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明第一次来到翁源,是在1938年的10月份。那一年她17岁,正在广州读高中。由于日寇在大亚湾登陆,学校停课,她不愿随家人到香港避难,决定参加抗战工作,是九姐许志侠带她参加了第四战区民运工作团。由于情况紧急,报到当晚就随团出发。登上火车的时候她很兴奋,以为是上前线。谁知半夜车到花县军田站时,回头见广州大火冲天,第二天早晨便宣告广州失陷了。当时,车上一群青年唱起了《在松花江上》。凄婉的歌声,使人潸然泪下。
那时许明并不知道,她的这一去,从此便与翁源结下了不解之缘。
民族救亡运动工作团撤退到翁源后,随即编成几个分队。不过不是去打仗,而是步行到五华、兴宁、梅县和揭阳等地宣传发动群众,准备迎击敌人。毕竟,仅凭一群知识分子是救不了民族危亡的。许明编在梅县队,因为是新兵,年纪又最小,哥哥姐姐们都很关照她,让她组织儿童歌咏队和编写墙报,事后还要像完成的作业一样接受检查,结果是有表扬也有批评。在那段时间里,她读了《论青年修养问题》、《论持久战》等革命书籍。
1939年的3月份,许明又回到了翁源。这次到翁源她依然是为打仗而来。
原第四战区司令官余汉谋,因为抗战不力,于这年初春丢失广州,被降职任第十二集团军司令官。在这种压力下,为巩固其在广东的实力地位,决定改进军队建设。开办了军官训练团,建立起政治工作队。当时中共广东省委根据中央指示和广东形势,一方面积极开展敌后武装斗争,打击侵略者,同时大力帮助友军进步,以增强抗日力量。因此,对余汉谋加强军队政治工作的决策,大力支持,决定派200多位不公开身份的共产党员和400多名以党的外围组织——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为骨干的战时工作队员,投考十二集团军政工队。许明抱着到前线去,打回广州的愿望,也投考了政工队。3月份,在翁源香泉水集中训练。
香泉水有一条几丈宽的小河,政工队的营房就座落在两岸。这里绿树婆娑,河水清澈,许明常和队友们在河里游水,洗衣服。然后坐在树荫下看书,讨论问题。星期天,还有生活书店的人来卖书。那时的饷钱很少,每周只发1元。买书的时候许明就同好友约好,你买《论新阶段》,我买《世界知识》,她买《大众哲学》,以便互相交换着看。由于我党在十二集团军政治部的积极活动,推荐一批靠近党的进步人士担任政治教官,其中有教授、学者和留学生,且大都参照我党中央公开发表的言论作教材。《三民主义》按孙中山“联俄容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讲授,军队政治工作以罗瑞卿的《抗日军队政治工作》为教材,国际形势则采用张仲实编写的文稿。这哪像是军营,俨然是莘莘学子的课堂!不过许明到底还是读书人,对知识有一种天生的渴望。离开了学校还有机会听课聆教,而且是耳目全新的理论课程,这让她渡过了一段愉快而又难忘的好时光。
半年后政工总队集训结业,许明便真正投入了紧张的战斗生活。虽说没有发枪,但毕竟距离前线不远了。
从1939年12月至1940年5月,日寇两次大举进攻粤北,最后都不得不带着惨重的伤亡败退回广州。十二集团军在这两次粤北大战中打出了威风,提高了声望。回想1938年10月,日寇在大亚湾登陆,余汉谋的军队不战而退,丢了广州,受到降职处分,老百姓说他“余汉无谋”。论装备,余汉谋的十二集团军没有什么改进。不同的是,在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政工队的努力下,加强了部队的政治工作和广泛动员群众支援部队,官兵关系、军民关系都得到了显著的改进。在指挥部、在卫生队、在侦察兵队、在后勤补给线上,到处都有政工队员们的身影。许多军事人员都称赞说:“政工队不是膏药佬,很能干。”而许明,无论是在一五一师四五三团政工队任生活干事,还是运送弹药、粮食上前方,都以巨大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军营里,战火中,一只矫健、灵巧的飞燕。
