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八面来风>>始兴,钟灵毓秀的地方
 
始兴,钟灵毓秀的地方
  文 / 梁红玉
 
   
  

    始兴在北京“中国最美的小城科学发展高峰论坛”、“中国最美的小城推介结果发布暨颁奖大会”上喜获“中国最美的小城”荣誉。始兴县是粤北第一古郡,居岭南交通要冲,人杰地灵,物阜民丰,商贾云集,著称为“古之神地”。她也是盛唐名相张九龄、抗日名将张发奎和当代著名数学家朱熹平的故乡,古称“粤北粮仓”,今誉“南岭明珠”。
  始兴,一个钟灵毓秀的地方,一颗地球同一纬度仅有的一颗绿色明珠。这里,处处是青山绿水、翠竹繁树、奇花异草,处处是温泉胜景,仿犹走进油彩画的世界。这里,拥有 “青山演绎情趣,碧水造就神奇”的铜钟寨景区;被誉为“广东九寨沟、香格里拉”的摄影家天堂——深渡水生态景区;生态风光旖旎的最美“广东十佳自驾线路”始兴百里画廊风情带;温泉资源丰富的刘张家山温泉区……
  始兴,一个被誉为恐龙之乡的地方,一个千年古县,淌过了悠悠历史长河,现代的繁华终究掩盖不了历史的沧桑。也许正是因为这份沧桑,让这座城市充满了韵味,积累了一种沉甸甸的客家文化。汉代城堡、汉唐烽火台群、满堂客家大围沉积了多少历史往事。在这里,一块青砖是一个故事,一座塔是一段历史。行走在这里的每一个地方都是踩在历史的年轮上。一步一步踩着回忆,你是否恍惚地回到了时光隧道,在历史的长河里遨游冥想?
  作为一个上班族,便能深深体会到开篇这首歌词所诉说的意思。繁琐的工作,喧闹的街道,让人有一种想逃离的感觉。要逃往哪里呢?走吧! 你举着红枫,我依着晚霞,沾一袖南岭清新;慕几分贤相风度;担一身历史厚重;品几口绝味风食吧——踏上百里画廊,来一次文化之旅,一次养生之旅,一次纵情之旅,一次宁静之旅吧!
  说走就走,与《南叶.尚游韶关》一行在经律论文化小镇吃过早餐。我们便驱车驰上了一条风景如画的公路。一路上,我们听着悠扬的音乐,或聊或沉醉的享受这扑面而来满是泥土气息的乡风。沿途的风景更是美不胜收。美丽的小坑水库山峦迭起,那山,那水,那叶,绿得那么柔,那么的鲜活。潺潺的流水声,鸟鸣声,和着那清脆的知了声声,整个的人也不由得神清气爽起来。坐在车上边听音乐边欣赏沿途的美景,真的是一种极致的享受。若是初冬,那又是另一番景象。满山遍野的红叶镶嵌在绿树丛中,层层叠叠,美不胜收。正如那首诗中的景致;“在开着青春花的小路,我们同行漫步,举着红枫的是我,依着晚霞的是你,还有踩着落叶的双足……”在这样的景致中,我们走走停停,把沿途的美定格在相机里。不知不觉中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始兴隘子镇。
“铁军”名将张发奎故居
  隘子镇,不愧一个钟灵毓秀的地方。号称“粤北第一大围”--满堂围;盛唐名相张九龄、抗日名将张发奎的家乡就在这里。张发奎旧居位于隘子镇风度村,离镇上大约6公里。故居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别墅式建筑,建于1937年,面阔近20米,进深近11米,二层高约9米,门楣“贵庐”,砖木瓦结构,外墙水泥批荡,地面是红色街砖。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发奎是我国著名爱国将领及抗日名将,曾经担任过孙中山的侍卫,他勇猛凶悍的作战风格传遍中军。还记得1927年在武昌的一次祝捷大会上那块正面题有“铁军”二字“铁牌”吗?这个铁军的军长,就是张发奎。第二次东征讨伐陈炯明时,有一次率领不到二千人的部队与陈军林虎部相撞,张发奎却毫不胆怯,亲自拖着机关枪往前冲,势若疯虎。长官拼死,士兵必然效命,连破林军七处阵地。林部终于支撑不住,全线奔溃。这一战,张发奎得了一个绰号:“张发癫”。1926年,张发奎率部自广东出师湖南,北伐入湘,战无不胜,汀泅桥、贺胜桥之战,重创北军,写下了北伐战争最光辉的一页,赢得了“铁军”称誉。而这一栋栋的建筑,是否真切知晓了那段沉重而深远的过往?
