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姑姑从老家出来县城,给我带了一瓶腐乳,说是自己做的。“自己做的?”听到姑姑的这句话,我便迫不及待的拧开瓶盖。闭上双眼,狠狠的吸了一口腐乳散发的浓香。用筷子夹了一小块放在舌尖上,顷刻间,整个口腔便弥漫了腐乳独有的浓香。这种味道,我不记得有多久未曾触及了。这不就是奶奶的味道吗?
小时候和奶奶做腐乳的情景便再次的浮现。记得小时候,每年三四月份便是农村过“菜荒”(这个时候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年前的菜采摘完了,种下的菜无法一下子有收成)的季节。这个季节,家家户户便开始忙着做腐乳以解燃眉之急。我家做腐乳的重任一般是交给我和奶奶去完成。
吃过晚饭,奶奶便开始浸泡黄豆。第二天吃过早饭,我便帮着奶奶把浸泡过的黄豆磨成豆浆。我一勺一勺的把豆豆舀入磨眼,奶奶吃力的拉着石磨,边磨边和我说着她的苦难童年。说着说着,眼里便噙了满泪花。此时,我总会仰起头对奶奶说:“我长大了给你买好多衣服,买好多好吃的。”听了我的话,奶奶总会露出欣慰的笑。磨好豆浆,奶奶把锅刷得干干净净,烧一炉的柴,把豆浆倒入大锅烧至沸腾。再将豆浆用勺子舀进一个布袋滤渣。滤好渣,我便目不转睛的帮奶奶盯着这桶豆浆,生怕一不小心给弟弟妹妹偷吃了或者沾到不干净的东西。而此刻的奶奶便一丝不苟的在称石膏,然后把石膏擂成粉末和入豆浆,大约一小时后,白白的豆浆便摇身变成了豆腐花。把豆腐花倒入模板上压榨一个晚上,豆腐便成型了。
压榨成型后将豆腐用小刀切成(4×4×1.6㎝)的小块。奶奶准备好一个竹篮子,竹篮子里铺上些干净整齐的稻草,然后把豆腐一块块的整齐排列在稻草上。让她们在这摇篮里美美的睡上一觉,直睡到满身长霉。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发酵发霉过程,即豆腐坯培养毛霉或根霉的过程,发酵的结果是使豆腐坯长满菌丝,形成柔软、细密而坚韧的皮膜并积累了大量的蛋白酶,以便在后期发酵中将蛋白质慢慢水解,除了选用优良菌种外,还要掌握毛霉的生长规律,控制好培养温度、湿度及时间等条件。天气暖和的话,一般是3到4天。然后在这些长满霉菌的小东西身上洒一层盐。然后再一块块的给她们泡个酒浴。这个时候,奶奶就会吩咐我把一个个小小的玻璃瓶清洗干净沥干水。最后把她们一块块的夹进玻璃瓶里,喜欢吃辣的话,会在上面撒上一层辣椒粉。最后把盖子紧紧的拧好。大约一个月后,一瓶香浓可口的腐乳便可上桌了。
如今,超市里五花八门的腐乳,偶尔也会去买来吃吃。但却怎么也吃不出那种特有的味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