然而很能干的政工队员们并没有在十二集团军干多久。1941年11月,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坚持反共反人民的立场,把魔爪伸向十二集团军政工总队。将一批特务头子安排任战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秘书等重要岗位,对政工总队部及其下属政工队进行监视,排挤、拘捕,甚至迫害至死许多进步人士。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工队员们都纷纷离队。而许明和九姐许志侠也以回家求学为由,请假离队了。
离队后的许明来到韶关十里亭转水村,在省新生活运动妇女工作委员会文化组当资料员。负责管理图书室、剪报,给《广东妇女》月刊收集资料。1943年,酷爱读书的许明考入国民大学中文系。白天,她在妇委会上班,晚上步行10多里到韶关市区上课,风雨无阻。
1944年夏天,党组织派人来联系留在粤北的党员同志,指出日寇正发动打通粤汉线和湘桂线,粤北有可能沦陷,号召党员带领进步群众参加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这时,许明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她不等读完大学就毅然参加了东江纵队,被安排在司令部举办的第四期青干班学习形势、任务和政策,时间一个月。在此期间,她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被吸收入党。
青干班结业后,许明被分配到《前进报》社编辑室工作。《前进报》,是东江纵队机关报,在全区部队、地方政权,学校和团体发行,也在香港、广州等敌占区内秘密发送有关方面。司令部的电台每天为报社收录新华社电讯,报社派出特派记者到各行政区采访新闻,以及发展培养工农兵通讯员,为报社撰写新闻稿件。报社除印报外,还油印大量供指战员学习的文件、书刊。当时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晚上照明最好的时候是用煤油灯,多数用豆油灯。为了赶印书报,油印员在蝇头灯光下刻写蜡纸,通宵达旦。就这样,油印室还曾创造1张蜡纸印出7000多份刊物的好成绩。许明在处理稿件过程中,经常请教老同志,力求做到通俗易懂,适合工农兵要求。在处理完本职工作之后,还常到油印室、铅印室帮助调墨油、踏铅印机。在实践工作中,她认真负责,不怕脏,不脏累,同大家相处得很好。1945年7月1日,许明参党预备期满,经过支部大会审查,批准按期转正,并选她担任编辑部和铅印室的分支部书记。
日本鬼子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是从新华社电讯中得知的。1945年8月10日,当消息传来,报社全体动员,连夜赶印传单,并肩扛担挑送到山下交通站转发出去。刚回到驻地,又收到朱德总司令向解放区所有武装部队发出的命令,于是又立即赶印发出。大家完全忘记了日夜连续奋战的辛劳。
然而这样的兴奋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9月初,领导就找许明谈话了,传达党中央关于毛主席亲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的通知精神。说是蒋介石反动派要篡夺抗战胜利果实,要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我们正面临一场艰巨的斗争。说是组织上决定派她到广州新闻战线工作,接受地方党委的领导。
广州市委青委没有安排许明在新闻战线工作,而是在青委领导下做联络员。当时东江纵队、珠江纵队、以及琼崖纵队已北撤山东烟台。在新形势下,联络小组任务繁重。既要接收在国民党统治区随学校迁回广州的党员和青盟成员,又得接收和安排从三个纵队撤出的人员,以及转送部分从地方调回部队参加北撤的干部。这些都要按地下工作原则,用个别联系的办法进行,就是说要靠跑腿去处理问题。许明任党小组长,与组员们共同负责这些任务,利用业余时间日夜奔波,还得利用各方的社会关系借钱,介绍就业岗位,为需要安置的同志解决实际问题。经过半年时间,终于圆满完成任务,没有出现过安全问题。
