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南岭山脉中的一个小山村,京广铁路自北向南穿过小山村旁的山坳。铁路右边的山坡上,稀稀疏疏的住着山里人家。铁路左边的山坡平缓处是村民开垦的梯田,一条小路沿着田埂,弯弯曲曲盘山通向远方,这是村民通往村外的唯一通道。村民出行习惯走村尾山坳低缓处横穿铁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简易道口。当初,道口无人看守,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次事故,一位母亲领着儿子横穿铁路去村外上学时命丧道口后,才在道口设点看守。
京广铁路是一条全国最繁忙的铁路,每天从这里通过的客货列车上百列。看守道口的是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头。一间简易的板房,一把哨子,两面彩旗,就是道口看守人员的全部家当。老头话不多,哨响、摇绿旗代表可以通行,哨响、摇红旗代表禁止通行,村民都熟记在心。村民当面尊称老头为“三叔公”,但背地里都叫他“老倔头”。“老倔头”是本村人,家里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看守道口属于义务劳动。年轻时“老倔头”白天看守道口,晚上下地干活。随着年龄的增大,村民自发为他筹集粮食,“老倔头”慢慢变成“专职”道口看守人员。从此,他白天看守道口,晚上睡在道口旁的简易板房里。
“老倔头”有许多神奇的故事,他了解铁路安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能熟悉地记住此处通行每一列客货车的车次、编号和通行时间,并能从火车的鸣笛声、火车轮子与铁轨的撞击听出是哪趟列车正要徐徐驶过来、火车距离道口多远、哪趟列车慢点了。据说,年轻时的“老倔头”还多次在危急关头,将在铁路上行走的水牛推出铁路外,使列车有惊无险,安然无恙。
春夏秋冬,无论晴天还是雨天、烈日当空还是刮风下雨,“老倔头”都会准时在天刚蒙蒙亮就起床“出勤”,天黑看到最后一名村民回家方才“收工”。村里小孩上学经过道口往返村外学校读书,“老倔头”一定会亲手牵着每个学生慢慢通过道口。每当此时,他嘴里总会唠叨着:“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给咱村里人修条行人天桥”。
“老倔头”以倔强的性格闻名,村里若谁家在铁路安全保护区内烧荒、放养牲畜等,影响铁路安全的,“老倔头”准跟谁急。他“指挥交通”,偶尔遇有不听从指挥的刺头,在听到哨响、看到红旗仍然硬闯道口、横穿铁路,或有些村民因此雨天出山的小路泥泞难走,想“借道”铁路边的水泥路基出山时,“老倔头”会怒发冲冠,如果口头制止无效的话,他甚至会像把水牛推出铁路外一样,将“违规”者直接推出出安全范围。久而久之,村民们再不敢招惹这个“倔”老头了。说来神奇,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生那次安全事故后,小山村再也没有发生过一起铁路安全事故。
进入21世纪,铁路跨越大发展,京广铁路提速至120公里以上,小山村的临时道口将要实行全面封闭,政府承诺建一条双向两车道的公路兼人行天桥横跨山坳及铁路进入小山村。消息传到村里,村民一片欢呼。“老倔头”更是高兴得合不上嘴,逢人便说“以后村里的娃再也不用横穿铁路去上学了”。不久,进村的立交天桥通车,临时道口被永远封闭。全村人像过节一样,在天桥上又唱又跳,唯独不见“老倔头”。村民来到道口前的板房,发现“老倔头”仰坐在懒佬椅上,脸上带着甜甜的笑,已经没有了气息。
悲痛的村民为“老倔头”办理了后事,将他的一半骨灰埋在道口边,生怕他听不到火车声不能安息,另一半骨灰则与那对母子合葬,让他们在天堂相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