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烟笼香炉峰
 
烟笼香炉峰
  文 / 何海伟




                       一

    最早知道香炉峰,缘于我童年时看日出。夏至前后,杲杲丽日从老家东北方向的山巅冉冉升起,万道金光犹如一柄柄光明之剑,快意的锋芒劈开夜的黑,新的一天姗姗来临。这座高高的山峰就是香炉峰,家乡人习惯叫它香炉寨。远远望去,巨大的山峰险峻如劈,沉稳如鼎,紫烟氤氲,恰似一座祈福祭祀用的鼎式香炉。这样的称谓,恐怕与我们当地盛行的神道文化有很大关系。香炉是道教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供具,是人们最熟悉的神器。过去家家户户都要有几个大大小小的香炉,或铜制,或石凿,或铁铸,或泥做。逢年过节人们都要在各处神灵面前燃上三炷高香,磕三个响头,在香烟缭绕中与神灵相通。
    香炉峰还有另外一个暧昧的名字,亲嘴峰。香炉峰西部的马鞍山,宛若一匹备好鞍子的红骏马,延伸至当阳山北部拔地而起,仿佛高昂的红马头。传说“红马伸头”想要偷吃当阳山上的“白灵芝”,刚一用力就把当阳山拽断三截,震动满山树木滚落谷底。巨大的动静惊动了当阳山安阳宫无极老母,她抬脚蹬倒一块白石岩封住红马口。今天我们看到的香炉峰,红白岩石相间,自自然然地吻合在一起。
    我们当然不会相信这个旖旎的神话传说,尽管可以佐证的材料有很多。比如香炉峰下石梯子沟峡谷里就有数不清的硅木化石,比如当阳山有大车栗沟、小车栗沟和老杨沟三大断裂带,比如大车栗沟里的石峰上生长着六十多米高的无冠石灵芝等。其实香炉峰是自然造化的结果,只能用地质科学来解释这种大自然的奇观。复杂的地质运动使不同年代的火烧岩与石英岩巧妙地啮合一起,形成“北红南白不留缝隙”的奇峰怪石。触景生情,让人不得不感慨自然力的奥妙无穷,惊叹大自然鬼斧神工。
    全国各地叫香炉峰的很多,最著名的当属李白笔下的香炉峰: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尽,疑是银河落九天。

     童年的我天真地以为这里就是李白笔下的香炉峰。每当吟诵这首极具浪漫色彩的绝句时,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
     雨过天晴,巍巍香炉峰笼罩在烟云缭绕之中。一道道瀑布如从云端飞流直下,在红日映射下化成一片片紫色云霞,如仙,如梦,如幻,如纱,如霓。


                       二

     白居易,唐代另一位伟大诗人,永远栖息在洛阳一个叫白园的地方。白园坐落在洛阳城南的香山,离这里并不远,站在香炉峰向西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香山的琵琶峰。他曾写过一首《登香炉峰顶》的诗:

             迢迢香炉峰,心存耳目想。
             终年牵物役,今日方一往。
             攀萝踏危石,手足劳俯仰。
             同游三四人,两人不敢上。
             上到峰之顶,目眩神恍恍。
             高低有万寻,阔狭无数丈。
             不穷视听界,焉识宇宙广。
             江水细如绳,湓城小于掌。
             纷吾何屑屑,未能脱尘鞅。
             归去思自嗟,低头入蚁壤。

      白居易的这首诗写于江洲司马任上,诗中的香炉峰应该就是李白笔下的香炉峰。我在这里引用,不免有点儿张冠李戴。但他那“迢迢香炉峰,心存耳目想”的渴望,和我特别相契合。而且,那种“攀萝踏危石,手足劳俯仰”的情景又如出一辙;“上到峰之顶”后,我也同样有“目眩神恍恍”的感觉。
     这里虽然为中岳嵩山三十六峰之一,却没有留下什么名胜遗迹之类。每次看到这座缥缈的山峰,我总希望找出点儿名人脚印或神仙踪迹,为这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增添一点儿知名度。倒是香炉峰下南侧大车栗沟有关吕洞宾和牡丹仙子的故事广为流传。吕洞宾,这个道教仙人,八仙之一,在人们心目中绝对是个好人,从“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一句歇后语就可以得知。但在这里他却是不避酒色、风流多情的“色仙”形象。孔夫子说“食色,性也。”吕洞宾除“剑仙”、“醉仙”和“诗仙”三个雅号外,还有这么一个不大光彩的称号,似乎正符合凡人的本性和神仙的洒脱不羁。
     香炉峰附近山岩上散落着大大小小许多洞穴,有人说是哪个朝代挖掘银矿留下的,也有人说是远古人类赖以栖息的洞穴,还有人说是仙人炼丹的地方,但都没有确凿可考的证据。这些洞穴名不见经传,但有两个较大的被好事者命名为吕洞宾洞和牡丹仙子窑。两个岩洞隔涧相望,语声可闻,而旁边光秃秃圆溜溜的石柱很像和尚的脑袋。这奇妙的自然景观激发了哪个文人丰富的联想,将三者连缀成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不知道是要给道家以亵渎,还是要对佛家以调侃。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春和景明,妩媚多娇的牡丹仙子在山野中赏花捉蝶,恰好被云游归来的吕洞宾撞见。吕洞宾风流多情,对牡丹仙子心意已久,故意拿话语挑逗。牡丹仙子半推半就,一双媚眼半闭半开之时,好像看见一个小和尚正躲在附近痴痴地看。牡丹仙子羞涩提醒,吕洞宾随口说了一句“那是石头”,结果小和尚瞬间石化。
     人们把这些绯闻轶事编排到吕洞宾身上,我倒觉得不是亵渎神仙,而是要神仙人格化,拉近仙与人的距离。吕洞宾风流多情,“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清蛇胆气粗”,自然会处处留情。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故事广泛记载于《东游记》、《吕仙飞剑记》、《醒世恒言》等,元明杂剧也有《吕洞宾戏白牡丹》,当地留传这样的故事自然不是空穴来风。
     在人们的心目中,神仙都是“一断贪嗔、二断爱欲、三断烦恼”,不食人间烟火,但我想象中的仙人有“跨青鸾,升紫府;骑白鹤,上瑶京”的洒脱,有“歌罢鼓掌,舞罢眠云”的惬意,有“采天地之灵气,食日月之精华”超凡脱俗,也有“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物我两忘,更有处处留情的风流倜傥和放荡不羁。要不然,各个地方也不会有那么多有关仙人驻足留迹的神话传说。


