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渴望长大。我们热情地憧憬长大后的一幕幕场景;长成什么样的外貌、组建什么样的家庭、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生病或老去又是什么样的光景。如果真有时光机的存在,我是肯定要回到童年的。我很想去看看小时候的自己是什么模样。可惜,时间溜走了就是溜走了。再多的假设都只能在睡梦里重温。我无法飞往过去,也无法飞向未来。我能做的就是抓住现在。
我是天生的“孩子王”。小时候,表弟表妹都以我为中心,并任我调兵遣将。我们一起在田野、在山岗、在竹林尽情玩耍。摘桑椹、捉泥鳅、挖地瓜、掏鸟蛋、过家家都是我们最爱的行当。乡间的空气是清爽的,乡间的微风是细柔的,乡间的鸟鸣蛙叫是悦耳的。生长乡间,长在乡间,我们是幸福的农村娃娃。
夏夜里,满天的星星,眨呀眨,仿佛在说着悄悄话。夏夜乘凉想必是很多农村人难忘的回忆。端一根小板凳、拿一把蒲扇、点盘蚊香(夜里蚊子多)、聊着家常;直至夜深了,凉快了再回到屋子里。碰上月色好的时候,乡里娃娃会玩着捉迷藏。附近的孩子都会聚拢起来,玩着其他各式各样的游戏。那时候,我们无忧无虑。没有过多的家庭作业、没有父母过于严厉的管教。几乎每天放学前就能在学校做完家庭作业,几乎每天回到家都是玩耍。我们自由地奔跑,奔向有月的夜空,奔向金鸡报晓的黎明,奔向五光十色的彩虹小桥。与现在的孩子相较,出生在80年代的我,真是幸运极了。没有沉甸甸的书包,没有做不完的作业,没有乱七八糟的辅导班。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失去玩耍的童年是畸形的。不幸地是,如今的孩子失去了好多玩耍的机会。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绷紧了太多家长和孩子的敏感神经。尽管新课改提出培养“通才”的素质教育,但人们追逐的还是“精英”教育。教育本身就充满纵向或横向的矛盾。比如古代奉行“黄金棍下出人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现在奉行“关爱教育”“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教育理念的革新,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仿佛人的命更值钱了;也更需要被尊重了。
月、星光、四处飞舞的萤火虫、……构成美丽的夏夜。
孩子眼中除了好奇的光亮,也夹杂着这样或那样叫做成长局限的沙子。眼泪是最便捷的清理方法。被腌咸的沙子顺着泪水流出来,划过脸颊,滑落;剩下眼神透着天真、单纯、幼稚的清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