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评论>>诗的深广度——读周伟《桑的故园》记感
 
诗的深广度——读周伟《桑的故园》记感
  文 / 唐学连
 
        



    “五一”小长假时回了一趟老家,并回访了我的小学母校——湖南省邵阳县郦家坪镇树塘村小学,在得知村小的“农家书屋”里竟然没有书时,我主动提出回韶关后捐一些书给学校。当时在校的张琦校长很高兴,马上给我留了联系电话,并加了我QQ好友,将他自己创办的校园网址发给我,还聘请我为“远程文学辅导老师”。回韶后,我请桂老师帮忙,去诗社的书库选书。无意中在一套书中见有闻名已久的周伟老师的诗集《桑的故园》,于是我自己留了下来。
    周伟在我的印象中,是个很严肃的充满禅意的诗人。第一次见他时,是在一次诗社小部分人的聚餐中。当时因有诗友开玩笑说我是桂老师的关门弟子,他听后顿时一愣,很严肃地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我们怎么没有接到通知的?”那双深邃的大眼睛审视我,冷峻而充满讯问。我心底直打鼓,顿时低下头脸都红了。或许是我太小家之气,没见过世面,被他的气场吓到了。还好桂老师赶紧打圆场,才免了我落荒而逃的尴尬。
    此后从师友们的闲聊中,知道周伟前些年出版的诗集《桑的故园》很不错,值得一读,一下吊起我的胃口,这事一直记在心里,三年多了。好几次在诗网读到他的诗作,都说是收集在这本诗集里的,更让我有对这本书好奇起来,大有一睹为快之感。想不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妙哉!
    拿回这本书后,我回家并没有像其他书一样直接放到书柜去,而是放在床头,以便于随时可以翻看。
    光看书名,就撩起我无数暇想。桑——蚕——丝,从这些关联词猜测,这部诗集应该跟中国的农商经济脱不开干系。而作者本人就是一个“下海”的人,对于这方面应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且让我们从他的诗中寻求答案吧。
    诗人——下海,一个是超脱红尘外的雅,一个是逐利为上的俗,在我看来,无论如何也无法将他们划上等号。而周伟竟可以完美的将两个极端糅合于一身,我不得不承认,我的视界太小了。
     打开诗集,我开读诗的第一辑“桑的故园”。“桑,优雅地立在诗经上/摇曳风雨春秋/几片愁怨/飘零 伤感成千古/我 绿在桑间……”一节羽化般的诗,读来柔肠百结,将我带进悠远的幽思中。桑——农——蚕——丝——织——绸——蝶——花——情……一条诗的“丝绸之路”,贯穿我的思绪。“十亩桑者闲闲/罗敷纤纤 素手纤纤/翩翩蝶 轻舞在叶边……”唯美的诗句,丝丝缕缕地飘,如真似幻,读起来如品香茗,荡气回肠。 “有一只蚕/怎么也爬不出那千年情结/默默劳作着古典的意境/然后 在倾诉里缠绵/然后 在缠绵里自缚/然后 在自缚里羽化/桑呵蚕呵丝呵/谁个是我……”昨日看到世界流浪诗人杨炼说:“诗歌是全球化时代的提问者。”看起来周伟与此观点是不约而同的。诗的意境读来有点沉重,追溯历史沧桑,一场蜕变要经过多少阵痛。而由此也可见作者古诗词功底深厚,能古为今用,将古风恰到好处地运用在新诗中,让诗顿添了不少韵味。其中几个‘绿’字,更是“绿”活了整首诗。
