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钟灵毓秀。我的粤北,以山水清嘉闻名于世,亦因此令大德高贤驻足,仙祖禅宗传道,乃至人文厚重,泽被千秋,代有才人,各显特质。远至名列《唐诗三百首》卷首的张九龄暂且不表,就我认识的五月诗友及作品而论,男诗人厚重而不乏轻灵,女诗人的灵秀而不乏深沉,是最明显的特征,也是最重要的特质。“五月诗社女诗人群体现象”很早就引发热议与褒扬,灵秀而不乏深沉的特质更引起诗评家的关注。从早期的赵婧、罗瑞玲,到七零后、八零后的女诗人,这种特质如基因相传,至今未变,并突出地体现在新崛起的九零后女诗人身上。青年诗人吴文素,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请品味这首题为《古井》的短诗:
我向古井打了个招呼/它笑了笑,脸上漾起一些皱纹/它一定还记得我们光着身子的样子/那些夏天,井边是村里孩子的乐园/咯咯的笑声,撞碎了圈圈波纹/七上八下的水桶/仿佛连井底的青苔也要刮尽
拟人修辞手法非常自然,充满童趣和韵味,从中可以看到作者的灵巧与秀气。末段两句显然是要表达另一层意思,“仿佛连井底的青苔也要刮尽”,是以缺水折射生活的艰辛还是其他?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余韵由此而生。而其不留痕迹的暗示手法,使“皱纹”、“ 波纹”都具有象征意义。
作者是否认真研究过现代诗歌手法,我还不知道。但从她的不少诗作当中,我看到了象征、暗示、隐喻、涵混、通感等一系列手法的综合运用,并且相当自然。请看这首《魂断白石山》:
白石山的岩石并不白/那年,有个人/给它沾上了污迹/有人说,那个疯子是自杀的/有人说,疯子是被人谋害的/也有人说,这座山有咒语/一个傍晚,洞口倒挂着的蝙蝠/在交头接耳
白石山,顾名思义,山上的岩石应该以白色为主色调吧。可是因为血污,它不仅“并不白”,而且在诗人的笔下,白石山是“黑色”的,因为无论是自杀、他杀,还是因为山的咒语,都属于恐怖之列。蝙蝠不一定是黑色的,但栖息于山洞,喜欢黑暗,且身上可以携带上百种病菌,与传说中的吸血鬼相关。在傍晚,“洞口倒挂着的蝙蝠/在交头接耳”,惊悚之极,白石山彻底“黑”了。
把几个简单的意象运用现代诗歌手法组合起来,就能准确地表意,同时,以一种纯粹的色彩冲击读者的心扉,圆满地完成作者对理想艺术效果的营造。而作者习学诗歌创作不到三年,可见其语言天赋的出类拔萃。
确实,吴文素的语感相当好,这是诗歌创作能走得更远的先决条件。在这个集子里,给人语感好的诗作俯拾皆是,诸如:
“姐姐,今夜我站在高处望你/你肯定也知道一湾秋水已被望穿/姐姐,寒风嘲笑我太过孤独/秋叶在地上也背对着离我而去” (《外国的天空没有星星》);
“有时候,我故意放干塘里的水/塘里沉淀的事物 变得更沉/我不得不将视线匍匐下去”(《门口塘》);
“我用双脚丈量着路途/我不怕山的无穷水的无尽/我以一朵花倔强的姿势/绽放在青春的枝头”(《青春,这个最美的季节》);
“我不能怨你,你也不能怨我/你不是农夫,我怎么能给你镰刀”(《我给你一把镰刀》)
“远去的,如落叶化作春泥/我还在枝头上一点点地收集力量/春天来的时候,我会不会绽出期望的绿色?”(《这样的冬天》)
“朗月在睫毛里穿行/风中 传来花开的图腾/蛐蛐 在心跳里舞蹈/我站在露珠中呼唤灵魂!(《夜的声音》)
良好的语感,往往令作者一把抓住意象的珠链,进而导入灵感状态,写来流畅自然。作者自谦“随性而写,毫无章法可言”。我觉得正是这种随意与率性,令她的创作显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甚至有时“胆大妄为”。组诗《中医四诊法》,她为故乡把脉,“望、闻、问、切”。在《问》过“我可怜的乡村/你还好吗?”之后,看见她的乡村“踮着脚尖”、“立在锥地上”,听乡村说“胸闷、头晕、心悸”,结尾借乡村之“口”写道:
你说,这是史无前例的症状/你说,你想抽城市一个大耳光
在《切》里写道:
我把了把你的脉搏/再按了按你的腹地/发现城市在你身体上/为非作歹
想象奇特,语言大胆,惟其如此,这组诗才能表意到位,才有存在的价值。乡土题材随处可见,也难寻找新的角度,转型时期的眷恋情结、忧患意识也在文学作品中时常显现。而这组诗,得“语言新”之创意,营造出“无理而妙”的境界。诗歌语言,需要信马由缰,需要天马行空,需要这种“胆大妄为”。
吴文素的诗稿是由周曦诗友分两次发来的,第一次发来的是编辑规整的七个分辑,第二次发来的,大约相当于一个分辑的篇幅。周曦在QQ上提醒我注意这些新作,当时我正在快速浏览,马上回应说:“我注意到了,大不一样”。所谓大不一样的,是我从这批新作中立马感受到的深度、力度与沉着;而不变的,是捕捉灵感的敏锐、语言的精当、构思的灵巧。还有更可喜的,是谋篇布局的成熟与诗境的浑成。
