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寻根紫云山
 
寻根紫云山
  文 / 何海伟


                     一

    不知怎么回事,紫云山对于我一直有一种奇怪的情缘割舍不断。照理说,它距离我并不遥远,早该频繁往访了,然而却一直无缘。
    最早对于紫云山的认识,缘于童年耳熟能详的女娲神话,据说那里就是女娲炼石补天和抟土造人的地方。每年农历的二月二,我们一边吃着香喷喷的爆米花,一边唱:

         二月二,龙抬头,
         家有锅里嘣豆豆。
         惊醒龙王早惊醒,
         行云降雨保丰收。

    这一天那里正在举行盛大的庙会,唱大戏,耍龙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那时候我特别想跟随大人们一起去,但山路遥远,即使成年人起早贪黑也要两天才能往返,一直没有人肯答应。我只好把这念头埋进心底。
     后来读了一点儿书,明白那些神话不过是无稽之谈,那个一度强烈的愿望也就慢慢稀释了。再后来远离家乡,那念头被厚厚雪藏,仿佛已经被遗忘。但人到了一定年龄,便会产生一种深深的故园情怀,仿佛总有声音一次次提醒我,有一个魂牵梦萦的圣地等待我去朝拜。
    听越来越多的人大谈中灵山,说那里是中国第一龙山,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真正的根脉所在。他们所说的中灵山其实就是紫云山,而我却是当局者迷。老家就在那附近,我却从未到过,实在说不过去。
    紫云山海拔1300多米,山上多紫色岩石,阳光下紫气缭绕。每到中午时分,阳光直射,反射出一道道紫色光芒,犹如人间仙境。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紫云山顶有一处地方腹空如鼓,脚踏“咚咚”作响,这山便显得空灵。人们来这里求子祈福,有求必应,十分灵验,“灵山”的称谓便名不虚传。全国各地叫灵山的不胜枚举,光是紫云山周围就有好几座,淮阳东灵山,宜阳西灵山,确山南灵山,巩义北灵山,此山雄踞中央,故称为中灵山。
    紫云山又称安坡山。它四周山势刀削斧劈,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连通上下。东为万丈沟,西为千仞涧,南有南天门,北连怀玉寨。山巅地势平缓,筑有寨门石墙。山阴陡坡上有大大小小的洞穴五十多处,为乱世避难的最佳之地。据山顶安阳宫的明代石碑记载,此名缘于元末兵乱当地人在山上安寨以自保而得名。又或山形似马鞍,称鞍坡山。
    其实,紫云山最早叫大苦山,是狂水的发源地。这在《山海经》里就有记载:

    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祀之以太牢之具。
    其阳狂水出焉,西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三足龟,食者无大疾,可以已肿。

    苦山是中华民族的一座重要文化之山,但它依附于嵩山这座中华文化圣山,光芒自然就暗淡了许多。
    紫云山又称石堂(唐)山,大概缘于山上有众多石洞。这在欧阳修《戏石唐山隐者》一诗中可以得到佐证:

         石唐仙室紫云深,颍阳真人此算心。
         真人已去升寥廓,岁岁岩花自开落。
         我昔曾为洛阳客,偶向岩前坐盘石。
         四字丹书万仞岩,神清之洞锁楼台。
         云深路绝无人到,鸾鹤今应待我来。

    至于叫老娘山,应该是因为紫云山顶有座安阳宫,里面供奉无极老母,其实就是女娲娘娘。而山下行宫周围大大小小的庙宇里,像什么北斗圣母殿,五凤楼,人根龙凤殿,以及高媒庙、奶奶庙、始祖庙等,也都供奉着女娲娘娘,只是称呼不同罢了。女娲被当地人尊称为娘娘或祖母,集媒神、创世神、始祖神、音乐女神等于一身,“功劳上达九天,下到黄泉”,因慈爱和谦逊深受当地人的膜拜。
    我发现,中国很少有一座山能像紫云山一样,有这么多的名字,并且每个名字都言之凿凿。