     相对而言,《桑葚子》这首诗的节奏就明快了许多。“……晶莹若星的桑葚子/总也悬我童年/酸甜多汁的滋味/丰润我人生之初//顽猴的童稚/桑树下含羞的初吻/一不小心长大了……”酸酸甜甜正是青春的味道,哪个年少不怀春?对于男性来说,年少不知愁,总是顽皮些。于是初恋成了心里抹不去的甜蜜。回忆总是美好,尤其那些动人心魄的瞬间,成为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一首《蚕食》,读得我心里疼痛。“……蓄谋已久/那只天蚕 蠢动于桑之上/沿条条经脉/慢慢地嚼下去/桑呵 终于在麻木中清醒/在哭泣中呐喊/在愤怒中抗争/在浴血中挺起/血浸八年的桑呵……”穿过历史,惨烈的抗日战争浮现脑海。一股愤然之气,跃然上胸,激起巾帼豪情“恨不生逢战乱时,误我识江姐。”此诗在读第一遍时,差点走进误区。记得古时候对日本的称呼为“扶桑”,而此处却将中国比喻成‘桑’,不免暗问:“这样合适吗?会不会产生歧义?”后转而一想,诗句中的此桑非彼桑,也就释然了。蚕食桑叶我小时候也见过听过,确实惊心动魄。那沙沙声如风卷残云,再多的桑叶一夜之间都被蚕消灭殆尽,只剩下桑叶的经络,看了不免让人生出恐惧:“如此凶残快速的食法,如果对人也这样,那岂不是会灭种?”
     诗人不想走“伤痕文学”的路,去忆苦思甜,但也深怀对侵略者的痛恨。于是他发出了怒吼“蚕食我桑/永记不忘/”并时刻提醒自己:“每每蚕蠢动在桑边/桑之疤痕 便不时阵阵发痒。”
     站在今天看历史,只能当风景。京华梦重,在世俗人眼里,进京游玩只是感受都城发展后的繁华和修缮一新的美丽。但在诗人眼里,依旧能品出过往那生命难以承受之重,读出悲愤。一组《京华诗草》,从《圆明园》开始,到《中国脖子上的珍珠链》,再到《景山,那棵歪脖子的古榆》,诗人始终处于沉痛之中。透过光斑,他仿佛听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时的痛苦嘶吼;看到长城脚下那截森森白骨和被哭倒的残砾;闻到明崇祯皇帝滴落在古榆树下的血腥。于是他在悲叹“一棵树吊死一个王朝”的同时,心,也在滴血。
    从沉重的历史走出,到湘楚境内感受八百里烟波洞庭的美好风光,作者仿佛摆脱了精神炙烤。纵观《岳阳行》组诗,倒是多了几许轻松和悠闲。看洞庭湖畔的《小白桦》,不惧风雨,不惧潮涨潮落,一直伫立在那里,倔强的生长。这大无畏的精神让诗人不由感叹:“……无论什么生命/无论多艰难/活着本身就会绽放奇迹。”站在国内第二大淡水湖的神仙洞府畔,诗人陶醉在这一帧天然的山水画中,随水鸟游鱼而悠而乐。甚至感觉“有一只鸟从我心扑簌飞出/飞进八百里茫茫水泽/寻找自己的家园……”对湘楚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让诗人对这个美不胜收的水域流连忘返。可毕竟只是路过的风景,终要离开。人可以走,心却留在此处。“洞庭的鸟群里/有一只  是我……” 怀旧是诗人常见的主题。通过比对、深思,从而生发出具象背后灵动的诗意,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空间。显然岳阳之行激发了诗的激情,于是处处都是诗。小鸟是诗,小城是诗,死巷是诗,就连一条卵石街也充满诗意。 
    接触周伟多了,就能感觉出他综合了诗韵和禅韵于一体。于是更加好奇:这是一个怎样奇特的人?心到底有多宽?为什么可以同时融合那么多气质?法官,商人,诗人,禅修,到底哪个是真正的他?或许都是他?请看他对禅的顿悟“……我所有的不幸/也正是我的有幸/阿 弥 陀 佛。”而将佛珠比作“忘忧果”或许不是他的首创,但通过这枚“忘忧果”咀嚼人生,却是诗人给读者的提醒。
    在物化的社会,人们常常感叹世态炎凉。其实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就在于每个人都在心上划开了一道看不见的鸿沟。而沟通的唯一方式,就是搭桥。正如诗人所言:“有的桥很显眼/有的桥看不见/……为着不同的目的/各自都在设计自己的桥。”能见的桥往往拥堵,只有用真诚作基石的看不见的桥才能畅通无阻。
    悲悯,是每个诗人都须具有的起码素质。周伟在《寡妇世家》里所表现的悲悯,确实憾人心泪。整首诗没有出现一个关于悲伤的词,但读来却让人肝肠寸断。读到此,我突然想起,他曾经对诗社的新诗友们说过后现代派诗歌,就是用意境取胜。我不由惊诧:这诗集是千禧年出版的,在那时候写出这样的诗,可见他早就已借鉴运用这种现代主义手法了。
