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看正文,光凭标题,读者十有八九会认为:又在演绎一曲俊男靓女缠绵绯则的情感故事,阅读疲劳了,难提起精神。林中洋独具慧眼,以自己不一般的笔墨,旧瓶装新酒,2500字篇幅的散文《青梅竹马》(载2013年第11期《散文》)令人耳目一新,大有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的感觉。
仅8岁、调皮捣蛋的三年级男生艾里克,一天中午收到比他大2岁的班长玛丽亚的情书,里面还有几块糖、一根红线穿着的四瓣苜蓿,信封有花花绿绿的贴片,画了一个红心,被绑上几圈透明胶带。在妈妈“我”的赞成下,艾里克复信接受了班长的“求爱”。从此,两个小家伙书信来往,真的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且同学和老师都知道了这对小同桌要好。原来淘气的男生变乖多了,再不跟其他男同学打架,放学回家,一如既往做功课、练琴、踢足球、玩小汽车、往妈妈怀里拱。
假如行文停留在两小朋友相识相恋相爱的过程和结局上,不论语句多华丽,风格多幽默,布局多精巧,文章终究俗套、平淡,不能给人留下什么印象。作者深谙作文的生命力所在,司空见惯的儿童过家家游戏,她却发现了新的意境,提出了独特的见解。的确,生活中,小孩出现“早恋”苗头,甚至举止超常,比如拥抱、接吻,老师该怎么面对,家长该怎么处置?相信不少人采取过简单而粗暴的做法,或打或骂,有意无意去散布,夹生生制止、拆散!“我”,艾里克的母亲,也会随俗破坏儿子的爱情吗?她没有。她很谨慎,很贴心,顺其自然,既平等地跟儿子商量,又以母亲特有的细腻、聪明替儿子出主意。
这时,我们醒悟,孩子过家家其实是线索,是铺垫,家长的反应、观念、姿态才是作者叙述的侧重点。
儿子几次产生过爱慕女同伴的念想,“我”丝毫没放在心里,不赞成也不反对。可这一次,孩子动起真格来。做母亲的打醒精神,首先,没忘记征求小家伙的意见,能“帮你打开信封吗”?“可以知道里面的内容吗”?得寸进尺,满足了自己的窥视欲。姐姐问出弟弟竟跟玛丽亚接吻过,父亲笑他比爸恋爱太早。要不要给小女孩的妈电话试探一下?最终还是克制着。
玛丽亚的母亲卡罗拉,德国人,她没有大惊小怪,趁家长会悄悄与“我”沟通,双方家长坦然接受,真诚理解,玛丽亚与艾里克算是“名正言顺”了。作者之前没有声张、取笑、压制儿子的恋情,待他们关系持续化正常化后,特地找个漂亮的纸盒,让儿子将“女朋友”的情信和小礼物收藏起来,为他珍藏着一段纯真、浪漫的回忆,伴随他一天天成长成熟。
在温馨、喜悦的叙事氛围中,文章委婉地鲜明地提出一个天下父母不容忽视的话题,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小孩爱的萌芽,怎样去呵护小孩的隐私,怎样去维护小孩的自尊?
纯真、可爱的小朋友的形象鲜活了,这么严肃的话题,作者能将它化作幽雅的故事,溶入亲切的叙述,注进绵绵的感情,让你轻松愉悦地陶醉于散文的芬芳里,感觉不到呆板的说教,刻意的拔高,反而慢慢地悟出一个持久、深刻的理趣。正如沸水漫泡一壶铁观音,在品茗袅袅清香的同时,妙趣横生,意味无穷。
2014年3月15日于篱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