东纵北撤之后,国民党反动政府在解放区大肆迫害军属和复员战士,又派武装“清剿”解放区。为保卫人民利益,香港分局决定恢复武装斗争,成立翁江地区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翁江地区党组织和武装斗争。
1947年3月12日,许明经香港再返回到粤北翁源黄洞山区,负责筹办报社工作。
办报社,按说此时的许明已经算是“老经验”了。可在当时的条件下,要什么没什么,也只能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于是报社印些短小精干的传单、快报,报道各地开展“反三征”的斗争和扩军消息以鼓舞士气;翻印指战员读物以武装思想;印刷部队的公告以宣传党的各项政策。而具体工作则要从培养油印员、开办油印室着手。
报社当时调来3个有初中文化的小战士,就在荷坪一间闲置的香菇厂里搞油印。许明是按照《前进报》油印室的操作方法进行的,但不知为什么印出来的东西模糊不清。后来才发觉主要是没有掌握好刻写蜡纸的技术,同时字体也写得不好。于是她和3个小同志一起刻苦用功,一切从学习写字开始。谁知这几个小青年生性好动、爱热闹,哪里坐得下来?他们参加游击队就是为的扛枪打仗,如今却是四个人埋头在深山里学写字,很不满意,都要求调回连队去。
这时的许明也不过26岁,回想自己9年前,明明撤退还以为是上前线,那份激动与兴奋,也不亚于眼前想去打仗的小伙子,因而十分理解他们。通过谈心,说明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许明终于使他们认识到:笔杆子就是枪杆子,我们现在就是用它来发射犀利的子弹,消灭敌人。
7月初,香港分局又派来一批干部,还配备了电台和一些印刷设施。政治部决定成立《翁江报》社,由许明任支部书记。
8月份,《翁江报》出版了。由于经过业务练兵,又增添了精兵强将,油印技术明显提高,内文是一式的仿宋五号字,标题有特号、大号、二号、三号的仿宋字和黑体字。栏目清晰,版面美观,是一份真正意义上的报纸。
1948年初,国民党反动军队大举进攻华南游击区。元月2日,远途奔袭驻翁源太坪的粤赣先遣支队,接着又以两个团的兵力扫荡翁源。我支队部领导机关只得转移。
报社留部分同志随政治部到英德溪头山继续出版工作,部分同志分散随主力队到各地战斗,以及时报道各地军民反扫荡斗争。这时,许明也调离了报社,分配到翁源黄洞山区工作。
黄洞山区雄据于翁源中部,四周群山环抱,山高林密,在起伏的山峦中有20多座小村庄错落其间,居住着勤劳勇敢纯朴的山民,是块理想的游击根据地。早在1946年恢复武装斗争时,指挥部就设在这里。1947年与翁西、渔溪、荷坪联成一片,建立起翁源第一个乡民主政权,因而也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从1947年开始,国民党反动派保安团,联防队先后扫荡数十次,烧杀抢掠无所不为。还在四周设卡封锁,不许山区人民外出买卖。但是,坚强的山区人民不畏强暴,坚持斗争,直至1949年全县解放。
许明来到黄洞山区的时候,正值国民党派两个团正规军开始对翁源全面清剿。黄洞四周各乡镇都建立起反动军队据点,肆意烧村,搜捕我农会和民兵骨干,杀害军属。还传令委派黄洞的一些人任保长、副保长,限期上缴军粮和壮丁,闹得人心惶惶。司令部派许明和吴镜明、翁敏、丘虹到黄洞,同当地党支部成员组成黄洞山区工作委员会,吴镜明任工委书记,许明任副书记。他们根据当时形势,整顿了民兵和村政权组织,发动群众揭发斗争了个别企图联敌瓦解我政权的坏分子,人心振奋。
1948年冬,敌人因屡次扫荡均告失败,羞怒之余竟然也到矿山搜劫。有一次,他们派兵上矿山搜捕群众和干部,把干草堆在矿坑道窿口放火烧,想把坑窿内的人焖死。正在危急的时候,矿工们悄悄从通风口爬进矿坑窿,带领群众转移,使敌人的阴谋不能得逞。又一次,敌兵出重赏要搜捕翁敏和许明,把矿工家属英嫂和张秀兰抓到梅子峰去审问,说什么要供出这些游击队员就各赏一千元。她俩很坚定,都说“不知道”。敌人对张秀兰施行电刑逼供,她咬紧牙关,坚持说“不知道”三个字,终于挫败了敌人的阴谋。
