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曾经,我是那么渴望走进你的门;
曾经的曾经,我是那么渴望触摸你的脸;
曾经的曾经,我是那么渴望亲吻你的唇;
曾经的曾经,我是那么渴望倚靠你的肩;
曾经的曾经,我是那么渴望奔入你的怀。
------题记
嗨!好久不见了!我的母校,我的母亲。
毕业四年了,我都没有机会回去看你一眼。母亲,请你原谅孩儿笨拙的不知道安排时间。梦里几度伸手去触摸你的脸,却怎么也碰不着;梦醒后,才发现一切都是虚幻。母亲,我想你了,我真的想你了。
还记得初次见面的时候,弱小的我站在庞大的你的身前,我不知所措,我不知所寻。在你偌大而宽广的怀抱里,我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回来的路。体贴地你,派来师哥师姐们迎来送往,帮着“新生儿”适应崭新的环境。你总是带着笑容,特别是目送我们去部队参加新生军训的时刻。我们一走就是十七天。回来的时候,你依旧面带笑容,横幅上“热烈庆祝重庆大学2006级新生军训圆满成功。”便是你最暖心的呵护。我们来了,你开心;我们走了,你开心;我们回了,你开心。貌似乐天派的你早就有了预计:孩子们是坚强的。莫担心。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们变成更强大的自己。所以啊!你用你的笑容和开心掩饰你的担心、思念和顾虑。伟大的“带着面具的你”,放手时是那么的坦然笃定。因为你坚信:饭要自己吃,路要自己走。该放手时就放手。
很早以前,就想写一篇怀念母校的文章,可是久久难以下笔。不是说没有什么可写的,而是想写的太多却不知从何处起笔。时至今日,母校的傲人风采是我最怀念的:排列整齐的宿舍区、宽敞的教室、偌大的食堂、典籍丰富的图书馆、干净的柏油马路、香气四溢的奇花异草;还有堪比重头戏的后山迷人的风景。学校的后山可大了!有山有湖;有大道有小路;有高树有绿草;有野鸭有仙鹤;有游鱼有绿荷。晴朗的日子里,同学们都会去后山走走。有独自前行的,有结伴前行的;有步行的,有骑自行车的。躺在草坪上听着身后的鸟鸣、看着优美的风景、和朋友谈论心事、观赏荷花和金鱼。后山的确是个让人舒心惬意的好去处。
作为一个爱学习的乖娃娃,我每天在教室、寝室、图书馆、食堂之间穿梭;日子好的时候,我在湖边晨读,在草坪上看书,在后山看鸳鸯,在林荫小道上散步。阳光、微风、草坪、书籍、音乐伴着我走过每一个晨起和午睡。眼睛是最好的照相机、大脑是最好的记忆卡;凡是我看见的、能记忆的都尘封了起来并存入一个叫“大学时光”的光盘里。每每怀念之际,我便打开记忆的光盘,在脑海里一遍又一遍的放映。啊!多么美好的大学时光!
操场上,400米跑道是我挥洒泪水与汗水最多的地方。汗水自然不难理解。跑步嘛!出汗。至于泪水,还得源于我的抒情方式。每当心情不好,我都会在操场上跑圈。一圈不解气就两圈,两圈不够就三圈,三圈不行就再三圈。有一次,太伤心了,我便跑了十一圈。(那时,我有每天跑步的习惯。跑完十一圈也不是很困难的事。)奔跑中,我把烦恼抛在了脑后;实在憋得很,就呐喊出来。大汗淋漓后,冲个热水澡,舒服。坏心情也就识相地溜走了。既锻炼了身体,也发泄了情绪。遗憾地是,如今的我“堕落”了,毕业后压根儿就没跑过步。
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我大学生涯里最宝贵的财富。众所周知,大学里学习的很多课程与实际工作根本不沾边儿。那我们为什么要学呢?岂不是浪费时间和精力?我也曾这样困惑着。直到大二时,遇见了教《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杨老师。第一堂课就让我们认识了“画树法”,一种在理解、记忆并应用知识时的“由表及里、由主及次、由骨干到枝桠”的方法。 我对这门课的内容早忘得一干二净,但牢牢记住了“画树法”。此外,选修课的开设打开了我们眼界,比如《公共关系》讲述了社交礼仪、《生命与安全》阐述了健康的重要性、《西方影视作品鉴赏》介绍了西方的影视文化、《外文歌曲演唱》提供了张开嘴巴说英语的平台。 在获取知识和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转化了思考方式,启迪了思考,发散了思维。见得多了,考虑的多了,反思的多了,思维水平自然也就上去了。
写着写着,我的思绪随风之轻柔飘到了曾经的校园里。那时的我扎两个小辫,背一个蓝色书包,穿一件橙红色的外套,拿着一朵雏菊;在马路上走着,在湖边走着,在林荫小道上走着,在后山奔跑着,奔跑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