    人只要活着,就在路上,而这单程的旅途是很孤独的。作为诗人,发现了人们发现不了的事物,说出了人们不能说出的世态,提出了人们无法回答的疑问。正因为如此,诗人就成了一些人眼里的“异类”,诗人创作因此而经常会出现寂寞的情绪。为什么我会常常莫名其妙地感到孤独、彷徨、焦灼、痛苦甚至寒冷?有时候我需要走进人群中取暖,向人们证明我还活着。也许写诗的人大都如此吧。因为创作不能重复他人也不能自我重复,要不断地思考深层次的问题,对哲学展开深入的探索。于是寂寞就难以避免了。周伟却能收放自如地化解这种旅途的孤独。他张着诗眼看世界。不管是《苦旅》还是《售票窗》,他都能找到流动的诗。他鄙视强占《母婴室》的沉重灵魂;将匆匆而过的心寄放在《寄存处》,并在当时时兴的《留言栏》里写下遗憾。作为法官,他用公正的天平客观的辩证对错。作为党员,他用铿锵有力的誓言来宣示自己的公心。他从没被官场流弊淹没一颗赤子之心。闲暇之余,也会随诗社成员一起走进山林、田园,矿区。用一支饱醮纯净的笔,连接地气,写出了大量讴歌劳动人民的诗歌。从矿工到船工到渔姑到种地的农民,无不留下他深情而体恤的情怀。其中矿区是他着墨最重的地方。或许男性的阳刚和开拓精神,激起他的雄心,让他对在黑暗中寻找光和热的工人们的困难和快乐,感同身受。
    从作者对田园风景的热爱,不难看出他也是从农村走来的。在大多数乡野诗中,基本上读到的是农村如何贫穷,如何苦难……这些写烂了的视角和意象,显然不是他要表达的方式。因此在作者笔下的农村,一改低沉的压抑的曲调,竟是充满了欢乐、明快,童趣,甚至甘甜的道味。让人读后由衷的感觉舒心,畅快。他当然也体恤劳作者劳而无功的辛苦,但诗歌不仅仅是宣泄不满和愤怒的,还有许多正面的东西可以赞扬。最难得的是作者竟还保留一颗童心,写出了许多生动形象的儿童散文诗,读来如饮清冽甘泉,沁心醒神。
    作为诗人,应该有着丰沛的情感。诗歌因情感而生,而活。包括人生、自然。哲理,都是他拷问的素材, 而情诗是个谁也绕不开的题材。周伟跟罗瑞玲是诗社最先一对“诗为媒”的佳侣。在第四辑《芳菲的花期》中,作者一改先前的深沉,转而变得浪漫热辣起来。虽然比起现在的诗歌,可能青涩了些,没那么澄澈,但其间对爱情的憧憬,让青春飞扬;浓浓的相思,热情似火。在之前的诗中,诗人经历生命的旅程,将使命感,悲悯心,超然心,哲理思考,都在诗里做了注释,但我始终觉得,作者总将自己隐藏在诗外,冷眼看红尘。只从此组诗里,才可触摸到他缤纷的情思,感知他也食人间烟火。
   只知道他的诗写得好,原来他的散文诗也一流,实在让人由衷敬佩。 瑶山散文诗和儿童散文诗,也都是不乏亮点之作。如春雨般的诗情,纷纷扬扬在瑶山和童趣里,让读者在享受瑶山风土人情之间,又回味生动多趣的童年,这是我最喜闻乐见的篇章,我读得意犹未尽。
     有多久没有如此紧追不舍的读过一本书了,有多久没有从书中感觉到读书的快乐了?除了小说,像这样用一天一夜时间读完一本诗集,记忆中是从没有过的事。在此要感谢周伟老师精湛的诗艺和正能量的传递,还有他精辟的诗观,才带给我这些久违的快乐!我真的为此次偶然得之而庆幸。当然,自己只是初读,理解肯定不透彻,急于写出来也是抑制不住的欣喜所致。说得不准确之处,请周伟老师和诗友们多多指教。
  再次向诗人致敬!

                                          2014年5月14日夜


2014/5/14 22:32:47 发表 | 责任编辑:桂汉标
本文共有评论 3 篇︱已被阅读过 937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1174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