                        二

    第一次去紫云山,是在旧历年的年三十。从老家出发开车半个多小时,到达紫云山下叫白土坡的地方。新修的水泥路已经到了尽头,往上不远就是行宫。之所以叫行宫,是因为攀登紫云山顶的路途太遥远,香客和信徒们需要先在这里休息。山坳里依山而建许多庙宇,有些香客干脆就在这地方焚香膜拜。
    行宫依山傍水,得天独厚,在冬日暖阳中,呈现出一派安静而祥和的景象,确实称得上风水宝地。正值年末岁初,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有些冷清。我们并没有看到明代诗人高启所描绘的旖旎风光:

          入山无处不花枝,远近高低路不知。

    也没有看到欧阳修当年遇到的热闹景象:

          往来车马游山客,贪看山花踏山石。

    寂静的山坡上,只有稀稀落落的树木和偶尔盘旋的鸟雀。其实,这样最好,没有绿叶婆娑的遮挡,一切可以尽收眼底。这个季节色彩并不单调,落叶的黄,树木的褐,松柏的青,岩石的青,残雪的白,再加上五颜六色的令旗,让人在寂寥的冬日感到一些安慰。游人不多,我们看到的多是留守的庙主以及他的家人。他们干脆以庙为家,挂彩旗,张灯笼,放鞭炮,浓浓的年味儿烘托着家庭的温暖。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白云山点将台”。毛主席挥手致意的雕像高高耸立,广场上空飘扬着五星红旗和金色“通天大令”旗,与四周的彩旗和祭坛交相辉映,庄严而神秘。沿点将台向上,走进人根祖龙凤殿,里面供奉女娲娘娘,也就是传说中人类的始祖母——无极老母。相传“女娲”在这里抟土造人,人类才得以繁衍生息。后来人类面临灭顶之灾时,女娲娘娘挺身而出,炼五彩石补苍天,拯救人类于水火。小时候耳熟能详的故事,今天亲临它的起源地,自然思绪万千。关于女娲的传说,大量的史料都有记载,比如《风俗通》: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比如《淮南子•览冥篇》: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比如《博雅》:

