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刚至,习习凉风透窗来,《第56号教室的奇迹》裹着千万里外的远洋美洲的爱意,默然落在了我的案上。
这是雷夫•艾斯奎斯对教育真爱,书里叙述的点滴小故事,所流露出的情怀,如阵阵清雨给我带来了一场灵魂的洗礼。
夜很深,放松得近于慵懒,灯光柔和地洒下来,静谧而甜美。我喜欢在这样的静夜里,与它对视——白色洁净的封面上,书名用大小不一的古黑色字体和谐地错落着,横列于页面的顶端,一排文字“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紧贴着书名,告知读者书里藏有多少有关爱的秘密,而书页的下端,若隐若现地浮现一个圆形镜头,一群孩子正围着雷夫诉说着什么,他们的欢声笑语缓缓沁入小屋来……
“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了什么,反而是因为它缺乏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害怕。雷夫老师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信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开篇的第一段文字刚入眼,便陡然唤起内心深处的温软,迫不及待地往下读,发现语法、数学、自然、历史等等咱们校园里熟悉的学科也一样不少地出现在远方美国的课程里,然,孩子们却个个爱阅读、爱书写、爱实验、爱表演……究竟是什么让孩子们如此着魔般地迷恋56号教室?
读到雷夫的实验课,我终明了。那一次他带着孩子们做实验,因为太专注了,把自己的头发都点燃了,自己却全然不知,直到孩子们都害怕地尖叫起来,才意识到自己在点酒精灯时,火焰烧到头发了。当他一切处理妥当之后,忽然感悟到,如果以后都能如此投入教学,投入到连烧着头发也不知,那么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也就是在那一刻起,他下定决心,永远全心全意地投入教学中。
全心全意——这该是一场怎样的执着奔赴?若仅仅是倾心地上好每节课,在8小时内引领着班级奔跑在追梦的途中,也许,也能留下一路的感动。可,雷夫的爱,却穿越时间的维度,寒暑假、周末等一切学校的公休时间,在56号课室里,似乎都寻不着影子。雷夫老师似一块磁石般,吸引着每个孩子,他们不想放学,更不想放假。美国的学校,下午三点便是学校放学的时间,而56号教室,正是这个时间进入了孩子们最期盼的莎士比亚课程!在这个课程里,孩子们摇身变成了一个个“霍伯特的小小莎士比亚”,他们捧着剧本,研读、选戏、背词、排练,忙得不亦乐乎。雷夫说:“莎士比亚不是一个好的读物!莎翁的剧作根本不是拿来‘读’的。”是的,是拿来演的,每年8月,则是莎剧在校园公演的时刻,雷夫为了孩子们更入戏,把莎剧电影引入课堂,作为补充剧本研读之用。56号课室里还开设了“周末电影俱乐部”,《麦克白》、《亨利五世》、《理查三世》等电影就这样走近了孩子……
读着读着,发现原来56号教室里,学习的痕迹被深深地隐藏起来,无论是背诵还是演算或是书写,都被雷夫智慧大变身,吸引孩子们的是玩儿一样的表演、迷一般的探索……不记得在哪读过一句:“最好的学习就是让孩子感觉不到这是学习。”爱学习就必然爱智慧。雷夫老师教出的孩子,学习劲儿能似常春藤般拥有持久的蓬勃,不是因为严加管教,也不是因为走了窍门,而是使他的学生爱智慧。知识使人拥有常识,但智慧可以让人拥有常识之外的更多东西——享受思维的乐趣;让人成熟但不世故,成功但不虚荣。
从56号教室里飞出的孩子,还想回到雷夫身边,怎么办?周末的莎剧,寒暑假的“行万里路”之旅行,便是雷夫专门为他们开设的一个特殊开放性课程。于是,原56号教室里的孩子,从各行各业的岗位中回来,成为了莎剧、成为了旅行途中的一个个好帮手,更是56号课室里力量的无限延展。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在序里说:“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师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师的力量。”雷夫就是这样一个善于让教室的空白处流动智慧、情操和美德的老师。教育是引领孩子生长,而不是为成人世界去成长。成长,需要许多的规则、无数的规矩,这就需要老师发现并发展他的好奇心,培育他崇高的精神追求以及丰富的灵魂。因此,雷夫为师不是收心,而是放心,放飞一颗颗童心又安放了一颗颗爱心……
读雷夫,我读的是 一个普通的小学老师,读得是一个个普通的关乎师生情的故事,读的是阵阵流淌于心间的撼动。雷夫说自己不懂艺术,可雷夫却是全美唯一获得总统“国家艺术奖章”的教师。我知道,雷夫的艺术奖章里写满的是常人无法企及的爱与智慧。
夜愈深,秋虫鸣声愈高,轻轻地合上书本,闭眼,任心随着雷夫的轻声慢语,坠入一场灵魂的洗礼——需有爱,唯有爱,方可以抵达教育的真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