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第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纪录片导演李国荣
2008年8月30日下午2点,湖南长沙,李国荣与中国当下精锐电视人一道,出现在第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颁奖典礼现场。中国电视金鹰奖是国家级的唯一专家评审与观众投票结合评选产生的电视艺术大奖。
半个小时后,他导演、撰稿的作品《囚犯生死大转移》从参赛的280多部作品中突颖而出,获得优秀纪录片奖。
两年前的这天下午2点,他正在炙热的拍摄现场,与他的团队一道,拍摄着因特大洪水袭击被迫实施囚犯大转移的监狱现场,洪水过后的淤泥,坍塌的废墟,恶臭难耐。
而在15年前,1993年的8月,刚刚大学毕业的他,手里正捏着韶关电视台的入场券,身上多了一个时髦的称谓——电视人。这年,刚刚过完他人生的弱冠之年。
“我是一个有韧劲的人,越难的事情越有挑战性,越要克服各种困难做成它”
李国荣,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1972年9月出生在翁源县一个偏僻的山村,是地地道道的“滃江之子”。
少年时的他就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校园诗人”。
自从跨入电视行业,成为一个电视人,成就了他人生的精彩转身:
从业15年来,他采编的160多部电视专题片在韶关台、广东卫视、凤凰卫视欧洲、美洲台、四川卫视等海内外媒体播出,获得过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十佳纪录片”大奖,“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评选入围奖2项国际评委奖;中国电视“金鹰奖”、“金桥奖”、“金剑奖”3项国家级政府大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最高专家奖一等奖2项;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广东新闻奖等30多个省级奖项。
他几乎每年保持2部以上作品获得高规格专业奖项的纪录,成为新闻媒体颇有口碑的“获奖专业户”。
正如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院长、纪录片研究所所长何苏六教授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社教节目评比会作专家组点评时说道:他的纪录片作品具有媒体人独到的价值判断力,在编导技能中发挥了较高的专业控制力。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造的,辉煌的业绩,同样不是一天创造出来的。是什么力量,铸造了他的这些成就?从他看似平淡的一句话,或许可以得到解读。
2007年岁末,例行的年度工作考核会上,他做个人年度工作总结发言,瘦小精悍的他,对着麦克风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是一个有韧劲的人,越难的事情越有挑战性,越要克服各种困难做成它。”
正是这种勇于挑战、迎难而上的精神品质,支撑着他一颗滚烫的事业之心。
1999年夏天,他承担了省政府和广东卫视下达的建国50周年“南方故事”大型系列片的一项任务,执导纪录片《生态村人家》拍摄。
那个时候,纪录片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什么是纪录片,纪录片如何拍摄,电视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面对新业务的挑战,他毫不犹豫地带着摄制组进入始兴县车八岭生态村。谁知道一进山就“卡壳”了:因为误解,当地的过山瑶瑶胞不愿意接受拍摄。
有过采访经验的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不抛弃不放弃,永远是他的风格:他带着摄制组买了一些新鲜肉菜和一种许多年前曾经在乡村流行的“莲花白”米酒,走进了几户瑶胞的家,和他们一起吃住、聊天。就这样,在平等的交流中,摄制组得到了瑶胞的认同,于是拍摄工作逐步展开。历经一个多月的山村野民生活,忍受着蚊虫肆虐,前期拍摄终于进入到了尾声阶段。
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谁也没有料到的事情发生了。
由于地处深山,蚊虫叮咬引发身体大面积过敏,李国荣一直坚持拍摄。有一晚饭后,他感觉身上越来越不对劲,浑身上下奇痒难耐,继而全身出现红色斑点,开始呕吐。大山深处,漆黑一片,去哪里找医生?他只好硬熬着。
第二天回到韶关市区,他第一时间是把刚刚拍摄好的素材进行剪辑,在剪辑室连续3天通宵加班完成后期制作以后,他才走进了粤北人民医院检查,医生给他开了一个月疗程的过敏注射治疗。
一个月的分期注射治疗还没有结束,他的儿子在产房呱呱落地。