落叶抵达大地的时候/我抬不起脚步/破旧的山房/月亮爬上半壁/我独坐在山林的深处/一些清醒的涟漪漫过心头/轻轻搅动破碎的月亮/它就给我的脚套上了枷锁/不要再试探我/爱上了这里的半壁山房/爱上了山谷的一壶清茶/此时,我只想坐到时光的底部
这是组诗《月亮给我套上枷锁》当中的第一首《独坐深山》,“落叶抵达大地”,暗示萧杀时节;“山房很破旧”,沧桑蕴藉其中。而涟漪“清醒”,“漫过心头”之后,轻轻搅碎了心中的一泓月亮。于是“我”的脚被“套上了枷锁”:完全走不动了—其实是不想走。因为“我”爱上这里了,在这清幽的环境里,让一壶清茶陪伴,愿意“坐到时光的底部”。我想,若不是那“涟漪”还残留着一分“清醒”,将彻底“迷失”,物我两忘。这是一种介于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心象,我读出了静谧中的深沉。
接下来,“我也想试着挪开脚步”,可“一江冰凉的水却纠缠不清/江里的月亮/在我心里忽浮忽沉/”,于是:
赶在晨曦前收集月亮的影子/一杯一杯灌下去的烈风/吹不干我溢出来的忧愁/我承认,中毒太深/笔尖冒出的清泉/你看,诗歌又把我软禁了/即使在冬天,翠绿的歌儿/也会顽强地拱出土来这是第二首:《欲罢不能》。欲走还休的原因,是因为“诗歌又把我软禁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诗到嘴边,不吟不爽。而诗歌给“我”力量,即使在萧条肃杀的时节,生命的亮色也能如春笋草芽顽强地拱出土来。这“毒”中得好,忧愁也因为诗歌而美丽。反复吟诵,我觉得其哲思也是美丽的。
随着《雨迹云踪》,“踟蹰长满野花的河岸/我看见水底旧年的自己/在这时,我想打捞牧童的短笛/在野花盛开的唇边/找回一个个被吹响的童心”;在《月光水岸》,“我要一勺一勺地/舀清淡如月的生活/舀简单如水的日子/趁着月光还在”;在《箫声里》,她“看见白石山鸡鸣唤醒的炊烟/稻田上金色的晨曦”。思绪回到故园,因为追寻简单的生活,因为追寻本真。“趁着月光还在”,引人深思。
从这组诗,以及前期的“有路灯的晚上/脚步 不会惊慌”(《路灯》)等哲理小诗或警句,我欣喜地看到了这位九零后思想的长进。思想是文化的核心,作品水平的提高,靠文化做后盾。而思想或文化的不断长进,靠的是对宇宙存在、对现实生活思索和领悟的积累。五月诗社的发展、“五月诗社现象”的产生,正是思想、文化不断长进的结果。为诗社呕心沥血三十余年的桂汉标先生,正是以文化进步为导向,令团队不断发展壮大,人才辈出。他经过长期的创作实践和思索,领悟到“诗是一种宗教”,并获得广泛的认同。宗教的本质,不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么?
反复研读吴文素的诗,其良好的语感、流畅的语言、自由的心象、创作的勤奋和文化上的精进,令我感到她是一位很有天赋、很有潜质的青年诗人。尤其是她诗歌中的意象,找不到苦心经营的痕迹,仿佛都是不假思索信手拈来,因而每一首诗读来都是那么轻灵流畅,乃至令我认为她的诗作绝大多数都是一挥而就。
短短三年,便取得如此成就,确实不简单。诚然,诗路漫漫,她的诗歌创作还有一些必须注意的方面。轻灵流畅、或能一挥而就当然是优点,但也容易造成“手滑”,缺乏审视和锤炼。如组诗《中华茶道》当中的《闻茶》:
合上眼眸的一刹那/清香趁机而入/一呼一吸间/怡情而养性
前两句很生动,第三句转折也很自然,结句“怡情而养性”却概念化了,败坏诗味。
又如《与一个莲蓬对视》:
那么多的眼睛/绿色镶嵌入绿色/你在荷塘里微笑不语/ 一年的更迭,你端坐如初/整个夏天的白云、阳光/你倒映在水面/蜻蜓和鱼儿与你嬉戏/江南可以采莲蓬/我是不是也可以采摘你一尺的心事?/你封闭了这么多的心门/你其实长在谁的心田里?/与你对视,你却不发一语/转身,一不小心/我滑入你内心带有绿意的苦涩/不要再掩藏,那些通透的本意/我不是一只花俏的蝴蝶/我只喜欢你不染淤泥的莲子心......
前三节写得相当精彩,后面却落俗套了。我意写到第四节就关煞,甚至可以考虑到第三节就结束,换个“问莲”之类的标题。这样,已经是一首完整的诗篇,且留下“飞白”,有余味。我以为,以作者的能力,这些瑕疵是完全可以消除的。诗写成了,不妨冷却一下,重新审视一番。
作者说:“在诗歌的天堂里,心是自由的,我可以时而高飞,时而掠水而过”,“今生,更愿意做一朵自由行走的花,花开成景,花落成诗。”从她大胆奇特的诗行里,我感受到她的自由,更衷心祝愿她在诗国的天空里,做一个大自在的人;在诗歌的旅途上,做一朵自由行走的花,率性地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