                         三

     童年的我就对缥缈的香炉峰就有神秘的向往,总渴望有朝一日登上峰顶,揭开笼罩在她头顶的那层神秘面纱。少年时我曾和兄长偶然来到香炉峰下,仰望巍峨山峰,云烟缭绕,悬崖绝壁,怪石嶙峋,让人跃跃欲试。但通往峰顶的道路无处可觅,听说只有极少数当地人才能找到,我们只有扫兴而归。
    得不到的东西总是令人神往。后来又有机会和香炉峰近距离接触,同行的人年轻气盛,我也受到鼓舞。在他们的感染下,我也下决心要“欲穷千里目,一览众山小”。我们沿山脊树丛中的小路朝香炉峰行进。没走多远,小路不见踪迹,但凭经验,只要方向不错,终能达到目标。拉葛条,拽枯藤,披荆棘,分蒿草,手脚并用,在艰难中寻觅,在寻觅中攀爬。我们翻山越岭,攀岩涉水,终于来到香炉峰下的金家门村。说是村子,其实只有几户人家,留守的只有几个老人和儿童。也许过不了多少年,这里和相邻的老杨沟村一样成为又一个消失的村落。
    沿村后的深谷前行,阴天蔽日,小溪淙淙,不时看见两边山坡上红果挂枝头。蜿蜒的小路时有时无,常有刺荆枯木挡道,巨石陡坡拦路,似乎在考验我们的勇气和智慧。我们历尽艰辛,汗流浃背,才到达香炉峰下。只见:
    石崖突兀青苔润,悬壁高张翠藓长。
    看那香炉峰,犹如一道陡壁耸立眼前,山顶白石熠熠生辉,山脚石色如黛似漆,一帘溪流浸湿石壁,光滑如镜。我感到害怕,犹豫不前,但他们跃跃欲试的强烈征服欲慢慢感染了我。
    年轻的同伴抑制不住兴奋,来回逡巡也没找到登顶的路。我们正后悔没有找向导来,另一个同伴喜出望外。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只见:
     两边峰岩绝壁垂,一条涧壑藤萝密。
     天无绝人之路。两岩中间的凹陷处,一个个石坎连成若有若无的天梯,藤暗花明,峰回路转,似乎可以直达峰顶。我们稍事休息,几经探寻,拽藤条,抠石缝,小心翼翼,步步为营,终于登上第一个悬崖。往上看,两峰之间不过尺余,一线天日;往下看,高山峡谷,烟雾蒙蒙,深不见底。身边山若危卵,耳旁风声阵阵,步步惊心。离峰顶尚有百余米,一块巨大的石英岩石突兀,似乎要阻挡我们攀登的路。我们毫不畏惧,你推我拉,一鼓作气,终于登上最高处。峰巅平整如台,各种灌木生机勃勃,流云飞雾不时从身边飘过。
    伫立极顶,俯瞰山涧,心中顿生“山高我为峰”的豪情与诗意。我由衷地叹服生命的不屈与顽强,也为自己的执着和坚韧而感动。这一次登顶,已经达到身体的极限。有好长一段时间,我腰酸腿疼,身体的痛楚使我一直沉浸在深刻的回忆中。
    后来我又多次去过那里,但再没有勇气登上去,再没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征服和向往,只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与随意。累了,就停下来休息,不把自己逼得那么紧,人在途中,心随景动;困了,就停下奔波的脚步,拍拍身上的灰尘,整理一下心绪,也许孤独,也许快乐。或走或停,都为一份自由自在的心情。
    登,或者不登,香炉峰都在那里,烟云缭绕,如梦如幻。


2014/4/12 2:33:14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1 篇︱已被阅读过 630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8004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