了一步。后来每次参加活动,只要有顺路车,他都不忘叫上我,在经常参加活动的诗友中,我住得最远,他总担心我的安全。
诗友们:让我们继续携手共进
加入诗社以前,我是“孤军作战”,因为在我的周围,根本找不到知音,偶有作品也是“孤芳自赏”,真的,天下知音难觅。成为诗社中的一员后,我感觉快乐比原来更多了,经常和老师及诗友们在一起交流,思维开拓了,视野也宽了,隐约之中相互有一种感染力,但无以言状。
2006年初的时候,看到彭兰英写的“15路车”,我便一下来了灵感,天天坐车,故事还是不少的,于是我的“30路”就出来了;范芯和我们差不多大,但每次读她的文字,总有一种柔美细腻的感觉,所以一见面,就向她讨教“秘诀”;难得见上一面的诗姐赖年华,她用一台相机换一张火车票的故事给我印象很深,48元的四川凉皮被她“杀”到15元令我佩服;李大明呢,今年年初四在江西大余的饭桌上,摘下眼镜冒一句诗,戴上眼镜又冒一句诗,虽滑稽却不失哲理,让人捧腹……
2006,因为认识了你们,我的天空变得多彩,我的快乐经常“涨停”,2006,因为走近了你们,我的写作有了动力有了源泉,我的信念也更加坚定。在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已是2007春意盎然的日子,愿我们,五月诗社的诗友们,在社长桂汉标老师、副社长冯春华老师的正确指引和关心帮助下,在社会各届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继续我们快乐而充实的写作之旅,让我们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携手前行!
我拿什么感谢你,对五月诗社,对老师和诗友们,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我们还须做什么?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然后拿起笔,写!
(写于2007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