  张发奎是个思想开化,富有远见的将军。也许是想着自己卸下军袍后,能在自己的家乡,在一座富有西方情调的别墅里颐养天年吧。若张发奎还在,一杯咖啡,一个壁炉,房前种花,楼台赏月,也许就是他现在的生活写照。这栋别墅就这样把中西文化用心地融合在一起。我们游刃有余的享受着那一份中西间链接而来的情调与氛围,走进院内,花木扶疏,树影婆娑。楼台房屋之间,有关于张发奎的生平介绍的图片昭然入眼,让我们更清晰的梳理着张发奎将军的人物平生和爱国情怀;花花草草之处,有鹅卵小径含蓄地逶迤。当我们怀着无比敬佩的心情和“贵庐”合影留念时,我们见到了张发奎的侄媳妇,90多岁了,身体还非常的硬朗,炯炯有神的双眼敏锐而深邃。说起张发奎,她好不自豪!她爸爸当年跟着张发奎打仗,后来才还乡。很遗憾,因为交通、通信落后,她们与张发奎的交流不多,只听爸爸讲过张发奎的一些故事,张发奎带兵后回过四次老家。她指着贵庐旁边的空地说,张发奎小时候也在那里玩耍过。尽管时间有点久远,但是,从阿婆自豪的神情里,张发奎的身影仿佛就在我的面前。此时,阿婆额头上已经洇洇汗水,但她心中却激动得有如在与多年不见的叔父相见一般。
  转出“贵庐”身后,我们沿着一条石阶路蜿蜒而上去拜谒张发奎的墓园。踏着这光滑的石阶,感觉沉沉浮浮,有呼吸似的,一股温暖而神圣的油然而生。两旁刚毅的松树、零星的野花更加衬出墓园的肃穆和安详。1980年春,85岁的张发奎将军病逝于香港。根据将军落叶归根的遗愿,将军夫人刘景容历尽千辛万苦,于一九九二年亲自与张将军亲属及旧部近百人从香港护送张将军骨灰回到故乡,安葬在父母身边。15年后,101岁高龄的刘景容夫人在香港病逝,张发奎的儿子张威立等把老母亲的骨灰护送回老家,与父亲合葬。
  望着这庄重的灵墓,我们点燃的香升起了袅袅烟雾。我相信刻在石碑上的沉雄真真切切的有生命,尽管这沉重的墓身仿佛压着将军高大伟岸的身躯背影,可是不远处树枝里传来的辗玉叽叽、抑或是尘世间的嘈杂喧闹,也无法掩盖他的名声。安息吧,将军!整个小山村,整个始兴,整个粤北,一切皆会因为有将军的陪伴而自豪!
  走出墓园,原路下得山来,我们沿着一条小河朝村口走去。这条小河如玉带般环绕着村子,小河非常清澈,急处哗哗作响,像是我们抖落的笑声。此时正值中午,总有一些夏绿春红聚成一团浓墨汁似的笼在相对平缓的水面,日间的刺眼色泽仿佛一下子消融在柔和的协调中。这儿有一座青石条砌成拱状小桥横跨其上。小桥显然有些年份,斑驳的桥身赫然看见刚劲有力的桥名“竹溪桥”。这座桥呵,俨然就是这条河的骨架,厚实而浑重的骨架,静谧而清纯的骨架!连接着两岸,承载了许多高高低低的脚步,也承载了多少人的梦想!村民告诉我,竹溪桥与“贵庐”一同建于1937年,是张发奎命令他的部下,并以张发奎父亲的字号命名的。一重持枪跨马的铮铮铁骨里也有着他心底最柔软醉朴实的孝。也许是上苍对这儿的眷顾,桥的身后便有一处长年汩汩不绝的温泉。给当地的祖辈们带了非常天然的方便的沐浴之处。祖辈们有情,在这儿修建了非常简易的茅棚供大家沐浴。但是日久后会极不安全,村民们使用时也不方便。张发奎为此又捐资命他的部下建造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温泉浴室,其部下便以张发奎字号定名为“向华泉”。张发奎虽然一生戎马四处征战,但情系家乡,非常重视文化教育。1936年春,张发奎为解决家乡子弟上学困难的问题,献资10万元在彩岭创办了一所小学,为纪念出生于始兴的唐代名相张九龄的千古风度佳誉,特将学校命名为“私立风度小学”(1944年增设了一个初中部,并改名为风度学校),学校校坐西朝东、依山而建、精致典雅,是一座庄园式的校园。也一直被誉为始兴革命的摇篮。不仅解决了家乡孩子们的文化教育问题,还培养了大批武装斗争骨干。为始兴乃至全民族的解放大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张发奎还于四战区创办志锐中学,曾赠始兴中山图书馆《万有文库》、《四部丛刊》等书籍。风度小学,竹溪桥,向华温泉……这些建筑无不写满了将军的情;写满了将军对教育事业的爱;写满了将军对家乡的寄语。正当我为眼前的一切有些出神儿的时候,我感觉有个历史的镜头似乎正对着我。我抬头看看光影交错中的红色建筑,那个澎拜着一代人抛头颅洒热血的镜头并没有打算消逝。在不算久远的从前,这栋楼房或许是在诉说着他们曾经的伟大与梦想吧。而我们,感受的是属于那个年代的动荡?是与那个年代的忠孝?还是扑捉和感受今人那敬仰的眼神?
