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评论>>美的生活美的诗——读余玉英《牽着月亮回家》
 
美的生活美的诗——读余玉英《牽着月亮回家》
  文 / 谢方生
  




    粤北诗歌的天空中,近年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她就是年轻的女诗人余玉英。
    我没见过余玉英,仅零零星星读过她发表在“五月诗笺”网上的一些诗,其中叙事诗《牽着月亮回家》(下简称《回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

   《回家》是一首诗境优美的诗,诗中铺展出一幅幅真实生动的秋收生活图画,给人予美的享受。
   艾青说过:“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首诗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那首诗的美学的胜利。”艾青的话告诉我们:诗中要有美。这美并不神秘,就是诗中抒写的美的自然景物,美的社会生活。余玉英以敏锐的目光,从人们习以为常的割稻劳动中,发现了美,捕捉到美,创造了美的诗境。
   月亮是古今中外诗人最喜欢歌咏的自然事物,李白、杜甫、王昌龄、陆游都留下了与月亮有关的名篇。在《回家》中,作者反反复复地叙写月亮“吹响风/吹响月亮”,“月亮是妈妈的灯盏,”“镰刀反射着月光/象疾风一样,”“还是这一片月光/七月的月光/蛐蛐聒噪养大的月光/妹妹挥臂也挡不住的月光”。然而,诗人笔下流淌的月光,已经不是纯粹的自然景物,它浸染着诗人浓烈的思想感情,转变为社会化了的美的事物。因为诗人不是简单地写月光,而是写月光下家人的劳动生活。这种关系生存发展直接创造财富的行为,是一种社会美。读《回家》这首诗,使人想起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美学的著名论断:“美是生活。”
    诗人写的是童年时代家乡农村收割稻子的劳动生活。割稻子,十分辛苦,其时天气炎热,锋利的稻叶细毛密布,收割者往往手上脸上被稻叶划出道道伤痕,汗水流到伤口,又痛又痒,难受至极。对此,诗人不是以一种怨妇的视角来观照,而是细细品味,无怨无悔,热情讴歌,认为这生活有色有味。“妹妹稚嫩的手被镰刀握着/在一波推向一波的稻浪里/默默地跟在妈妈旁边”,“我右脚在脱粒机/而弟弟用左脚/我左侧着身子/弟弟右倾着/比禾苗高不了多少的身子/我们并肩作战/脚踏一支月光曲”。诗人对割稻劳动的情景的描摹,栩栩如生,真实精准。她把劳动写得很美,稻浪美,打谷机美,割稻打谷拉车的人更美,字里行间,洋溢着她对割稻生活的怀念和眷恋的深情。
    还应当指出的是作者所写的农业生产劳动,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大背景下的生产劳动。这种新生的农村经济制度,冲破了僵化封闭的旧体制,解放了生产力,解决了中国农民的吃饭问题,劳动被赋予里程碑式的意义。在生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割稻劳动,农民为自身的利益流汗付出,他们心甘情愿,是一种自由的、自觉的、幸福的劳动。所以,《回家》既是一曲歌颂党的农村改革开放政策的赞歌,也是一曲新时代的田园牧歌。


