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海风诗集《别处》
很多时间,人的思维固化了。习惯驻足某个视角观天宇。角度过于集中,创作同类作品局限于场景、人物变换,内蕴发掘很难突破“常态”的圈,读来时有“天下大同”之喟叹。近读清远女诗人黄海凤诗集《别处》,曲径幽处,可观瞻的景致叠现,我有些惊异。
之所以惊奇“在梦的午夜 露珠的舞动\如一道闪电 在别处\放飞生活的闪亮\那慵懒的蛇 守在晨曦的路上\守候着林中的猎物\而梦已平静\泰然自若的森林将风收拢”《别处》。诗入眼,犹一道闪电,思绪瞬间被投放于隐秘的丛林。看似无关联景物,编织起一种可能、一串想法。作者营造出的氛围,让你不由自主地“入圈”。是观花赏景,还是凑下热闹,全凭你的感受和造化。惊叹诗人笔走龙蛇,那些露珠、闪电、蛇与晨曦带来的思绪,不是简单的故事,而是个人“内宇宙”的超常发现。试着在诗的半径漫步,徘徊在诗的井沿,心灵在文字的浸泡中体会滋润。驻足“朦胧芬芳的黄昏 被雨浇淋\匆忙的脚步 守望着悬浮的落霞\在别处 时光纠缠着花的幽香\雾的迷茫”。我痴呆了,不知黄昏“朦胧”芬芳,不明时光会“纠缠”花香,这意象让我憧憬浪漫,回眸人生,竟有“被雨浇淋\匆忙的脚步”相似的诗意。困惑的日子,一不小心与美偶遇,心中的水潮,必然掀起轩然大波。此刻,遥不可及。
诗从哪里来?从天上来,在天上飘。读黄海凤的诗,感觉是那么回事。内心冲动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大潮荡漾的节气与一见钟情的诗人邂逅。微不足道牵拉千丝万缕,想入非非,竟是诗的润滑剂。灵感像肥皂泡稍纵即逝,诗人却读出了蔚蓝天空下的美丽。诗无一物,飘然空灵成形成像,在读者视觉中像窗花一样实在和通透。“有一种坠落\从陈旧的木屋中蔓延\怀念的醉意穿过星夜\此刻,放飞是一棵青草的低语\在这个孤傲的夜晚\人们看见了沉寂多年的文字和花瓣《放飞》。这种朦胧、空灵交织的意境,似珍藏多年的一幅织锦,沉默中流露惊喜。作诗无章可循,有法可依。“让柔软的微风弹响一路的守望\让晶莹的星辰点亮古老的苍凉\静静地听 默默地望\我体味到暮色的暖意\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窗前的月光泛起了涟漪”《光线》。微风弹响“守望”, 星辰点亮“苍凉”, 月光泛起“涟漪”。 诗用通感,可大刀阔斧,可小心翼翼,知其然不以其然,作者深谙其道,可谓划水无痕。很有趣的看“太阳在落山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那点骄傲成了别人\攻击的话柄”《景象》。一样的太阳,发现不一样的光束。是太阳?又像是人。意犹未尽,恰到火候。我以为朦胧、空灵必须点到为止,泛则让人迷惑,有故弄玄虚之疑。
黄海凤的诗,故事性的概括,撒开的小碎片,竟有聚拢的磁力。她诗中的迷茫,是一种说不出的痒,遮掩了内心不平静的波涌。她的诗,不再注重细节,高密度的跳跃,诗随意识流动。有些看似突兀,甚至难以理喻,倘若你有足够经历,回首人生某一段落是可以进入角色与之共振的。例如“最好是忘却自己\在向南的路上 选择沉默\或飞翔\没有奢望的时候 \结局就清晰起来……一种失去\就是闻名的目的\咆哮的翅膀到处寻找\用自由写下狂野\那散落一地的时间\被记忆串起\阳光有了霉锈的味道\黑色的温暖\拥抱着琥珀色的黄昏”《隐蔽》。思想暗流涌动,可以压抑火山爆发的狂泻,表面要淡化结果,实际上“一种失去\就是闻名的目的”却深化了观念。细细一读,是宠辱不惊,还是笑看风云,现实会让你懂的!不知为何?“身边的空气\轰轰烈烈地向着另一个世界走访\那灿烂而急促的桃花\被春光撞碎了梦\剩下的迷茫\落入了尘土\风卷动枯叶,放声呼喊\一道闪电忘记了前生的约定\雨水绵绵 一匹马\展示着奔腾\这辽阔的原野是一场想象\可以飞翔 可以逃离”《速度》。我陷入一场轰轰烈烈幻境,发现黄海凤诗原来是一场想象,一场朦胧发散的想象。归结地说,这是一种表现的技法。我以为,想象在加强了诗的精度的同时增加了阅读的难度,纵横四海,适时抛锚,否则读者肯定“晕船”。
读过黄海凤的前几部诗集,从青春的《花期》,到《朦胧的你和我》,写实秀慧的风格一直在延续,直至《在明亮的疼痛中逃离》我有些诧异,但她诗的探索始终未停步。在曲折与进退的路上,在突破与坚守的矛盾中,在说长道短的争论中,飞的翅膀停靠在千里之外。她在寻觅尘世之美,不懈发掘内心的触点。微缩大世界,放大小花园。读她的诗,我仿佛看见有一种美穿过篱笆,自由伸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