 《望月怀远》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收录在《唐诗三百首》第一首的《望月怀远》脍炙人口的诗篇,就是出自唐朝名相张九龄的手笔。张九龄的故乡就在离张发奎故居仅仅5公里的一座小山坡上。这里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张九龄取水用的池塘。池塘的对岸,就是张九龄故居祠堂。这是一座典型的青砖红木客家民宅,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了!原来宗祠内设有始迁居祖宏愈公、二世祖九龄公牌位。张氏宗祠虽经修缮,终因年代久远,历经沧桑,现已腐蚀陈旧、破损不堪。2010年8月,张九龄文化研究会发动海内外九龄后裔、张氏宗亲募集资金270多万元,对故居宗祠进行重修,历时两年终于竣工。修葺一新的张九龄故居保持了历史原貌的结构和风格。故居里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雕龙画凤,古味悠悠,阳光下琉璃瓦檐上,两条威武的巨龙栩栩如生。哇!这是何等的宏伟、何等的气派!我凝目伫立,脚下莓苔恣意,眼前蔓草凄迷。门前斑驳的石柱覆盖了久远的往事,开元盛世都已完全交给了历史。我走近前,抚摸着静默的石柱,仿若就抚摸着历史的沧桑,我就隔着时光与古人相望,张九龄也在一旁张望,我们的目光就在千年后相逢。他甩一甩衣襟便抖落掉了一地的珠玑,而其中的一句诗竟然就是我此时的感慨:“惜此生遐远,谁知造化心。”那个神往的时代远去了,曾经的繁华是否再也无处可寻?
  故居由3栋雕梁画栋的青砖红木结构房屋组成,中心3间大厅为祠堂,祠堂边有12间厢房及2个庭院,威武而又深沉。跨进高高的门槛,内设宗祠,有张宏愈、张九龄父子牌位。庭院里,不时有前来礼拜的虔诚身影,追寻着张九龄的风度与故事。张九龄耿直温雅,风仪甚整,时人誉为“曲江风度”。即使罢相后,如有人向玄宗举荐人才,玄宗辄问道:“其人风度得如九龄否?” 
   当年,张九龄赴京会考进士时,就是从这儿走出去,翻过大庾岭步入中原,从此踏上了一代名相之路。张九龄为政远见卓识,为人忠率耿直,敢于彰善瘅恶,逸风惠及后世,他居安思危,并能事先洞察安禄山、李林浦等的叛国企图。可惜当年唐玄宗被奸臣所惑,一意孤行,最后,张九龄终因奸臣迫害,罢相回到曲江病故。九龄离朝不就,安禄山起兵反唐。唐玄宗在避难西蜀时念到:“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新唐书亦言:“罢张九龄,相李林甫则固己分矣。”来到这里,你是否会敬仰那那一道道厚重的门槛?敬仰那一根根庄重的古石柱石基?敬仰那院内一扇扇沧桑的木门? 敬仰那牌位前灼痛我诗行的文字?敬仰那人来去间虔诚而又朴实的身影?我想是的,环视着目光所及之处,阳光下,殿宇庄严古色古香,那份陈旧在无形之中向你诉说着九龄贤相的风度,诉说着九龄贤相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的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的风度。经过修葺后,幡然一新可见一般,而有些保留着的陈旧,倒更多了一份历史的痕迹。
   怀着这种无比敬仰的心情,不觉已经绕殿一圈,我仿佛又回到了历史的原点,走了一个轮回。是的,眼前这颗怪枝嶙峋古老沧桑的桂花树,不也正静静地看守着人世间的每一个轮回么?一位村民告诉我,这颗桂花树相传是张九龄亲自种下的,经历千百年后,这棵老桂花树尽管很多部分树枝已经枯死,但枝头绿叶还是非常繁茂。老桂树呵!当肆虐的狂风任意拍打着你的身躯的时候,会有人在意你的苦楚么?你又会隐忍多少的悲伤?老桂树呵!当桂花散落一地,是你永远无法言明的主人对家乡的思念,还是主人那离别的痛苦?老桂树呵!你年轮里写满的,是对历史兴衰的敬仰?还是一生对田园的情怀?九龄公呵!当年种下这颗桂花树时,你可曾想过,当年的纤纤弱株,含辛茹苦一辈子,虽然如今已是老态龙钟却还如此的生机勃勃么?九龄公呵!你可曾想过,这棵老桂树正昭示着您的后人也像您的精神一样,一代传一代生生不息么?