                     二

     诗是语言的艺术。诗的美,主要体现在诗的艺术形象上。诗虽然与小说、散文、戏剧、报告文学等文学样式不同,不必通过典型的手段,塑造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典型人物,但仍要以抒情描写等手法,创造以思想感情为主体的艺术形象,一些叙事性诗歌,可以创造非完整的人物形象。
   《回家》虽是叙事诗,但受诗歌抒情为主表现手法的局限,不能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为了塑造鲜明感人的艺术形象,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的细节,采取意笔工笔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惜墨如金,写割稻粗略地一笔带过,如诗的第3节:“镰刀反射着月光/象疾风一样/割倒一片又一片沉甸甸的水稻/妈妈在稻浪里弯腰/分秒必争/追赶时间”;有时用墨极多,写割稻过程精雕细刻,如诗的第6节:“爸爸打着赤膘/拉着板车而来/月光下/扛着生活的重量/在田间奔跑/挥汗如雨/一蛇皮袋/两蛇皮袋/三蛇皮袋/堆满了板车/被橡皮绳捆绑/好像我们一家子被赤贫的生活捆绑/爸爸把板车的绳子挂在右肩上/抓起板车的两根辕/向前弯着身子/被板车拉成一张弓/一步一步走在石子路上/牵着月亮回家”。这节诗对“爸爸”这个艺术形象的刻画,可谓笔酣墨饱,描写其扛谷包、拉车的动作惟妙惟肖,极其细腻,一点不亚于小说散文。由于作者运用了意笔工笔结合的表现手法,“妈妈”“爸爸”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过目难忘。
    好的艺术形象,离不开个别的、具体的、直觉的可感性,否则,形象本身便不存在,诗美无从谈起。为了创造诗的艺术形象,余玉英灵活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给我一支夜莺的竹笛/童年端坐树枝上”用的是拟人手法,把抽象的“童年”写成了活生生的人,具体可感。“吹响风/吹响月光”“蛐蛐聒噪养大的月光”,“脚踏一支月光曲”,“汗水就无限充实了童年/生活有色有味”,用的是通感手法,使无形无影的“风”、“月光曲”、“童年”“生活”,以及非固体的“月光”,可触可见可闻,仿佛就在眼前,诗的形象性随之增强,诗美得以提升。

                       三

    《回家》是余玉英写得较好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她诗歌创作才华。然而总体而言,此诗还比较粗糙,还不能算是一首高质量的五月诗社的扛鼎之作。
   《回家》最大的缺点是不精炼。古人要求写诗在“炼字炼句炼意”上下功夫,“宁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大诗人藏克家指出“诗人对于自己的诗句不能象浪子手中的金钱,相反的,应该象一个悭吝的老妇人叮叮噹噹地敲打着她不容易挣得来的一个铜元”。而《回家》呢,有许多诗句与小说、散文的语句几乎没有差别,文字容量偏小,话说了很多,表达东西却很少。如“我右脚踩在脱粒机/而弟弟用左脚/我左侧着身子/弟弟右倾着”,四行诗句,无非说打谷的事,啰嗦杂蕪,没有诗味。诗的不精炼还表现在谋篇布局和材料选择上。第2节:“月亮是妈妈的灯盏/一挑番薯藤在一晃一晃地赶路/拉长的影子背后/是一窝猪崽子的嗷嗷待哺/是我的望穿秋水”。这节诗6行,对表现诗的主题思想没有任何作用。反而使诗的篇幅明显拉长,影响了诗的精炼。因为整首诗写的是收割稻子,插进一段写妈妈挑着番薯藤月下匆匆赶路的细节,很不协调,统观全篇,这节诗累赘多余,应毫不可惜地删去。另一个缺点是作者对诗的立意,即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有些模糊。本来是要通过回忆童年时代参加收割的稻子,礼赞党的农村改革开放政策,但写着写着却突然思路迷糊,冒出几行这样的诗句:“一蛇皮袋/两蛇皮袋/三蛇皮袋/堆满了板车/被橡皮绳捆绑/好像我们一家子被赤贫的生活捆绑”。这几句诗流露出埋怨的不满的情绪,与诗要表现的主题思想背道而驰。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农村三十年来一直未能解决的吃饭问题,使八亿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我敢说诗人童年割稻时,她家亦吃穿无忧,初步脱贫,而说自己家“赤贫”,不够客观准确。其家能种出那么多的稻谷,本身就是生活好转的标志。
    余玉英同志很年轻,写诗要走的路还很长。希望她深厚学养,拓宽视野,多做诗外功课,写出更多优秀作品。

                            2014.11.12





                                                                                              
2014/11/14 14:21:56 发表 | 责任编辑:桂汉标
本文共有评论 2 篇︱已被阅读过 641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4993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