2002年,广东省委政府决定在全省实施“两大会战”,韶关的重点和难点是解决广大石灰岩山区千百年来的吃水难问题。
强烈的新闻敏感,让他发现这是一个重大而又典型的政治命题。他马上起草了一部系列理论片的策划书上报单位和市委宣传部,引起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立项为市的重点精品创作。作为这部系列理论片的项目负责人、总编导、总撰稿,他带领3个摄制组9次进入粤北石灰岩高寒山区和瑶族山寨,居住在条件简陋的乡村,采访拍摄历时4个月。
一次连续加班后和同伴们匆匆赶往广州进行后期剪辑,他非常疲惫,但全无睡意。车窗里弥漫着音乐,窗外飘着雨,他注视着迷茫飞去的风景,内心的压力与工作的艰辛,让他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困苦。
但是,无论和什么困难面对面,他最终想到的是迎难而上,突破重围。
后来,这部片名叫《春暖寒极》的系列理论片获得了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
在得知获奖消息的那一天,他也得到了父亲患癌症的消息。他恍然想起,几年下来,他顾着埋头做自己的事业,竟然从来没有好好去关心过家人的生活和健康。尽管内疚,他还是马上就忙开台庆20周年的份内工作。父亲一个人办了手续,独自走进了那幢灰白色的住院大楼,晚上,他才抖落一身疲惫,走进病房看望日渐苍老的父亲。
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1996年秋天,市里下了二十多天要完成“孟洲坝”工程建设三集纪录片的死任务。他把大学读书时用的饭盒放到了工程指挥部的饭堂,住在西联郊区的指挥部办公楼,埋进一堆资料里赶稿。深夜时分,脊背又酸又痛,他还因此发明了一个背靠墙撞击若干次的“治疗法”。
2002年的一次大抓捕行动,他和几位同事冒着连夜大雨在泥泞的乡村山道上奔跑了2个小时,而且时刻要面对歹徒从巷子黑暗中砍下的长刀和投来的土制炸药。任务完成后,他才发现全身早已被冰冷的雨水浸透。
2004年8月,他再次承担了一部叫《瑶山之光》的系列理论片的摄制任务。这部片子被确定为市里的重大精品创作项目,报道十年间乳源的工业发展,涉及面非常广泛,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可想而知。初稿的出台之难,仿佛大海捞针。单就闭门拟稿就用了20来天,他竟有15天没有下过楼!每天就这么一头扎进资料堆里,长期患有神经衰弱的他没有一天不失眠,身边的同事要给他去药店找药品。
正是在困难面前勇于挑战的韧劲和拼劲,成就了他电视事业上一次又一次的精彩转身:
2003年被评定为广东省思想宣传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培养对象,韶关市首届“十佳新闻工作者”;
2005年他获得新闻专业副高职称;
2007年,被聘为广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获得广东省电视外宣优秀工作者称号,入选广东省广播电视节目评奖专家评委库,被授予韶关市文艺精品特别贡献奖,韶关市先进文艺工作者称号;
个人业绩收入《当代南粤记者》丛书。
“一个部门发展的目标就是善的因,大家的团结合力就是善的缘”
2002年,李国荣人生的而立之年。
这一年的一天,台长找到他,语重心长地跟他说过的一句话:“年轻人要多思考问题,要大胆做事,不要怕承担风险和责任!”
这翻谈话过后不久,他的身份从一名纯粹的电视人,变身成为韶关电视台专题部主任。
与其说这是一种荣耀,不如说有一个更重的担子,让这个精瘦的年轻人去承载。
熟悉电视业务的人明白一个常识性的问题:看一个台的制作实力,就是要看专题精品创作质量。自从挑起部门主任的担子至今六年以来,他除了长期坚持在采访一线之外,还要完成部门繁巨的管理工作。也正是在他的带领下,专题部凝聚成一个富有战斗力的优秀团队,几年来,专题部所获得的各种国家级和省级政府奖项是建台以来最辉煌的时期,形成了社会上广泛影响的“电视专题精品”现象。
早在2003年,他就把“民生新闻”和“故事新闻”的理念引入韶关台大型专题栏目《三江视线》,同时把节目收视考核纳入节目管理中,探索新的节目定位和管理机制。对山区城市台来说,这是一种大胆的新闻改革。
围绕提高节目市场竞争力的目标,他除了长期在一线从事具体的采编工作,还注意加强栏目策划工作,坚持有重大社会活动或事件时主动做好策划和组织报道工作。03年初,根据韶关过去一年的经济工作重点和问题,他策划了13集系列专题报道《春雷又唤三江潮》,对经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评述;根据粤北山区农业人口比例大,农民朋友权益保障问题普遍的情况,他策划了系列专题报道《3•15护农在行动》,结合各种案例为农民维权鼓与呼;在去年的百年洪灾中,他策划、组织了一组系列专题报道;配合市委政府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的要求,他策划了大型系列片《边塞铸军魂》,并且带领摄制组远赴西藏边境线上展开艰苦的拍摄采访;他还策划组织了两届的全市及中省企业电视台异地采访活动……