    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

    有了这些历史文献的佐证,女娲的神化地位日益巩固。尤其在民间,女娲被演绎为无所不能的化身,成为明清以来民间许多宗教最主要的女神,被称为无生老母、无极天母和无极老母等。
    继续向上走,先后有老君殿、观音殿、玉皇殿和大雄宝殿等十多座形态各异的殿堂。七十二老母殿在最后,旁边还有庙宇正在建设之中。据说,这些大大小小的宫殿都是四面八方的信众自愿捐资兴建的。三教堂中,如来居右,孔子居中,老子居左,端坐其中,慈眉善目,栩栩如生。我实在猜不出为什么要给神灵们这样安排座次。七十二老母殿集中华古代优秀女性于一堂,不论文武都执掌兵器,昂首挺立,英姿飒爽。
    爬上十几级台阶,行一二里,穿过一片稀疏的橡树林。站在山岗上仰望,安阳宫矗立在远处的山峰之上。山坡上有尚未消融的皑皑白雪,曲曲折折的山路上看不到几个人。我们有心登顶,却无力上山,只好留下遗憾。
    初识紫云山,并没有留下太多好印象。欣慰之余,又有挥之不去的疑惑,总感觉这地方太过于零乱。供奉的神仙五花八门,不伦不类,时不分远近,地不辨东西,但凡与此山有点儿瓜葛,能够保一方平安造一地福祉,只要人们能够想象出来,都可以在这里接收香火。这里的建筑也是随意搭建,拥挤混乱,不像其它地方那样庄严静穆,整齐划一。中国稍大一点儿的庙院和道观,总会循着一条中轴线整齐布局,东西南北的建筑各有讲究。比如附近的中岳庙,从南向北,由低至高,顺次为中华门、天中阁、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大殿、寝殿、御书楼,最北以黄盖亭为终端。中轴线两侧建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神州宫等。这里却不讲究这些,虽称为宫殿,除女娲老母娘的栖居地稍显富丽堂皇外,连玉皇大帝这个道教的最高天神也只能蜗居一隅。而且,这里有寺、有庙、有庵、有室,高低错落,因陋就简,缺少章法。仔细追究,还会感觉这里的信仰太过于混乱,释家、道家和儒家混居一处,或烧香,或叩拜,或磕头,或作揖,全在于信众的一片虔诚。
    后来细想起来,也是有道理的。大多来这里的人满怀虔诚祈求之心,或消灾弥祸,或求医问药,或祈子求财,或祈福纳祥,哪里还管它是什么人祖、佛祖、三清圣人,或是传说人物、一代伟人,只要法力无边神通广大,只管逢庙烧香,见佛磕头,不分什么释儒道,也拘泥于苛板的形式。比如毛泽东,人们把这个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伟人升格为神灵,对他老人家顶礼膜拜。这让我们感觉神的世界不再遥不可及,越来越贴近大地苍生。中国的宗教信仰多了生活气息,人们的生活也沾染越来越多的宗教式光斑。
    紫云山,这座一直未能够成为风景名胜的一座小山,被千千万万草根阶层的香客们支撑着,它的建设也必然具有草根性。那些墙壁或石碑上镌刻了密密麻麻的捐献者名字,十元不多,百元不少。无数草民微薄的捐助,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才有今天这样热闹的景象。这里相对简陋的建筑与那些庄严肃穆的庙宇殿堂比起来,少了点儿讲究,多了点儿和谐;少了点儿神秘莫测感,多了点儿世俗烟火味儿。这里没有独具匠心的设计,也没有突出强调哪一个建筑。三教九流和睦相处,是历史和空间,是人们虔诚的信仰,把它们撮合在一起。
    这座山是有灵魂的。我的眼前一次次闪现龙凤殿里慈爱安详的女娲娘娘,就像那些毫无所求的乡间老祖母,默默地为儿孙们奉献一切。好像微风过疏林,让我心弦震颤;仿佛清泉洗卵石,让我心地清洌。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我还会再来这里,站在南天门,对着百丈崖,大声呼唤:“我回来了——”


                       三

    重来紫云山,正逢农历三月三庙会。这年的春天似乎来得早一些,河岸的杨柳绽新芽,清清河水潺潺流。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车堵在山下,我们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步行上山。一路上,游人如织,景色如画,正如宋代欧阳修《赠许道人》所描绘的:

        洛城三月乱莺飞,颍阳山中花发时。
        往来车马游山客,贪看山花踏山石。
        紫云仙洞锁云深,洞中有人人不识。
        飘飘许子旌阳后,道骨仙风本仙胄。
        多年洗耳避世喧,独卧寒岩听山溜。
        至人无心不算心,无心自得无穷寿。
        忽来顾我何殷勤,笑我白发老红尘。
        子归为筑岩前室,待我明年乞得身。

