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媒体一则报道:16岁女孩艾比的父母在距离津巴布韦哈拉雷市大约40公里处开了一个动物收容所。一天,艾比和父母在收容所办公室外发现了一只小松鼠,当时它才出生大约十天,还受了伤。艾比把这只小松鼠带回家细心照顾,给它喝婴儿奶粉和麦片粥,跟它很快成了好朋友。艾比给小松鼠起名叫哈米,除了她洗澡和睡觉的时候几乎全跟它腻在一起。艾比说,哈米小的时候只会趴在她的手掌上睡觉,长大点后就开始像爬树一样在她身上攀爬,但有一天它突然爬到了她头发上,然后就决定在那里安家。为了让小松鼠住得更方便,艾比还特意把马尾扎得松一些,已经让它“寄居”在自己头发里两个月了。
此报道还附有小松鼠在小女孩金色头发卷成的“窝”中探头探脑的彩照,可爱得让我一看再看,情思顿时翩翩飞扬起来……
松鼠这种啮齿目类小动物,的确是温柔,可爱,乖巧,驯良,非常讨人喜欢的。它们原产地是我国的东北、西北和欧洲,除了在大洋洲外,全世界都有分布。在整个寒温带森林地区都能见到。在我国各省区的山区,能生长松树的地方,几乎都能见到它们活泼灵巧的身影。它也在我的生活历程的不同阶段中,留下过一些不乏意趣的片断。
1968年10月,从北江中学所谓“高中毕业”之后,我和同学们一起被“上山下乡”大潮流卷到了广东最北部的乐昌九峰林区“锻练”“接受再教育”。劳动、生活是艰苦的,但青春热情未被消泯,尤其那些全新的林区景观风物,带给我们贫乏困顿中不少的乐趣。那时正当山田上稻谷、蕃薯等作物成熟之际,我们常被生产队分派晚上到山寮守夜,每隔个把小时要敲响铜锣,“咚咚咚”在山间静寂中被传得很高远,还伴随着我们不时发出的厉声吆喝……目的是警告山林中经常出没前来偷吃稻谷蕃薯的野猪,免得辛苦劳作大半年的果实失之瞬间。夜宿山寮,又有任务在身,睡觉自然不能安稳充分,第二天当太阳从高高树梢上斜洒下来,我们返回村里的路上,常常见到两边松树枝杈间,几只小松鼠跳来跃去,好像在迎接“凯旋归来”的我们;有时候,还见到一两只大胆的跳到地上松针丛中搜寻掉落的松果,不时对着我们眨巴着眼睛……它们不怕人,也许知道我们不会以对待野猪“大盜”深恶痛绝的态度对付它们,它们是我们的朋友呵。每当这时候,疲惫的我们似乎也因这些小精灵的“欢迎”而精神重振了。
第二次小松鼠留给我深刻印记的时候,已到了1987年8月间。那时任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的韦丘老师,是抗日战争年代的东纵老战士,他的烽火青春足迹曾遍布粤赣湘边“一夜走三省”的南雄帽子峰一带,对故日征战地的深情,使我们这位“祖师爷”对生长于此的文学新一代,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关爱。为了提高粤北和省内其它地区年轻作者的创作水平,他倡议并组织“广东省青年作家读书班”,就选在帽子峰林场举办。那时节,省作协好几位著名作家、报刊编辑来了,我们五月诗社七八位诗坛新秀和省内其它地区的一些年轻作家,在半个月时间里,听名家讲座,研读最新文学理论书籍,老中青诗人作家面对面讨论作品的修改……气氛融洽,激情飞扬。我们住在林场招待所。招待所依山而建,每个房间的窗外,就是山坡上一棵棵松树,山风一吹,浓郁的松脂香味和一两根枯黄的松针就飘进来了。更令人欣喜的是:几乎每天都有几只小松鼠来拜访我们!它们好像知道这是从远方都市里来的稀客,难得有缘相逢,表现得格外欣喜雀跃,一会儿在高枝上表演飞跃“特技”;一会儿跳落地上,寻寻觅觅中不忘以眼神和我们打招呼;我们觉得很逗,有时丢给它们一两块饼干,它们竟毫不客气地照单全收,当着我们的面吃得津津有味……原来它们的食谱很广,除了吃松籽等野果外,还吃嫩枝、幼芽、树叶,以及昆虫和鸟蛋,自然也不会排斥难得一见的饼干美味了。我们这群从事写作的男女老少,就是在这样的书香松香相染、缪斯松鼠相伴的优雅环境中,尽情地扩展思维、释放人性,度过了永生难忘的一段时光。
前些年我陪香港爱心基金会的同仁再次到帽子峰,当年我们住的招待所已修茸一新,可惜,窗外的松树已不见了,那些可爱的小精灵更是不知所踪了……怅惘失落的情绪涌上心头:当今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付出了多少生态破坏的代价呵!那种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景已难得一见,只剩下一些都市人在富足闲暇之余,把一些小动物当宠物赏玩的“雅致”了。
我一向对养宠物不抱好感,因为那不是一种尊重生灵敬畏生命的正确态度。近几个月,有机会结识韶关市放生协会会长李成忠等志愿者,我对他们从事的放生文化理念推广活动十分赞赏,并欣然参与他们倡导的一些放生文化研究工作,3月1日晚上,就在昆明发生暴徒杀害数十无辜生命几乎同时,我们组织的五月诗社“放飞生命之夜专题诗会”,正在全国第一艘放生船“宝能号”上举行。我们在北江源头发出当今世界与时代的最强音:环境友好、众生平等,和谐发展!
尽管环保之路依然迢遥,但这种符合天道人性的理念,正日渐深入芸芸众生之心。3月15日下午,我应邀从西河家里要赶到位于海关过去武江河里停泊的放生船,参加央视记者一个采访活动。我搭乘一位陌生中年男子的出租摩托车,在途中闲聊起来,听说我要去放生船参加活动,他高兴地赞许:“放生好啊,好啊!……现在武江河里即使有鱼,也不能吃了,都有很重的煤油味……”我简要宣传了与生态保护相关的放生理念和方式,他不住地说好好。到了目的地,我掏出七元车资,他说什么也不肯收:“不收了不收了,你做放生善事,也让我尽一点心意!”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以摩托车搭客维持生计的普通市民,都有出自内心的这种践行放生善举的自觉,一时让我不忍心拂了他的好意,也使我更感到自己所做一点小事的意义。
写到这里,我仿佛又看到记忆中那些毛茸茸大尾巴的小松鼠,看到在洋女孩金色马尾发丛中的小精灵,心情一下子舒展开来了……
2014年3月17日夜于粤北诗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