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色满园、花鸟缠绵的阳春三月,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清晨,我漫步于校园的青年湖畔。放眼望去,细细的柳枝上挂满了嫩嫩的新芽,未长叶子的桃枝上开满了粉红色的桃花,在微风的吹拂下,羞答答的桃花更加美丽动人。
在众多的桃树中有一株很特别,它只开了一半,在繁花中很显眼。是什么原因它只开半边的花呢?难道春姑娘还不够魅力敲开另一半桃花的心门?我陷入了深思当中。
回头再望它。的确,在众多的桃花树当中,它缺少了几分美。但在群树当中,它又是特别的。特别得让人忍不住要欣赏它,或许,它其实也没什么欣赏趣味可言。无论从湖畔整体看,还是从它单个看,总有那么一个“残缺”的现实摆在眼前。看到这份“残缺”,心中总免不了产生一丝惆怅:人生苦短,人这一路走来,该有多少份“残缺“?
其实,对那株花半开的桃树而言,它何尝不想开满全枝,尽显它的多姿和风采?或许它经历了无尽的苦痛,有着万般的无奈;或许它正在走出阴影、竭尽全力地开花。对这样一个有着“残缺”的生命,我们又何必要用大众的眼光去看它、评价它和要求它呢?有时,“残缺”也会是一种美。
也许,当我旧地重游的时候,那株桃已是花团锦簇了;也许,花团锦簇的它在我看来会失去那“另一种美”,它曾经的一份特别早已隐藏在花团锦簇中了。它终究只是一株平凡的桃!
其实,人何尝不是这样,他总是会在“一般”中体现着“个别”,在“个别”中回归到“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