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婉言谢绝了家乡父母官的挽留,依旧骑着他那匹火红的战马,只带了一个卫兵行走在通往家乡的山间小路上。
将军是个上将,曾带领10万人马叱咤风云,所向披靡,为共和国的诞生,立下了赫赫战功,建立了卓越功勋。将军生长在极其贫苦的家庭,打小无钱读书,为了生存跑到少林寺干杂役,练就了一身的功夫。将军从当士兵起直至兵团司令,省军区司令员,一生富于传奇,被国人津津乐道,似同天神转世。
将军骑着高头大马并没有纵马驰骋,将军怕惊了家乡的一草一木,将军不想在家乡父老面前抖擞精神以显得威风凛凛。离家数十年,征战南北,从没回过家乡,父老乡亲也都不认识了。
拐进山坳,离家近了,道路狭窄,将军下得马来,让卫兵牵马在身后随行。将军不想在乡亲们面前高高在上,他抬头望着崎岖小路延伸过去的山脉,那岭上长满了灌木、青杉、松柏,绿幽幽的,家乡的山水没变啊。将军深深的呼了口湿润新鲜的空气,品着空气里爽爽的甜味,嘴里似有美味咀嚼着。
在通往家门前的三岔小路上,走来了一位老妇人,凌乱灰白的头发贴在老人家的脸上,满脸的邹纹像雕刻出来的沟壑,汗水在沟壑里流淌出来,湿透了土布的衣裳。老妇人打量走过来这身穿布军装,脚踏布草鞋的壮年汉子,停下了脚步,放下与其瘦弱身体极不相称的大捆柴火,迷着眼睛细细地看着将军,嘴里轻轻地,喃喃地嘟囔:“你是伢仔么吗?”
将军一把摘掉军帽“扑通”一声跪在坚硬的山石路上,一头磕在地上,发出了很大的声响,嘴里没有一声言语,弯曲的身子在不停的发抖。警卫员也身不由主的跪了下来,那两匹战马竟直立在那里,不停地点头。
老妈妈蹲在地上,想扶起将军,却身子一软,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双手抱住将军的头呼喊:“我的伢仔儿啊!你可回来了啊!”随即老泪纵横,泪水滴落在将军头上,将军的头发如同水洗。
“娘......”将军发出长长的一声呼叫,.声音在嚎,从高亢到低沉直至哽咽。
想那将军是个大孝之人,建国初年,任省军区司令员时就派人到家乡接老娘进城享福。老娘在城里住了没多久,看见将军日夜忙碌,每天还得过来给她请安,嘘寒问暖的,心不落忍,也过不惯城里的生活,就跟将军商量,想回到大别山区。不想将军竟跪在脚下:“娘,是谁惹你生气了吗?还是儿子怠慢了娘亲,儿子给你跪下了。”
娘抬起颤巍巍的手抚摸住儿子的头:“儿呀,没人惹娘生气,儿也没怠慢娘,是娘住不下去了,娘住惯了茅草屋,也舍不下那一亩三分地啊!儿呀让娘回去吧,回去了娘心顺啊!。”将军知道娘在城里住不惯,也是看他好几口人粮食也不富裕。儿知道娘的心思,顺从娘。将军对大儿子说:“你这辈子就陪伴在奶奶身边,就住在老屋,就住在乡下,不能离开奶奶半步。”儿子哭了:“爹,我替你尽孝,你替我尽忠,我一定伺候好奶奶,你就放心吧。”母亲和儿子走了,这一走就是8年……。
将军跪在母亲跟前抓住那双黑瘦布满老茧的手哭道:“娘啊,儿不孝啊,你为了这家吃尽了苦啊,你还是跟我回城,好叫儿子尽孝啊。”
娘站立起来,又弯下腰把将军扶起来,用手指抓紧衣袖边,举起手,平行的对准将军的眼睛,用衣袖擦拭将军的眼泪,微笑说:“我哪也不去,就在这,家乡的山好,水好,儿啊,这的山水养人啊。”
将军没再多说什么,扛起柴火,警卫员要来扛,被将军挡住。将军一只手扶住肩上的柴火,一只手搀扶住老娘朝家走去。
太阳的余晖照在山川的峡谷里,漫山绿木肃立,向田埂间小路上走着的这对母子行注目礼。警卫员牵着两匹战马跟在后面,两条漂亮的马尾巴和警卫员驳壳枪上的皮条摇晃着。
将军肩上的那捆柴倒映在水田里,它遮住了将军的脸,虽没点燃却温暖的使那些在水田耕作的乡民湿了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