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春玲诗集《逆流的河》
诗歌,我偏好唯美风格,张春玲的作品显然不属于此类。但她笔下的风景和白杨树还是引起了我的兴趣。漫步在这条逆流河的岸边,我观望着,思考着。
“妈妈,我的身上很痒,这些异乡的蚊子/吸我的血。吸你们的血,白天黑夜地吮吸/你在子宫里把我孕育,我用脐带吸收你的营养/我用还不会开口叫“妈妈”的嘴吮吸你的奶/我用不会搀你一把的双手朝你要这要那……我喂养了蚊子,祸害人间。我至亲至善的人”《 给母亲,兼致我的亲人》。读到这样的诗句很震惊,一个蚊子,开启了近似悲情的倾诉,表达出作者面对尘世的爱与恨,内疚、自责、无奈。“蚊子”这个植入点意想不到的被深度发掘,“我喂养了蚊子,祸害人间”。可谓非常态发现,极居看点。《 听到哀乐》的缓缓间:“一生浓缩在一张照片里/无论是在哪/结果都是一样/我在音乐里,虚构他的过往”。第一句常规概括后承接缅怀,我的视觉里浮动着某个人模糊与清晰的影像。不自觉地“在音乐里,虚构他的过往”,音乐出现的很巧妙,虚构的很写意。《 菊花白》淡雅忧伤:“门楣上都刻着主人的名字/青草自由生长,枯荣许多年/唯独不见红艳艳的色彩/屋里的主人一定是淡泊了心绪/那么,拜访的人啊/你只消捎上几枝素白的菊花”。感受生命自由枯荣,触景生情,几多遐想携着怀念,此时“你只消捎上几枝素白的菊花”,纠结于心的情渐渐释然了。
白杨树,是张春玲作品反复出现的意象,其看点在它所承载的内涵并非独立意象,而是多元的、变化的。“回家的客车上/如果靠右窗,我的身子会右倾/直到看见一排排左倾的白杨树”。这里的白杨可理解为故乡,是原乡的记忆。“左倾、右倾”的动态,打开了思绪的空间,独居想象力,可谓意味深长。“我想伸手触摸/那年,奶奶的手与白杨树的皮一样粗糙”。这句很直观。“如今,是母亲的面孔在昏黄的灯光下/像途中,那些白杨树/一直长到村子里”。白杨是母亲的面孔,是村子众多的父老乡亲。“许多年后,我闭上眼睛就可以看到/在遥远的另外一个城/许多白杨树扎根”《白杨树》。这里的白杨又是漂浮、寻梦者的代言人。《 回乡记》中“白杨树砍了/取而代之的是复制的小楼房/舅舅笑带路的父亲/也把回家的路——走错/我的心越发忐忑/像马上要见到思念了许多年的人/不再是旧时模样”。则是生态的白杨。“舅舅笑带路的父亲/也把回家的路——走错”的情节,暗示着故乡的变化,是喜是忧呢?我以为是忧大于喜。“许多高大的树木/像某地的白杨/挤进面包车,挤进向外探视的眼球/我看见其中的一棵/它从北方逃到南方的全过程/企图扎根,却一直游荡在楼宇之间/我想告诉你。一阵风噎住喉咙/恰好止住一滴将要沸腾的眼泪/许多树,坐在那条叫故乡河的河畔/舍不得用河水洗涤过往”《 一棵行走的树》。一个“挤”字用的传神。“逃”则凸显一个群体此前生存状态,解析了为何背井离乡打工。这棵“从北方逃到南方/企图扎根,却一直游荡在楼宇之间”。因为失去土地,因为城市高昂的房价,已经找不到土地的归属。面对故乡“舍不得用河水洗涤过往”,岂不悲呼!
思念,肯定是一种痛感。“它是捕蝉的网/它是一棵叫母亲的枣树/它是深夜不眠,和漫天的星光/它是父亲在北方的院子前,种了一棵南方的树/它是无可触摸的想起/它是或深或浅的病,/一个人的孤寂和沉默/它是——忘记忘记你”《 一种疼痛》。出门在外,我们的确是患上了一种叫“思乡”的病,时常想起故乡、亲人、往事,风寒暑热湿驻留心头,何药可医?吟多几遍,似有舒婷《致橡树》的风韵。不止是白杨树,张春玲的笔下还有:“那棵遭遇袭击的桃树/伤口已愈合,果实甜得正好/我不该再苛求,去摘取它的成熟”《 梦回》。内容似乎有些矛盾,是树成熟,还是果熟呢?或者兼具?在我思考的间隙,诗的张力不失时机的崭露。读张春玲的诗,发现她的思维大胆直白,你不敢想不敢说的全盘托出,不可能居然成了现实成了诗。你看“她使劲想一个人/卯足劲儿地想/撕心裂肺地想/把自己拆了,研成粉末/空气里还弥漫着/想的粉尘”《 想》。这“卯足劲儿”是多大的力量,看到她居然“研成粉末”。我不相信,但事实胜于雄辩,诗直接抵达心灵。
“在这里,你一直用孤独呼唤我/北方之北,有月光下的村庄/和母亲瘦小的身体/我想回家/可是,走着走着故乡就没了”《 在异乡的人》。怀念母亲,看多了山呼海啸、发烫的诗。张春玲的简洁触动了我,让我沉浸对母亲浓浓的思念中,诗能如此,我当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