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
高三理12班 邱玲燕
伴人一生最久的饮品是水,人赖以生存的是纯净的空气,用来充饥的是平淡的馒头米饭,而万籁俱寂时听到的声音最响。世上美酒三千,用不同的水酿,便会得到不同的味道;芬芳的鲜花用不同的光照射,就有不同的颜色;磅礴的交响乐里,也正因为有着钢琴那并不哗众取宠的声音才显得愈加动听。似乎这世间一切浓烈的东西,都可以用最寡淡而不可或缺的成分加以区分,世界也因此有了不同。
曾经非常喜欢苏轼的一首词:“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见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初次读到“人间有味是清欢”一句时,心头不由自主地有些发颤。是经历过多少的酸甜苦辣,又是怀着怎样淡然的心态,才足以写下这样一句直抒胸臆的句子?平平淡淡才是真,其中自有其隽永常在。怀想起年少时的苏轼,才高八斗,文采出众,很早就名动京师,可谓少年得志。那时的他意气风发,官途坦荡。但是仕途的倾轧、官场的黑暗,打断了他的功名之路。“乌台诗案”后,他被一再贬谪。从繁华京都到蛮荒之地,从众人仰望的大才子到待罪的犯人,这其中的落差该有多大,常人难以想象。所幸,苏东坡没有沉沦,他在命运的浮沉之中感悟到了山水之美,人生大道。忧患离乱让他学会从容平淡,“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他的天赋才情在命运的急剧转弯中得以尽情释放,“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淡然之间,苏东坡得到了人生最美的收获。
苏轼一辈子经历过大风大浪,可跌宕起伏的人生却不能改变那个充满着诗意、充满着才情的性情中人。看上去,“人间有味是清欢”描写的好像是一张尝遍了世态炎凉的嘴,“不如回家吃野菜”的心灰意冷之语。实际上,却是东坡先生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他确实觉得这春盘味道好,觉得这便是他当下最大的快乐。这跟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官,吃了什么亏,都没有太大关系。管他之前发生了什么,只要这一刻觉得快乐,我就应该珍惜,应该去享受。
回到词中,“蓼茸蒿笋”是乡间野菜,蓼是一种红色的野草,我未曾吃过,连见也未见过,却是“春盘”的常见搭配;蒿和笋则是常见的,腊月下的茼蒿碧绿新鲜,有诱人的香气,嫩笋剥开后有着如玉的色泽,这样看来,这春盘的颜色可真是好看极了。一盏“雪沫乳花”的茶也有讲究。只是那“蓼茸蒿笋”是否做得得法?食材都正好吗?调味又恰当吗?那烹茶的水呢?是陈年的雨水还是山泉?或者只是河边随意取用的河水?而在《过木枥观》里,友人寄来好茶,但“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正是白糟蹋了,那样爱茶的苏东坡,看起来却也不大心疼。从前惯爱拣择的人,半生之后已然“人生所遇无不可”了,喝茶是“静中无求,虚中不留”,茶好不好,泡得如何,是“无不可”了。这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苏东坡,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苏东坡,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的苏东坡。这春盘若是口味并不很好,那茶叶若是并不出色,也是无妨的。
所谓的“清欢”,我看并不依赖“人间有味”,那向外物所求的一切,都有求不得的苦恼,世事无常,怎能诸事顺遂?但有清风明月,常在襟怀,山川湖海,俱有诗意,是漫看诗书消岁月,是云淡风轻从容饮,是不争,是不求,是不怨,是不悔,有了这样的清欢,人间岁月,世事种种,俱有可赏,皆称有味,也是清欢。
【指导教师:罗金红】
◆落红有情,君无情◆
高三理6班 陈旭
又是这个时候,顶楼上的杜鹃花像一撮火焰,一朵朵,一片片从上飘下,就在这一刻,它们变成了片片落红,为小道两旁的花草充当肥料……
就是这个时候,我感觉到了屈原的忠心,像一团熊熊的篝火,照亮了他的楚民,照亮了他的后代,照亮了我……即使他已离我们先去,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他那炽热的心在跳动,依然可以看到他那刚劲的魂魄在游荡……
屈原,本生于良辰,血统高贵,“扈江离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是他精益求精的精神;“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是他珍惜时间的后怕;“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是他忧虑国君的耿直;“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是他一心为国,引导君主,改革秽政的抱负……
才华举世无双,谋略无人能及。只是无情的谗言、是非不分的皇上,把屈原的忠诚全盘否认,并加以夸张的“修饰”。
自己的功劳不被肯定,自己的“美政”得不到实现,自己的名誉扫地……一切的一切,屈原深感悲痛,只能把它倾注在文字上。分不清到底是当时的社会现实迫使屈原写下了著作,还是屈原把当时的社会现实呈现得淋漓尽致。只知道,屈原留下的《离骚》《天歌》,千百年来被人们传颂。
他终究是走了,带着无尽的悲痛,无边的遗憾,赴身于汨罗河。他好自私,为了能在美丽的天堂中实现自己的愿望,为了自己的忠诚让世人知道,为了那些苟活的人清醒,竟不顾千千万万人们的劝阻,挽留,不顾人们的失声痛哭,就这样离开了。
人们对他爱莫能助,只能在他死后竭力保护他。我想:这样的一个人,鱼儿怎会舍得吃他?可是,人们仍然没有找到他啊,为什么?为什么!?难道鱼儿也像君主一样无情吗?难道这样的忠臣就不应该给他一个好的结局吗?
