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惜母的传说
 
惜母的传说
  文 / 惜母
    

    因为惜母村地理环境特殊,位于章江河道第一县衙兼第一府治的南安府通往中原地区唯一的第一水路通道口岸之处,而且由于惜母村逆水舟上南安府衙刚好要半天时间,所以每每赣州方向有船舶上南安时,惜母村便成了唯一的必须歇脚或者住宿的地方小型驿站。民国时期及民国以前的历朝历代,这里都常年驻守着相当于一个班的官道边检站。
    所以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先有惜母村,后有南安府。
    而且峡口水电站在1988年建成蓄水前,在黄龙镇上排的饭路石河畔临近峡口处还能清晰可见一块巨大的“惜母石”。
    饭路石的百姓们平常外出田间地头干农活时都会在“惜母石”板上聚集一块聊天喝茶上谈天文下议地理、闲遐之时磨砺农具刀杆。“惜母石”不仅黄龙的饭路石有,“惜母村”本村也有一块象豆腐一样约3米方正的巨石长年卧居在“大通庵”的庵脚下。
    以前,再大的洪水也掩不去这块“惜母石”,它总是遇水浮身,从不溺水,惜母村的小孩子打小都会自发地在庵脚下嘻水游乐,上“惜母石”顶游玩。
    “惜母村”自古以来便远近闻名,南康、崇义、上犹这些邻近县市的人们都知道“惜母村”在哪。“惜母村”风景秀丽,人文翡翠,甲及南安之首。
    至于“惜母村”村名怎么来的,这当中还真有一个十分有趣的传说在里面••••••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水星和火星在天界斗法,无意间窥视人间,二仙同时被人间奇妙的景观所动。后来因为思念凡尘,冒犯天规,化作公蛟龙和母蛟龙,私自下凡来到人间。
    他们途经东海,拖水而上,一口气来到江西,正好在我们南安的丫山脚下歇上一脚,想不到这一歇便歇出了个大水坑,这个大水坑便成了后来的龙潭。两条蛟龙初次来到人间,顿被人间的无限美景所感触。他们喜欢松柏翠绿喜欢峻山野岭喜欢浩瀚无际的原野,于是二龙一合计,决计留下来。
    若干年之后,到了晋朝的武帝时代,那条火星变的公龙就死了,留下那一条母龙和一群小龙。小龙渐渐长大了,母龙觉得龙潭太小,因此,常常弄些法魔出来,兴风作浪,开始危害南安百姓,有时越过梅岭南下广东南雄危害钟鼓岩一带南蛮百姓,并扬言要把整个江西都搅成一片汪洋大海,闹得两地百姓终日不得安宁。
    武帝得知这一消息后,便派了一员懂得法术的大将去伏妖降魔。这员大将名叫许旌阳,也叫许逊,世称许真君,他曾经跟吴猛学过道法。
    许旌阳接旨后火速赶往南安,纵身闯入龙潭,把这伙大小蛟龙杀得屁滚尿流,母蛟龙只得带着几条小蛟龙仓皇出逃,顺着章江河道一路奔逃,许旌阳一路追杀。老蛟龙因为年老体弱,终无力抵挡许旌阳的法力,只好设法护着小龙们让它们先行逃命,同时使用法术将自己变成一堆白色的石头,当许旌阳赶到惜母岭下时,忽然发现老蛟龙不见了……
    可是,许旌阳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他立刻识破了老蛟龙,并随即将老蛟龙给逮住了。当小蛟龙们回头看到母蛟龙给逮住时,小蛟龙们个个泪眼汪汪,马上折转回头,恳求许旌阳饶恕其母,许旌阳见此情景,也颇为其所动……
    许旌阳心想:这些小畜牲如此孝敬母亲,也确实难得,便不再追杀它们,只把老蛟龙的那条尾巴给剁下一截,许旌阳佛心顿开,随手一挥,放归它们一条生路。
老蛟龙瞅着自己那群幼小的龙崽们,一时间百感交集,龙泪涟涟•
    老蛟龙顿怀感恩之心,为了答谢许旌阳的不杀之恩,拖着疲惫的身躯慢慢地拾起自己被剁下的那截尾巴往河涧的小溪上一甩,小溪上立刻现出一座精美的雪白色的石拱桥•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那段母子真情,遂把这座精美绝伦的石拱桥命名为“义母桥”,而岭下的这个小山村便被命名为“义母村”。
    但是,天长地久之后,这里的老百姓们又把“义母”叫成“惜母”了,这样一来,“义母桥”便成“惜母桥”,而“义母村”自然也就被改叫成“惜母村”了。
    由于“惜母桥”是一座独石而成的仙桥,不仅稳固,而且漂亮精美,于是,远近闻名,在《南安府志》和《大庾县志》上都有相关记载,虽然不详尽,但“惜母桥”作为一座特殊的桥名赫然名列邑桥其中。
     遗憾的是,文革初期,此桥被毁。
     老蛟龙自从离开惜母村后,又回到丫山脚下的龙潭里继续平静地生活着,从此弃恶扬善,它们不再危害人间。
     不久后,这条老蛟龙因天天上丫山偷听和尚念经遂再度成仙又回到了久违的天庭。小蛟龙们因为思母情切,它们每年的清明时分,都要回到“惜母桥”头,祭祀母龙,而每当这个时候,天空中都会乌云大作,但是,奇怪的是,这些乌云却从来就无伤惜母百姓,惜母百姓们从此逢年过节都会把这座“惜母桥”当作神灵一样来隆重祭祀,人们通过它来祈求神灵,佑护惜母百姓平安吉祥风调雨顺世代荣昌,却也十分地灵验。

    【特注:本文章于2002年5月已收录在大余县政协文史工作委员会编撰的《大余民间故事钩沉》一书。】
2014/7/28 21:45:10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已被阅读过 428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5068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