    紫云山早在唐宋时期就成了全国重要的游览圣地。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每逢春暖花开时节,都城洛阳的王公贵族纷纷来这里观花赏景。几百年过去了,现在的紫云山仍保留着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的庙会。适逢庙会,山脚下车辆排成长龙,山上游客、香客比肩接踵。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云集于此,缅怀始祖,祈福纳祥。更有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如《周礼》所载:“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享受天作之合。也有年轻夫妇羞答答地来这里祈子求嗣,延续香火。
    庙主们为迎接庙会,都会早早的备好粮油、蔬菜以及其他的物品,聘请能干的厨师为香客们准备可口的饭菜。如果自家忙不过来,还会邀请亲友帮忙。太阳刚爬上山头,庙主已经备好一锅又一锅热气腾腾的的饭菜,迎候络绎不绝的香客。香客们一拨又一拨,就像回到家里,或坐,或站,或倚,或卧,围成一圈儿,话说得投机,饭吃得香甜。“其乐融融,其乐泄泄”。
    回家,曾是多少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渴望。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总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喜欢寻祖溯源,渴望叶落归根。大千世界,人们渴望通过这种寻根拜祖的方式,寻回失散的亲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延续家族的历史,抚慰浓浓的乡愁,找回潜意识里隐藏的生命气息。乡愁,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个叙事主题。“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漂泊的现代人仿佛无根的浮萍,总有一种失落感挥之不去。城市化仿佛是一场意料之外的洪流,正把某些传统的东西裹挟而去。当我们奔波在城市街头,身份的焦虑犹如一个明显的标签,熟悉的乡音愁总给我们以温存。
    每个中国人都希望做有根的人,让身体有最温暖的归宿,让心灵有最温馨的皈依。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深深的故乡情结和浓浓的家园情怀,这是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强烈认同。比如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和“此夜曲中折杨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比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比如余光中的《乡愁》。这些经典的诗句为我们心中的故乡描绘了这样一幅蓝图:那里的天是最蓝的,那里的水是最甜的,那里的阳光是最灿烂的,那里的人是最淳朴善良的。


                       四

    再登紫云山,还是旧历年的年尾。依然冬日暖阳,风轻云淡。山下的薄雪早已消融,而山顶白雪皑皑,石崖下垂有长长的冰挂,晶莹剔透。
    这一次,我们没有在行宫停留,沿着新开辟的山路直登山顶。刚登上白云坡,我就气喘吁吁,只好先停下来休息。一间茅草庵偏处一隅,显得有些冷落,但正在张贴对联的老者颇为自豪。我们和他攀谈,他说这里才是最古老的建筑。我知道他说的是隐没在荒草径边的一片废墟。
    那里曾经是金碧辉煌的殿堂,但现在只有片片瓦砾散落其中,残缺的石墩在暖阳中站立。它也许殒于风剥雨蚀,也许毁于战火。我感到一种隐隐的悲哀,看来神祗的力量也阻挡不了岁月的无情和人们的疯狂。尘归尘,土归土,废墟就是最好的归宿,这是历史的必然,这是时间的车轮碾压的必然结果。既然它们已经淹没在岁月的尘埃里,就没有必要重建或修葺,残缺的美同样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敬仰。
    沿山路迤逦而上,约七八里,到达“南天门”。背阴处的石阶被冻雪覆盖,坡陡路滑,我们小心翼翼,你推我拉才勉强走上去。
    紫云山顶有安阳宫、玉皇宫、瑶池宫和武侯祠等,除安阳宫比较庄严巍峨外,那所谓的玉皇宫、瑶池宫和武侯祠不过是斗室一间,偏居一隅,名不副实,让人忍俊不禁。
    山顶上人不多,更显得天地廖廓,环境清幽。在一块巨大的天然五色石前,一位老者以石为床,眼睛半睁半闭,嘴里滔滔不绝。几个香客听他讲女娲补天和抟土造人的美丽传说。据他说女娲娘娘就是在这里炼石补天,这块五色石就是天补好后落下的。
    老人津津乐道,那些人洗耳恭听。这些神话传说经过人们口耳相传,或后世文人加工载录,内容上不免怪诞和荒谬,但也并非全是虚幻的谎言。这种传说既有天命论的成份,也有生殖崇拜的心理,更有一种向往故园的情怀。
    山顶并不阔大,我们很快走完一周。东西两峰之间刀削斧劈形成一道峡谷,深不见底,号称万丈沟。我们站在悬崖边俯瞰谷底,感觉头晕目眩。旁边几个香客兴致勃勃地高喊:我回来了——
    群山回应,余音冗长。我们也学着高声呼唤:我回来了——
    回家的喜悦在群山间千荡百转,跌宕起伏,情意绵绵。这里果然名不虚传,山异,神更灵。
    几个从山阴登上来的游客说起中灵山多奇洞,有名可查的就有三五十个,什么紫云洞、老龙洞、黄龙洞、五门洞、飞虎洞、花石洞和药王洞等,洞洞都有美丽的传说。这些洞穴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传说不一。有人说是原古人类生活的洞穴,有人说是春秋时期的藏兵洞,这些似乎并不重要。越是神秘莫测的东西,越会给人们留下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我沿小路小心翼翼向下走了一段,见到第一个山洞,也许就是他们所说的欧阳修洞吧。但洞里什么也没有,我想象不出欧阳修当年在这里生活的情景。旁边又看到几个较小的洞穴隐没茫茫雪野中,不到跟前根本看不着踪迹。想起李白笔下的元丹丘或焦炼师,不知道他们当年隐藏在哪里,他们修行或炼丹的地方,兴许还能捡拾一颗半粒长生不老的仙丹呢。但看那悬崖峭壁,让人毛骨悚然,这次恐怕没有仙缘了。