风萧萧,水滔滔,命也矫矫,人也条条,却只得,一个怨字可交?
落红有情,君无情,却只道,一篇《离骚》了得?
【指导老师:李艳玲】
◆斯人已逝,其美永存◆
高三理5 朱晓杰
拥有芰荷的高洁,带着芙蓉的芬苦。
您满怀报国之情,却被君王无情的放逐,整日徘徊于湘水与洞庭之间,长太息以掩泣兮,看着国家走向灭亡,心中悲痛不已,但却无力回天。本想就此归隐山林,从此做个闲云野鹤,心中却放不下国与民,只能在纸上宣泄着自己的悲伤与痛苦。当您得知国都为敌所破时,毫不犹豫地抱起巨石,自沉子汩罗江。
在很多人看来,您投江死去是很愚蠢的行为,没有任何意义,是最没价值的死。
但,在我看来,您是死得其所,您投江而死并不是您懦弱,并不是您无用。您是在用“死”在表达您的愤怒,您的不满。您拥有一身的才华却得不到施展,甚至被小人离间,“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这是您在《离骚》中写道的。尽管如此,您却从未停止过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吾令曦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便是您心境的最好写照。
“苟且偷生”在您眼里,如粪土班惹人厌恶,生为楚人,死为楚鬼,您是以死明志,是汨罗江上的不沉之魂。您的高洁,您的忠诚,您的执着,是您最大的财富,远超一切金银绫罗。
【指导教师:李艳玲】
◆我心中的曹操◆
高三理4班 吴晓蕾
幼时捧着《三国演义》,只看浮表的字眼,曹操乱世奸雄的面孔就在我心里烙下印记。如今再次细细体味,作者将曹操的英雄气概,优秀的领导才能及经世济国的雄才大略在字里行间点点流露,无法掩饰,钦佩之情在我心底油然而生。
为何贬低曹操?之所以要如此塑造,一是因为受封建正统思想的约束,二是因为三国故事在民间经隋、唐、宋流传后,已经有了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刘备集团为恢复汉家统一天下而不懈努力,被宋元以来具有民族思想的广大群众所追慕;而刘备的“仁”,诸葛亮的“智”,关羽等人的“义”,也都符合广大民众的道德观。罗贯中之所以“贬曹”,是因为在他眼里,曹操是“奸雄”的典型代表,他常常屠戮百姓,摧残人才,集假仁假义于一身。而在我眼里曹操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奇思妙想,有超人的智慧;善于集中群众智慧,让部下各尽所能,尽智尽勇;不断进取,锲而不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成为我心中强大的推动力量。
我心中的曹操天资聪慧、谋略过人。《三国演义》第一回讲到“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曹操的叔父看不惯他放任无度,屡次向他父亲告状,曹操也因此受到责备。于是有一次,曹操在路上碰见叔父,便假作中风之状。其叔父惊慌跑去找他父亲,可他父亲到来时却见他完好如初。从此以后,叔父再说曹操坏话,他父亲都不相信了。仅凭这一行为就说其“奸诈”,未免太过牵强了些,充其量只能说明其顽皮,从另一层面看又恰恰说明曹操幼年时天资聪慧。
我心中的曹操爱才如命、胸怀宽广。自古以来,但凡能成大事者。都是能容才、爱才,用才之人。古语有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讲到刘备新野兵败,投奔了袁绍,刘关张三兄弟分离失散。关于被围于城外土山之上,在讨伐董卓时见关公温酒斩华雄,便知关公乃是不可多得的将才,一心想收为己用,苦于没有机会。现在关公败在自己手上,正是天赐良机。于是他劝降关公,但当关公得知刘备的下落后,便不犹豫的辞别曹操,前往投奔刘备。曹操非但没有强加阻挡,还亲自送行。这绝非一般人所能做出来的举动。而关羽在离开中,将曹操几员守城大将一个不留的杀了,然后扬长而去。若是别人遭受如此损失,定会马上起兵追杀,而曹操却召回了私自前往追杀关羽的夏侯亭,以常人难及的大度放走了关羽。其爱才如命也可见一斑。
我心中的曹操功大于过、堪称英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曹操虽然残酷但并不暴虐,冷酷但并非无情。他虽然杀了不少人但也未必想多杀,他原本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也非常重感情的人,但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史你死我活的,面对一个个凶险的敌人,他不得不抢先一步要了别人的性命。但热爱生命重感情还是他的本性。他杀人不眨眼但并不以杀人为乐。执法不讲情面但又通情达理,慷慨多情真豪杰。如他对为袁谭,孔融哭尺的王修,为典韦的英年早逝悲痛的死去活来的描写就更别提了。这所有的行为有何尝不是英雄的所作所为呢?
无论品德还是才能,他都是出类拔萃的。这正是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所应该具备的卓越的领袖风范。所以曹操形象应该是个真正的英雄,大丈夫。
曹操背了一世骂名走完了这一生,而如此坦荡者放眼天下,又有几人呢?
【指导教师:黄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