由于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这些系列专题报道又结合了市民百姓的关注点,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讲究“贴近性”,它们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三江视线》栏目从有收视调查以来,连续几年收视率和市场份额都在稳步上升,根据央视索福瑞公司调查:该栏目在韶关40多个频道同时段同类型节目中排名第一。
2007年,韶关电视台文艺部和专题部两个部门合并,节目全面改版,栏目面临重新定位。
这样的转折点,往往是最考验决策能力。
常年走在电视理论研究最前沿的他,在繁杂的各项工作之余,仍然一直坚持业务理论学习。在他办公台桌面,摆放最多的就是最新的电视行业的理论书籍、报刊杂志,还有全国各地的优秀电话节目光碟。
在这样的转折点上,他身上的学者气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中国当下的电视专业理论文章研究成果,根据国家对选秀类节目的控制,他作出预测,2008年电视节目类型将会朝故事类方向发展。因此,他带领着他的工作团队,把重新改版的这档每天15分钟的《三江视线》栏目定位在“叙事类节目”上,并且对制作手法、观念、节目管理机制都进行系统的调整和更新,撰写了《三江视线制作手册》,对节目制作进行格式化管理。
事实证明,这个定位思路是有一定的前瞻性的,是吻合电视观念变革和传播发展方向的。节目改版至今,《三江视线》栏目收视率逐步上升,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李国荣喜欢佛学禅宗思想,有一句话他在部门管理中常常提及:“一个部门发展的目标就是善的因,大家的团结合力就是善的缘。”
佛家有句话:善因善缘结善果。他种下的善因,还包括为电视事业积蓄年轻的精干力量。
他非常重视年轻队伍的培养,建立业务队伍的梯队建设机制打造了一支学习型团队,并在逐渐构建高素质高技能的高端业务平台。
同时,他个人身体力行,平日里将采编实践中的新尝试归纳提高。他撰写过《收视率考核:节目管理模式的重新》、《纪实手法让理论片更生动》等7篇论文,这些论文有的在全国城市台理论研究会上宣读,有的入选书籍出版或在《南方电视学刊》等专业刊物发表。
“对功利的东西多一点淡泊,少一些执迷”
2006年,对于李国荣来说,同样是一个漂亮的人生拐点。
2006年,他受聘为韶关学院文学院兼职教授,在新闻系讲授《电视节目制作与分析》课程。而在15年前,他还是这个学校的入学新生。
1991年9月,经翁源中学保送,李国荣获免试入读韶关大学中文系。
15年,他完成了从学生到兼职教授的精彩转身,用自己的品格,立德、立言、立行!
他的授课,让喜欢他的学生,深受启发。同时,他利用开设《电视节目制作与分析》课程的机会,利用在全市党员教育专题评比中担任评委和公安系统电视讲座等机会,对十多年制作电视节目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汇集成作品集《光影留痕》,为社会普及更新电视观念做出努力。
目前,他编著的获奖作品集《光影留痕》即将出版发行,韶关市广播电视台台长沈明祥在作品集的序言中写到:透过这些作品脚本和拍摄制作经历的文字,我们既可以看到一批电视纪录片、理论片、专题片精品充分展现了社会生活的广阔场景,进行式地纪录了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命运,又可以形象地看到一群为了精品创作在粤北山水间奔走忙碌的身影,看到一个满怀激情又富于专业精神的团队。正是他们的艺术激情和专业精神,在忠实纪录历史的同时铸造了电视精品的今日辉煌。
李国荣也正是这样,激情铸就才情,专心铸就专业。
他在办公室悬挂着弘一大师的一句话: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
他时常跟身边的人讲起来,记住弘一大师的这句话,就是为了提醒自己:对功利的东西多一点淡泊,少一些执迷。
也正因为他身上闪耀的执业操守和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着世人。
我认为个人并没有什么天生禀赋,我坚持的就是“简于言,敏于行、勤于思”,脚踏实地做事业。
在佛教中,有这样一个典故:凤凰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称为“凤凰涅磐”。以此典故寓意不畏痛苦、义无返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着精神。
谈起在事业和人生修行中取得的这些成绩,李国荣常常以这样一句话回答:我认为个人并没有什么天生禀赋,我坚持的就是“简于言,敏于行、勤于思”,脚踏实地做事业。
他这种简于言,敏于行、勤于思、脚踏实地做事业的精神品格,或许正是他对佛家“凤凰涅槃”精神品质的参悟。于是,在他的QQ个性签名里,有了这么一句话:飞过,而且只有飞过,才能感觉到翅膀。
于是,我想,给予李国荣不断超越、执着追求的力量源泉,或许就是凤凰涅槃的翅膀再飞翔。
(本文与 凌子合作写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