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成加英为什么爱穿中山装(人物专访五)
 
成加英为什么爱穿中山装(人物专访五)
  文 / 吴贻才

                            

                                       


    成家英来到翁源,是在1950年的春天。翻开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和北一支老战士联谊会合编的《战斗在北江》,里面就有一帧黑白照片,是涂锡鹏等人与南下干部成家英在那一年的合影。只见成家英身穿中山装,头戴干部帽,身材高挑,英俊潇洒。时任中共翁源县委副书记。1952年任县委书记。
    早在1938年的3月份,远在山西省武乡县的一间简陋的平房里,这位身穿中山装的白和编村村长就面对镰刀加铁锤的旗帜庄严地举起了右手。也就从那时候开始吧,他便一步一步地朝翁源走来。
    成家英来翁源主要是搞土改。县委选择了一区的复贤乡作试点,并将“土委会”设在那里。由于是两套机构一班人马,几乎整个县委都在复贤乡办公。来来往往很多工作队,因而一片热火朝天。
    这使成家英回想起老家当年,八路军总部、中共北方局就先后驻扎在距他家不远的砖壁村和王家峪村。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陈赓等首长都住在那里,指挥着山西和华北的抗日战争。他们,也都是一式的中山装。武乡县,在当时被称为“支撑华北抗战的坚强基石”。那时候,真是一片热闹景象。
    不同的是这里可以放开手脚搞土改,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翁源的青山绿水美丽富饶,翁源的贫下中农诚实厚道。而地下党领导的游击队更是功绩显著,给解放后的土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与当年的创建抗日根据地是天壤之别。那时不仅要和日寇进行殊死的搏斗,还要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激烈的斗争。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和各级官员,在日寇进攻面前狼狈逃窜,但当我军奋勇抗击敌人,创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时候,他们又回过头来对我军加以多方的限制和破坏,叫嚣要向我军“收复失地”。并提出“撤换县长、驱逐八路”的口号,和抗日民主政权对立,一再杀害共产党员和抗日群众。
    刚来几天,上级就给翁源的土改工作队发被服了:中山装,干部帽、布鞋、牙膏,还有一支手电筒……这在老家当年是不可想象的。即便是到了1941年,成家英身为贾豁区区长、继而又任区委书记,穿戴仍然是自己原有的衣服鞋帽,铺盖仍然是家里带来的那套被褥。上级有严格规定:本地干部只管吃不管穿,外籍干部才有衣服发。 
    解放之初的龙仙还很穷,外来的干部都住在小旅馆里。除了书记、县长各配有一辆自行车,其余干部都是步行下乡。到韶关开会坐一辆烧木炭的汽车,要跑一整天才到得了。可这对成家英都算不了什么。1945年至1947年,成家英先调任中共武乡县委组织部干事,后任县委委员、组织部副部长。那时别说汽车自行车,甚至连个固定的住处都没有。
    虽然工作环境已今非昔比,但成家英并没有在办公室里坐镇指挥,而是深入到最基层去搞土改试点。在复贤乡,他先后与苦大仇深的贫农骨干吴金福和打游击出身的吴友三实行“三同”。吃的杂粮多于米饭,经常是红薯或芋头、酸菜加罗卜。可在北方吃的又是什么呢?他没有来得及细细地回想。
    土改工作是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按照规定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骤是访贫问苦、扎根串连、组织阶级队伍、开展诉苦斗争,在提高人们阶级觉悟的基础上划分成份。方法是自报成份,民主评议,张榜公布。接着是分配土地和房屋附财,对没地户和少地户实行填坑补缺。土地肥瘦,合理搭配;土地远近,适当照顾。由群众反复讨论决定,再张榜公布。由于宣传发动工作做得好,也由于翁源人民群众的阶级觉悟高,这一步骤进行得有声有色,得到北江地委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地委《土改通讯》还专门对复贤乡的试点作了经验总结,并批转各县参考。《中国土地法大纲》是1947年10月10日由中共中央颁布实行的。那一年,成家英刚受到武乡县委“模范党员银质车轮奖”的表彰,便又接到地委的指示:从武乡县抽调52名县、区、村干部,随刘邓大军挺进湖北大别山开辟工作。成家英是其中的一员,任罗田县委委员兼僧塔寺区委书记。当时,他中山装上别着那枚车轮形状的银质奖章,心里不由得唱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向前向前向前……。
    完成了访贫问苦和土地分配,便进入了“民主建政”的第二步骤。动员群众,选好干部当好家。成立党支部,选出乡长、农会主席、妇联主席和青年团书记。条件是立场坚定、办事公正、作风正派、工作积极。在这一阶段,成家英主要蹲一区民主中心乡。关于这里民主建政的经验,《南方日报》记者丁辛人曾专门前来采访报道。其实,成家英知道,这经验来自于刘邓大军和大别山根据地。那一年,刘、邓大军经过3个月的战斗,建立起33个县的人民政权。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干部跟随部队,解放到哪里,土改工作开展到那里。至1947年年底,罗田全县各地基本废除了保甲制度,建立了乡村政权和贫农团、农民协会等组织。
    第三步骤的土改复查试点在五区上爱乡进行。主要是向群众宣传土改复查的重要意义,查漏查错。把漏掉的升上去,把错划的降下来,回归各自的真实成份。在土改复查的同时,发动群众,大搞生产,组织互助组、变工队。对缺乏耕牛、农具和劳力的农户,发扬互助精神,进行互助互利,帮助解决困难。对军烈属,组织代耕队,掀起生产热潮。然而就在这一阶段的1952年上半年,翁源发生了两件事情,一件是在三区的庙墩,一个地主分子杀害了一名大军土改工作队。后来这个地主分子被人民政府处决了。一件是在五区坝仔的鲁溪乡,台湾国民党空投了四个特务,被我大军打死一个,活捉三个,并送交给了韶关军分区。像这类事件在解放后极少见,但也说明阶级敌人亡我之心不死。这使成家英回想起1948年元月中旬,国民党正规军,乘我大军主力战略转移,集中优势兵力来大别山区,想消灭我游击队。仅罗田这个小小的县内,敌正规军就增加到三个团。敌人在老历年前来罗田转了一个圈。年外敌人长驻滕家堡一个团,僧塔寺一带住一个团,县城住一个团。而地方反动武装也趁机疯狂杀害干部。他们说,“看你还搞不搞土改 !”又实行并村,把山上小村并到平原村。实行“十户连环保”,哪家接近了八路军,十户受牵连。这样一来,县和各区机关便没有了固定驻地,都是进入山区与敌人开展游击战。有时走得仓促,成家英身上只穿了一套中山装。罗田县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自共产党人李梯云、肖方组织"商南暴动",创建了红三十二师,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全县先后有4万多英雄儿女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武乡那次到大别山开辟工作的52个干部,到大军渡江南下时只剩下了12个。其斗争的残酷,环境的恶劣,可想而知。
    在土改工作的三大步骤中,成家英做到了四个贯彻:一是贯彻领导工作方法。在每个步骤中,县区主要领导同志各搞一个试点,先走一步,摸索经验,然后铺开面上,点面结合,由点指导面。二是贯彻阶级路线。紧紧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争取富农,孤立打击地主。三是贯彻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凡是土改问题(如划分成份、分配土地和附财等)都要经过群众认真讨论,民主决定,出榜公布。四是贯彻执行土改政策。对富农征收其多余土地,对地主是没收其土地和附财,给他分一份土地,让其自食其力。对有罪恶的富农分子,进行批判处理。对罪大恶极的地主分子,进行诉苦批判斗争,依法惩办。1953年粤北区党委总结土改工作三级干部会议上,成家英被授予“先进领导工作者奖”。手捧着那张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奖状,成家英不由得又回想起往事。淮海战役刚胜利结束,大家就意识到跨江南征的时日已屈指可数。而罗田县党委、政府也开始在机关、军队中物色挑选政治坚定,工作能力强的年轻干部随军渡江去新区工作。1949年7月初,组织上终于决定抽调20多位干部,由成家英等同志带领,随大军渡江南下。名单刚一公布,大家就围上来问候祝愿。而被批准的同志更是兴奋异常,走起路来步子都轻快了许多。于是,在随军渡江南下的干部队伍中,高挑英俊、年富力强的成家英,身穿中山装,头戴干部帽,迈着矫健的步伐,就这样英气勃勃地朝广东翁源走来了。
    经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摧毁了几千年的地主阶级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翁源的贫下中农说:“土改工作队,是为穷人拔穷根而奋斗,是为穷人栽富根而苦干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而经过土改之后的翁源农村,也确实出现了“三好一高”的喜人景象。即“社会道德好、社会治安好、群众团结好、生产热情高。”具体表现为:晚上睡觉不用关门,白天出门不用锁门,农村没有丢东西的,很少出现吵嘴打架的,大家办事情都有商有量。当时群众唱的歌谣,成家英至今还清楚地记得:
            斗倒地主把身翻,分下田地自己耕;
            不用交租有粮存,生活改善不忘本。

