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柏顺诗集《隐形的翅膀》小序
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诗人北岛一首惊世骇俗的一字诗“网”,已经被今天无所不在的网络世界所印证了。我结识潘柏顺诗友,也完全源自网络的联系。几年前,我们的“五月诗笺” 网为推动新诗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实验,举办了一次面向全国的儿童诗网络征诗评奖活动。潘柏顺的《儿童诗五首》在众多成人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了优秀奖。我从作者联系方式中才知道他是在郑州铁路系统工作的工人诗人。此后,他加盟五月诗笺网,每隔两三天便有新作上传。去年,我们粤北和洛阳几个文学社团联手举办“梦想空间”征文,获奖者以赴牡丹花城交流采风作为奖励。潘柏顺以一篇散文获奖,参加了粤北中原两地作者的这一次诗的聚会,我和其他五月诗友也有了与这位中原工人诗人初见并相处几天的机会。因为此次活动日程安排紧凑、观光景点不少,加上文友众多,期间我与潘柏顺单独交流不多。但他赠我前些年出版的《银河诗集》《云上的太阳》两本诗集,让我有机会更多地了解他二三十年来坚持业余创作的历程与收获,才说得上真正的“结识”这位朴实厚道的中原汉子了。
交流采风期间和各自返程后一段时间,参加活动的文朋诗友纷纷创作以洛阳为题材的作品,其中写得最多的正是潘柏顺,几乎每天都有新作上传诗网。很快他成了诗网发表作品最多的前几名。他的勤奋创作精神,得到了越来越多诗友网友的关注。近日,他在QQ群里告诉我:他准备把近两年在网络上发表的诗作结集出版又一本诗集,一再要求我为之写篇序文,并很快从电子邮箱发来了初编好的书稿。这本近三百页的集子,收入了二百多首近作。这些诗作大部分此前在诗网审核上传时已读过,这回一看目录,还是感觉到了作者旺盛的创作热情和一如既往对诗的虔诚,不由得不产生一种钦羡和喜悦。
潘柏顺是一位倾心热爱生活的歌者。他在铁路系统工作,几十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把自己平凡的劳动,与国家建设和人民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因为明了职责而辛勤着;他衷心感到了劳动的尊严,因而快乐着。如果说前两本诗集更多地表现了铁路各部门劳动者的付出与奉献、风貌和精神,那么,这近两年的新作,却是他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一个劳动者在享受退休生活的真实感受。这种感受来源于他对平凡生活的观察、体验,同样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和对生活真挚的热诚。在这些诗中,他写生活小区,写城市公园,写日常生活,写季节景观,无一不洋溢着乐观昂扬、优雅自信的情调。他的诗中出现最多的意象是是春天、花朵、太阳、月亮……《相约在春天(外一首)》、《熊耳河的春天(外一首)》、《春天来了》、《春雨来了(外一首)》、《金碧辉煌的春天》、《春天里》、《春光在你脸上泄露》、《跃马迎春(外一首)》……他的手指仿佛是一枝描春彩笔,为读者描画出多少万紫千红、绚丽灿烂的景象呵!再看他笔下的花:《长春花》、《雨夜里的月季花(外一首)》、《开花的路》、《自从认识梅花(外一首)》、 《月季花深冬的心事》、《痴心等待雪花的盛开》、《春天只为梅花来(外一首)》《梅花只在立春前后开放(外二首)》、《红梅迎春渴望雪花飘洒(外一首)》、《昆仑雪菊(组诗)》、《九月菊依然在寒冬盛开(外一首)》、《迎春花(外一首)》、《明天的太阳花重新盛开(外一首)》……他咏唱自然界的千花万卉,揭示《花开花落都是歌》的哲理,也不忘《绿叶独占花魁》的奉献精神;他的诗,不仅仅善于彩绘自然的美丽,更注重为《开花的日子》歌唱,呈现真善美的《心灵花园》!太阳和月亮是与地球上人类最息息相关的两颗星球,古今中外几乎所有诗人都会为之献上诗篇。这一点,作为永葆阳光心态、又富有月色柔情的工人诗人潘柏顺的创作,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太阳啊(外一首)》、《梦幻的太阳(外一首)》、《太阳和月亮》、《月亮啊 月亮 (外一首)》、《月亮是这么想的》、《月亮的心思(外一首)》、《通宵未眠的月亮(外一首)》……他反复地以太阳月亮作为抒情咏志的对象,歌颂一代历史伟人,写的是《天池山有颗红太阳》;关注弱势群体的冷暖,写的是《孤寡老人的月亮(组诗)》;他写《白云总想亲近月亮(外一首)》、《月亮对太阳的痴情(外一首)》借以宣扬一种真挚纯粹的爱情观。他歌唱自己熟悉的多年共同战斗过铁路员工,以豪迈的热情天天《追太阳》“你痴情地不断加快奔跑的速度/ 箭一般地飞向你的梦想”,甚至放飞浩瀚的想象,宣告未来《火车将在月球上奔驰/》……同一个意象,被诗人挖掘生发出多少的情感、多少的意趣呵!
品读潘柏顺的这两百多首近作,我们可以触摸到一颗热烈跳动的赤子之心,可以看到一个热爱生活永不懈怠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英国著名诗人雪莱一个多世纪前说过:“既然诗人的灵感及其成果是由出现在他脑海里的种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和感觉所构成,那么,诗人的职责就在于把他自己从这些形象和感觉中得到的愉快和热诚传给他人。”(《<伊斯兰起义>序言》)潘柏顺正是这样把自己从生活中“种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和感觉”写成了朴实的诗章,发表在网络和报刊上,向广大读者传播“愉快和热诚”,以诗意的正能量,抵御人世间的奢华与冷漠。
我虽然痴长潘柏顺几岁,创作起步也稍早几年,但是,我们当初学习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大同小异,可以说都受到改革开放前那种相对传统的诗风所影响,因而留下了不可忌讳的表面描摹生活的痕迹。近二三十年来,诗坛与整个国家一样开放了,对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和思潮采取了吸收消化、为我所用的正确态度,极大地开拓了创作视野、更新了诗歌观念。作为同样从事创作二三十年的诗人,我们都应该审视自己的欠缺,不断在诗歌观念和表现形式、手法等方面与时俱进,才可能写出更深刻反映日新月异时代并让更多今天的读者所接受的作品。这一点我虽然意识到了,也一直在努力,但总觉得依然任重道远,“学然后知不足”,依然一天也不敢停下脚步。
写到这里,我想抄录199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爱尔兰著名诗人西默斯·希尼“写给自己的诗行”,与潘柏顺诗友共勉——
“在诗歌中我希望你/ 避免欢快的陈词滥调/ 给我们以肌肉强健/ 紧绷着歌的皮带的诗篇/ 无须强迫,无须暴力/ 于无声处爆炸的诗篇/ 它的乐音雄壮、清晰而优美/ 好象铁锯在干木中鸣唱/ 你应该尝试具体的表达/ 一半猜详,一半表露……”(《进入文字的情感》)
2014年4月5日凌晨于粤北诗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