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看了一部热播剧:《虎妈猫爸》。单从片名就可以看出肯定是一个强势的妈妈加上一个气场较弱的爸爸。当然,还有个重要的纽带-----孩子。就我个人而言,我很喜欢虎妈女汉子的风采。在一定条件和一定领域,男强女弱的天平也可以被调拨成女强男弱。症结是这类组合到底搭不搭。
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男女组合到一起工作和生活,只有双方的优势都得到发挥,彼此的劣势都得到互补,才能发挥这性别组合的强大功效。人都有渴望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高级愿望。剧中,赵薇饰演的毕胜男和佟大为饰演的罗素正是这种个性互补的夫妻搭配。坦白地说,这种组合在罗茜茜上小学前是极好的。不错的工作,令人满意的收入,偶尔搞点儿夫妻间的小浪漫。
可是,当初恋女友回归,禁不住温柔细语,禁不住甜蜜回忆,禁不住爱意渗透,男一号罗素的互补性的夫妻搭配受到了挑战。他甚至被洗脑并接受了唐琳的一系列言论,诸如“恋爱时要找个性互补的,婚姻则要找个性相似的。”“作为未婚人士,我对互补型和相似型的婚姻搭配没有发言权,但我相信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弱。也不能一杆子打到一片。小两口在一起生活久了,感情变成了习惯,付出成了理所当然,乃至身心遭受蒙蔽,忘记了当初的海誓山盟和激情岁月。婚姻就像一瓶老酒,时间越久,味道越是醇厚。关键在于要找到能品评好酒的人。
“没有做不好的事,只有做不好事的人。”是虎妈最精辟的信条。工作上,虎妈敢想敢做,敢作敢当。她就是为打拼而生,为奋斗而活。仿佛战斗的血液早已流动在生命的每个细胞。当然,她的霸气不是生来就有。多半原因源于孩提时代父亲对她的严格训练。虎妈的父亲,毕大千,一个有着四十年教龄的资深教师。尽管毕大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有很多不可取的地方,但单就考试而言,由毕大千编写的《必胜决》的确是很好的方法。应试教育自中国古代就有。虽然存在很多缺陷,但对寒门学士而言,却是难得的相对公平的选拔机制。科举制度的出现和形成打破了士族门阀的垄断统治,鼓励寒门学士发奋读书做学,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政治人才。跟虎妈一样,我也是靠上大学才从小地方飞出来的。所以,我更能理解毕大千老师千方百计提高学生成绩的苦心。
与毕大千的教育理念相对的是唐琳提倡的“快乐教育”。作为国外游学多年的教育专家,唐琳的教育理念有很多西方色彩。她试图把这套理论运用到中国教育中。可她太过理想主义了。好的东西我们是应该借鉴,可也要看水土服不服。在追逐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热潮背后,彰显的还是人们对成功的追求,对培养社会精英的追求。学习成绩自然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但可面对“文凭就是敲门砖”的求职潜规则,成绩就是标志。
在陪同事的孩子参加小学面试之后,深受震撼,虎妈意识到了女儿罗茜茜与其他孩子的巨大差别。与同龄孩子相较,茜茜简直就是一个“白痴”。茜茜从小都是由爷爷奶奶带大。奶奶奉行“女孩子就要富养”,并把茜茜培养成了娇滴滴的小公主,一直生活在童话世界里。虎妈第一要做的是把女儿从童话世界里叫醒,即便现实再残酷,也要面对。虎妈坚信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从小娇生惯养的罗茜茜哪能招架得住虎妈的严格训练,加上爸爸和爷爷奶奶的后台支持,虎妈的训练进行的很艰难。撒娇卖萌算是茜茜最大的本事了。对于一个事业性的女人,放弃工作需要做很大牺牲。可是为了培养孩子,虎妈辞职了。为了茜茜能进重点小学,虎妈使出浑身解数。为了孩子能接受好教育,虎妈成了“最带刺儿”的家长。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家长和学校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啊!谁又不想孩子能有个快乐学习的童年呢?就算孩子恨自己,就算不受待见,就算好心办坏事,为人父母的还是为孩子做尽打算。
剧情发展到后来,罗茜茜得了儿童抑郁症。原因要追溯到茜茜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茜茜的教育问题上,妈妈和姥爷是一派,妈妈和爷爷奶奶是一派,赵老师和唐琳老师是一派。孩子没有多少分辨事物的能力。究竟该听谁的,孩子困惑了。茜茜本身是个有些敏感的孩子,她错误地以为自己是父母是吵架的原因。她也曾发奋学习。因为姥爷告诉她只有好好学习爸爸妈妈才不会吵架。终有一天,她爆发了。不爱讲话,行为怪异,尤其不想见妈妈。她是不能接受爸爸妈妈即将离婚的现实。虎妈也是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才查出孩子的病因。自我反思后,虎妈放弃了之前魔鬼式的训练,决定尊重孩子,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童年。一家三口愉快地在一起成了最温馨的结局。
我之所以膜拜虎妈,并不是因为我完全赞同她的教育方式。我最看重的是虎妈为了孩子不惜一切代价的牺牲精神。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虎妈也犯过错,可知错就改,善莫大焉。犯错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我们建立和形成更好的认知。在经历”犯错----改正----反思----犯错……”后,我们多多多少少都会有进步。
说到这里,全剧其实是围绕孩子教育问题而开展。观点因人而异。但都只有一个目的:为了孩子好。现实生活中,家家户户也都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矛盾便出现了。冲突便有了。伤害便产生了。该发生的始终要发生。全家人统一战线才是解决问题关键。不是有句话吗?-----“人心齐,泰山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