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评论>>国风新诗与新体古诗辨 (诗学札记二)
 
国风新诗与新体古诗辨 (诗学札记二)
  文 / 陈迅工



    近来读百度文库上一篇文章(作者高亮之),颇有感触,颇多共鸣,现选摘其要点,整理重辑。大小标题,本文另拟。


                   ●问题所在●

    当前,不论新诗或古(旧体)诗,主要是在诗人圈子中流传,在社会上的影响不大。诗人圈子以外的读者人数,许多年来一直不多。
    许多新诗人们不爱读的原因是:1)晦涩难懂,有的甚至不知所云;2)结构散漫,语言拖沓,缺乏美感;3)格调不高,爱国爱民的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见不到。4)感情淡漠,平铺直叙,不能触动人心。
    许多古诗人们不太喜欢的原因是:1)概念化,一般化的诗较多,用字用词类同的多;2)内容上应时、应节、配合节日的诗太多。3)与当代生活联系不紧,时代气息不浓。4)有的古诗用词、用典追求生僻古雅,读者难懂. 


                    ●美学道路●

    一、对于国风新诗的美学道路:要有一定的章法,每段的句数大体固定。尽可能押韵,可以只在末句压韵,念起来顺口。句型不宜太长,以 2或3个字为一节拍表达节奏感。 修辞上注意精炼与含蓄。 有格律但不严格,即所谓“有格律的自由诗”,或“较自由的格律诗”。  中国新诗历史中,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诗篇。如: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戴望舒的雨巷,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余光中的乡愁,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有章法,有韵律,有诗意,是具有中国风格的新诗,即国风新诗。 
    二. 对于新体古诗的美学道路:要加强时代性,使人精神振奋;提高艺术性,学古人格律与对仗,构思与语言。“新体古诗”包含二种类型:宽律古诗,无律古诗。这里所谓“律”是指“平仄律”。压韵要求用现代汉语,当然应用新韵,甚至只要按普通话顺口顺耳就行。所谓“宽律古诗”,在平仄律上放宽尺度,容许突破平仄律。所谓“无律古诗”,基本上不考虑平仄律,只在压韵时考虑平仄。平声压平声,仄声压仄声,以求压韵的和谐。 
 
   
                       ●问答质疑●

    1、不讲究平仄律就不能写出好诗吗?否。我国最著名的诗人,如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千古传诵的好诗中,不讲究平仄的不少。即使是近体诗,也不完全符合平仄律。所谓拗句与拗体,实际上是对平仄律的突破。不讲究平仄的古体诗,一直到清代仍在盛行。说明古人写古诗,并不必须讲究平仄。           
    2、不讲究平仄诗歌就没有节奏音乐感?否。这从新诗的经验可以得到回答。新诗一般都不讲平仄,但新诗通过音节的组合与情感的节奏,表现音乐感。            
    3、不讲平仄可称古体何必称新体古诗呢?否。当代人写古诗,表达当代人思想,使用当代人语言,需要突破平仄律,与旧古体相类似,但语言、句式诸方面差别甚大。
    4、新体古诗不算古诗只能说是新诗吗?否。宽律的,宽韵的新体古诗,在形式上与旧古体,甚至与近体诗,确实没什么差别。而无律的新体古诗,是一种介于古诗与新诗之间的诗歌类型。但它与一般新诗又有不同,它运用律绝的高度浓缩与提炼,具有中国古诗的特有韵味。


                       ●根本原因●

    提倡新体古诗只是因为律绝规则难学吗?否。律绝近体的平仄规则是很严格,比较难学,但绝非主要原因。因为平仄律的格式并不多,就那四种。手边有韵书,有辞典,按固定的格式来选字,也难不到哪里去。
再次强调,突破平仄律,提倡新体古诗的原因主要是:一、当代读者欣赏诗歌主要是看,而听的成分大为减少,与音乐并不直接联系。钟嵘一千多年前就说过:“今既不被管弦,也何取于声律耶”,音乐美感成分自然消亡。 二、平仄律主要缺点是束缚,束缚诗人的诗意,使诗人灵感中闪现出的一些很优美的诗意,不能无拘束地表达出来,因而好诗的出现机率大为下降,韵味随之下降。这才是要害。


                   ●步履维艰●

    古诗现代化问题的讨论与实践,事实上从晚清龚自珍、黄遵宪、梁启超等人已经开始,五四以来俞平伯等都有过有益的探索,当代丁芒、朱培高等也在积极创导。台湾范光陵提出新古诗,刘菲提倡古体新诗,在当代诗歌界都有积极反响。
    近体是当代人写古诗的重要形式,提倡新体古诗,决不排斥近体古诗,新体古诗仍在实践探索中。为了避免误解,可以在新体古诗后加以注明。提倡“国风新诗”与“新体古诗”,不要求新诗古诗完全融合,只是提倡新诗古诗在加强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大方向下有所靠拢,作出历史性贡献。

 [附注原文网址http://wenku.baidu.com/view/dad0aeec856a561252d36ff9.html]
2014/3/1 1:17:41 发表 | 责任编辑:桂汉标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已被阅读过 444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6672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