1949年元旦过后,许明调回司令部工作,驻在与江西接壤的云顶山,又同电台、报社的同志在一起。天气奇冷,树上地下都结了冰雪。住在茅草棚里,没有棉衣、棉被,尽管室内烧着柴火,手脚仍冻得僵硬。实在受不住了,就出室外跑跑步,暖和一下身体,又继续工作。生活虽然艰苦,但每个人的心里是滚热的。特别是新华社发布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庄严宣布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将取得最后胜利,大家更是受到极大的鼓舞。
这时,原粤赣先遣支队已改称为广东人民解放军北江支队,《翁江报》也改名为《北江报》。随着人员的不断扩编,报纸篇幅和发行量也不断增加。内容充实,印刷质量更是越来越好。还以政治部的名义,出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以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文件和连队教材。《翁江报》,或者说《北江报》,在宣传教育群众、揭露打击敌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9年3月,地工委下达在根据地土改的指示,提出:“一边打仗,一边分田”的口号,大家认为这是动员群众,反击国民党进攻,巩固根据地的法宝。于是立即分片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并在黄洞片搞土改试点。土改中,许明重视发动妇女参加农会,土地证上也写上女户主名字,保证妇女土地所有权。土改结束时,改选村政府干部,发动妇女参加选举,还把第一村的女积极份子胡亚禄选为农会会长兼副村长,随后她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49年4月21日,敌驻新江的一四七师两个连及自卫队共400余人,与坝子、江尾之敌相配合,分三路进入黄洞搜山,企图围歼我主力部队,却一无所获。撤出时,我主力团在磨刀坑伏击,歼敌两个连,缴六零炮一门,轻机枪五挺,步枪及弹药一批。经此一击,敌人再也不敢进山扫荡了。
7月中旬,青妇工作会议在和平彭寨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潮汕、兴梅、东江、粤北各地区的代表,由香港分局派青委陈恩和妇委余慧两同志,传达中央4月在北京召开的青年、妇女工作会议精神。这是根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策制定的青年、妇女工作任务、方针、政策。当时,我人民解放军己胜利渡过长江,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长沙等大城市,正从湖南、江西和福建三路向广东猛进,要解放广州,进军广西,堵住敌军败退外逃的后路,以求全歼残敌。由于广东面临迎军支前,任务很重,要求许明迅速回去发动群众,做好迎军支前工作。因此匆匆赶回翁源。
8月,组织上分配许明任北江妇女联合会筹委会负责人,首先组成妇女支前工作队,到大军进入广东的第一站——翁源开展工作。成员有翁敏、蒋静、何坚同志,另接收何见香,刘细燕等知识女青年10余人参加。她们分别在翁源县东、南、西、北四个片新解放区,协同新建立的区乡政府开展妇女工作。由于干部大都是当地人,很快就和群众溶成一片,支前工作顺利开展。从8月中旬开始,把虔南至从化约上百余公里的公路和大桥修复了。军车、炮兵顺利通过,为大军奔袭广州提供了必要条件。
9月,终于迎来翁源全县解放。
10月,打通粤汉线,广州解放,支前工作胜利完成。
1950年1月中旬,不满29岁的许明调北江地委任妇委副书记。
许明,游击队里的文化战士,就这样在翁山风雨中锻炼成长。
2005年3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