            驱散乌云见太阳,党的恩情永不忘;
            伟大领袖毛主席,是咱穷人大恩人。
    早在山西老家入党的时候,成家英就曾立下三个誓言:1、坚持革命信念,牢记党的宗旨,遵循党的教导,坚定不移地跟共产党走。2、不怕艰难,不怕苦累,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贪图安逸享受,为完成土改工作艰苦奋斗。3、勤奋学习,严于律已,廉洁奉公,工作要扎实,作风要朴素,保持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现在回想起来,无论是抗战八年,在大别山三年,在翁源四年,还是在日后的领导工作中,这三条誓言,成家英基本上都做到了。
    成家英于1954年调任中共粤北区党委委员、组织部副部长,离开翁源已有50多年了,但他对翁源的干部群众,对翁源的山山水水,仍是念念不忘。电视上有翁源的消息,总是静心地看完。报纸上有翁源的报道,总要认真的阅读。多少年来,他总是很想听到翁源经济发展的消息,看到翁源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情景。
    成家英今年89岁,身上依然是穿着笔挺的中山装。问他缘何偏爱中山装,他笑了笑说“过去的中山装哪有今天的布料好!但自从穿上了中山装,不管质地如何,得到的、失去的,都在里头了。人哪,最难忘的就是付出与收获,所以我永远珍惜中山装。”
    永远珍惜中山装的革命老前辈,最后展示出了他的晚年抒怀:
                皓首存风骨,清廉贯一生;
                祝愿党长兴,民富国永盛。



                                      2005年3月15日
2009/8/30 23:23:43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2 篇︱已被阅读过 558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5431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