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儿女是父母的贴心小绵袄”,但身为儿女的我们,真能懂得多少父母的心意呢?真能了解多少他们的所思所想呢?他们对子女的爱又是什么呢?
我的父亲不喝酒,但会抽烟,烟瘾不大,每天十支八支便可以打发,但却一直不愿戒掉。尽管一家人都反对,都劝他戒掉。一是为老人身体着想,二是那种呛人的烟味实在令人难受;尤其母亲的反对更是强烈。母亲除了为父亲抽烟偶尔吵上一架外,在我的记忆中,就没有再为生活琐事而红过脸。儿女个个也极其孝顺,谁也不敢像母亲那样——可以跟他扛上一二回。但有些隐隐约约的反对,还是在所难免的。父亲也极是知趣,从不在室内抽。风雨无阻——刮北风就到前面阳台抽,起南风就到后面阳台抽。但不管东南西北风,有些不怀好意的烟雾偶尔还是会乘虚而入的。没人说,父亲就傻笑几下,算是歉意;你要说,他也准跟你急。我离开家早,也不知长大了的弟弟妹妹,会不会再跟父亲抬抬扛。
婚后二年,每每回家,都会买些父母喜欢吃用的东西,母亲的微笑总能挂上好些天。每次临走,我也总会塞个千儿八百的给母亲,说:“妈,给你点零花,喜欢什么,您们就自己去买”。每每这个时候,母亲反而显得不是那么高兴,总有一种要责怪我的表情,就像小时候没把事情做好一样。虽是欲言又止,但我还是觉察得到。问她,却总说没什么,我也就没再多心去猜了。
第三年春节,我们一家三口依旧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买点吃用的东西回去。临走,依旧塞个千儿八百的给母亲。但这次母亲再也忍耐不住了,拉着我的手,微笑着对我说:“闺女呀!你知道,你爸爱抽两口,三年了,就不会买二条烟给你爸。你们反对归反对,大半辈子过去了,烟终归是他最好的精神寄托”。母亲把钱塞回给我。接着说:“我们不缺零花钱,你们也不宽裕,拿回去吧!下次记住买二条烟,比什么都强”。
其实,想想也对,父母缺的不一定是钱,而是儿女的那份心意,那份体现孝顺的心意。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热衷的喜好,在不会过分影响他人的情况下,生活同样可以遵循“法无禁止,皆可为”的原则。对于木已成舟的事,作为父母“小棉袄”的儿女们,更应抱着平常心态去了解、理解、接受。很多事情的好与坏,利与害,优与劣之间,所依据的参照物不同,结果也就有所不同。该不该刻意去改变?那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人而异罢了!
中秋回去,原本让老公买二条二三百元的烟,结果买了二条四百多的,他说:“难得让父亲抽回好烟,算是对之前的一个补偿吧!咬咬牙,就忍痛买了。”老公能这样想,我很是感动。父亲是个极其节俭的人,也没见父亲抽过好点的烟,印象中都该是四五十元一条的吧,就是过年也挺多买条七八十元的。儿女平时给的,说是零花,其实,更像是投资。自从加入千万房努大军后,父母总要以各种借口,把我的本金和高额利息打包成利是给他们的宝贝外孙女。结果回去还是挨了一顿批,说我一点不会顾家,那么浪费。
昨天,母亲打电话来说:“国庆回来别买烟了,你爸已把烟戒了!”我当时就纳闷了,怎说戒就戒了呢?母亲说:“心疼你的钱呗”!那一刻,感动的泪水,突然止不住夺眶而出。原来,一切为了儿女——才是父母所思所想的!一句“心疼你的钱”,包含了父母多少的担心?多少的牵挂?多少的心疼?
心疼——就是父母最深沉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