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流,且万花纷呈。谁能将它们分门别类重新组合,并留待日后及后人从容翻阅如读百科全书?我想说,熊绪伟做到了。
按说呢,一个韶关市水利局的高级工程师,一个副处长级的退休干部,将自己的青春岁月和美好年华都奉献给了粤北水利的建设事业,怎么也与剪刀加浆糊的编辑工作有点距离,却为什么偏偏如此钟情于这项迭卷浩繁的系列工程?熊老先生,你是在剪辑岁月吗?
是的,迭卷浩繁。洋洋如八开本的鸿篇巨制凡数十册。尚有更大量的报刊资料有待整理和剪辑。开始时也许是为了结合工作的需要,只剪贴一些水利、科研和政策、法规方面的报刊文章。接着下来就涉及面广了;政治经济、思想修养、散文诗词、小说连载、医药卫生、古今对联、旅游文化、生活百科、饮食保健、谜语故事,甚至于各种小言论、小幽默,都在他的银剪之下被汇集了起来。每一门类都有精心命定的题目,每一卷册都有易查便览的目录。翻阅熊绪伟的剪报集,你会听得到历史前进的脚步声,看得见社会发展的多层面,感觉出时代的脉搏在跳动。尤为有意思的是,在熊绪伟的剪报集里,“三面红旗”仍在那遥远的岁月里寂寞地飘荡,“文化大革命”仍在那疯狂的年代里空前绝后地轰轰烈烈。剪报,从单一的资料积累到全方位收集并使之系列化,从单纯的兴趣出发,到形成自觉的行为且几十年持之以恒,如痴如醉如熊绪伟者,不知韶关能有几人?或许,这正好注释了熊绪伟的系列意识和系列人生。
水利固然是一个系列工程,从源头汇流直到海洋是一首长长的生态诗。为了让水资源为人类造福,兴利除害,几十年来熊绪伟在粤北的在大地上,致力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与和谐。农田排灌是一个系列工程,从进口到出水口,其中间环节围绕着一个科学灌溉与粮食增产的重大课题。早在1958年他在韶关行署水利局马坝灌溉试验站时,就力主自动排灌,积极推广勤灌、浅灌、湿润灌溉和落干晒田等科学技术。力除田水一丘过一丘的串灌旧习惯,那意味着土肥水的人为流失,是严重的资源浪费!水利与水电工程建设的勘测设计施工更是一个系列工程,一环扣一环的直到竣工投产运用。自建国以来,韶关共建立了多少座大中小型水利工程?每一座工程都是一支《创业者之歌》。而熊绪伟是跳跃其间的一颗音符。即便是作为一颗音符吧,熊绪伟本人也自成系列。他自1955年武汉水利学校毕业,分配到广东省水利厅刚满一年便来到了韶关专署水利局马坝灌溉试验站,1969年在韶关地区农村工作站,1972年在地区农林水办公室,1975年到韶关水利水电勘察设计室。几十年的水利工作使他水到溪成地完成了从一个实习生到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的职称晋升。而职务也顺理成章地从科员、副科长、科长提升到副处级科长。
书中自有人才出。熊绪伟的妻子毕业于韶州师范,是小学的高级教师。他们一子一女,儿子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在华南理工大学攻读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女儿毕业于医科大学,现为主治医师。就连他那刚满两岁的外孙女儿,也已能完整地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而背起唐诗和26个英语字母来,更是口齿伶俐、字正腔圆。整个儿是一个书香世家!
熊绪伟读书、藏书也讲究个系列。专业技术固然完备,中外名著、古典诗词、马列著作、毛泽东诗词著作、英语书籍、音乐、体育,甚至到语法、修辞、工具书都莫不配套成龙。仅就太极拳一类,他就有几十个品种。足够做版本学研究了。我约略统计了一下,五大立柜的藏书层层叠叠,不下5000册。
学以致用。熊绪伟的写作更是自成系列。从50年代 发表在《粤北日报》的《正在抽穗扬花的禾不要过早排水》等科普性文章,到发表在中国水利职工政研会主办的《水利水电政工研究》上的论文,到考察长江三峡、西欧三国和俄罗斯等考察报告参与编篡《韶关市水利大事记》,洋洋几十万字,句句不离本行。其朴实的文风、缜密的思路和充满思辩色彩的逻辑性语言,充分体现出他对水利事业的一往情深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退休后熊绪伟更是有一系列的工作要做。堆积如山的剪报正有待于分类和整理;许多书还正等着要读;每天要写一篇有所感触的日记;韶关市老人大学已经开学了,他报的音乐专业务必不能缺课;他还是韶关市离退休科技工作者协会农林分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那里也有一系列的工作;太极拳当然要坚持每天练习,保健养生与其说单纯的为了强身健体,不如说让人生更充实更富诗情画意。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锲而不舍,任何一件事物都力求尽善尽美。熊绪伟的系列人生,讲究的就是那种严谨的治学风范和完美的艺术境界。
2000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