                         五

    紫云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最有名的隐居地。作为隐居地,应该具备这几个条件,一定要山青水秀,一定要民风淳朴,一定要交通便利,一定要生活便宜。这几个条件,紫云山都有。
    中国历史上最早留下姓名的隐士应该是许由。许由为尧舜之师,以辞尧禅让、隐居箕山、挂瓢洗耳闻名于世。而他最初的隐居地就是在紫云山这一带的“隐士沟”。许由拒绝荣禄、谦让隐退的高风亮节,对中国隐士文化乃至道家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不慕荣利、返朴归真、甘于淡泊、寄情山水等隐士思想和隐士志趣,受到历代知识分子的推崇,成为文人精神生活和个人品格的一部分。
    紫云山另一位有名的隐士,应该属元丹丘,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好朋友。李白在《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中写道:

        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沉怀丹丘志,冲赏归寂寞。 
        朅来游闽荒,扪涉穷禹凿。夤缘泛潮海,偃蹇陟庐霍。 
       凭雷蹑天窗,弄影憩霞阁。且欣登眺美,颇惬隐沦诺。 
       三山旷幽期,四岳聊所托。故人契嵩颍,高义炳丹雘. 
       灭迹遗纷嚣,终言本峰壑。自矜林湍好,不羡朝市乐。 
       偶与真意并,顿觉世情薄。尔能折芳桂,吾亦采兰若。 
       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

    在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眼中,元丹丘是长生不死的仙人。李白屡次写到元丹丘,如《题元丹丘颍阳山居》、《观元丹丘座巫山屏风》、《元丹丘歌》等。最为著名的当为《元丹丘歌》:

    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峰长周旋。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

    两人交游长达二十多年,他的诗歌创作受到元丹丘很大的影响。在这里,李白还留下脍炙人口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仙将胸中不可排遣的愁思化作万千诗行,如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如那“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如那“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字里行间,把一代又一代文人的落魄和寂寞铺天盖地呈现出来。
    历史上有许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来到紫云山,或游山玩水,或寻根祭祖,或消闲避暑,或会文交友。有据可考的除李白和欧阳修外,岑参、范仲淹等也都来此驻足,留下许多奇文墨宝,为紫云山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而更多名道高僧来此隐居传道,著书立说,也为这座灵山涂抹了更多的宗教色彩。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退江湖之远则忧其民。”隐居是古代文人自我纾解的最好方式,他们一旦失宠或摔跟头,便心生退意。这里走走,那里转转,与山水作伴,吟诗作文,自娱自乐。或者潜心向道,寻求长生不老不术。其实,生生不死的是他们洁身自好的精神品格和悠然自得的隐士情怀。
    隐居对于现代都市人更有一种莫名的诱惑,多少人都有过寻梦“桃花源”的念想。其实,如果能够抛弃对繁华世界的执迷,心中独守一隅无嚣无尘的净土,即使身处闹市也算隐居。如果不能,即便身居深山也会焦躁不安。
     紫云山,就是这样一块净土。
2014/4/18 23:47:00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4 篇︱已被阅读过 661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7360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