    如今这棵老桂树前面的田地已经被当地村民种上桑树,在桑地中依然可以看到当年的墙基,这是当年老房子留下的痕迹,留下的述说。
  祠堂的旁边有一座山,通往山那边是一条石头铺成的小径。石头被千百年来来往往的人们踩平了棱角,显得光光溜溜的。石径的凹陷处生了厚厚的青苔,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显出了一份生命的顽强。据说,这条石头路祖辈们说是张九龄以前回家时必经的道路,原来的道路坑坑洼洼,下雨的时候非常泥泞,一次张九龄回家,看见村民们进出非常不便,便自己出一部分资金,然后发动村民筹资,带领村民们修建的,现在也是村民出去干活的重要通道。
  我们恍然地走在古道里,仿佛穿越了千年。这条古道一直通往山脚,半山腰旁边有一个小山窝,小山窝中心有一眼神奇的泉水,面积约2平方米,水深约50厘米,清泉潺潺,经年不息,当地人称它为“九龄泉”。
  相传,张九龄之父张弘愈因为屋舍建在山岗上,地势较高,水源稀缺,每天都得到山脚下去挑律水河的水吃用。张九龄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在半山腰这个小山窝里玩耍。有一次他们在玩“挖坎”的游戏,挖着挖着,突然间地下冒出一泓清泉来。张九龄又惊又怕,马上回家告诉了父亲。父亲也惊呆了,赶过去一看,张九龄所挖的小泥瘩变成了一个大水坑了,掬一捧泉水品尝,感觉清凉爽口,沁人肺腑,于是就和小九龄小心翼翼地在泉水四周填上高高厚厚的泥坎,形成了一口土水井。这样,张九龄家和附近的人家再也不用那么辛苦地下山挑水了。光阴似箭,食用这口井水的村民也越来越多。尽管这口井不大,但是,不管干旱与否,井水却是绵绵不绝,清澈如镜,味道甘甜。
  我轻轻地走过去,端详着这清清的泉水,它吐纳着天地之灵秀,流动着时光之意蕴。以一种静静的、优雅的姿态演绎着生命的宁静与安然。轻轻的捧一口,一股甘甜沁透我心,九龄泉从此也融入的我的笔尖、我的思想和我的岁月。
  风流已逝,青山依旧。离开张九龄故居,在回隘子镇一公里左右,一条卵石小路将我们引领到了“张文献”公祠。后人为张九龄修建了这座寂静的公祠。面积100多平方米,前栋为休息厅,中栋东西成对称侧房,中间有天井,后栋为丞相神位座。整体似庙式,至今香火不断,因为他们不能忘记,张九龄曾在一千多年以前,为始兴修建的通往世界的阳光大道。那就是江西与广东两省交界的大庾岭,有五岭枢纽、三省咽喉之称,在当时,也是这里经济的分水岭。1300年前,张九龄利用“农闲动工、不需一季”的两年时间,主持开凿了这条宽约5米、长约8公里的古道。从此,开启了始兴走向繁荣、通往世界的道路。
  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仰望着诗人,不由得再次吟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句。诗人几次离乡的画面再次浮现,当时的他是怎样地思念远方的爱妻及亲人?可是诗人呵,却把内心这种无比的感伤用情意和沉着的缠绵包裹。让我们读来浑成而不露痕迹。
“岭南第一围”
  吃过午饭,我们来到了离镇上约1公里的满堂客家大围。或许在别人眼里,那不过是一些大富人家的旧房子,但我却偏偏喜欢这些雄伟的客家大围。总觉得,那份陈旧在无形之中向你诉说着当中的故事。据考,大围由当时富甲一方的始兴豪绅“候缺五品”官乾荣独资兴建。于清朝道光十三年春四月至咸丰十年冬,历时28年完成这一浩大工程。主围占地1.35万㎡,建筑群面积2万㎡,主围有777间房,具“三大功能,九大奇观”,是民居建筑“方围”系列的杰出代表,为广东民居之最,久负“岭南第一围”盛名。
  这固若金汤的围楼,在当时,不知保护了多少的父老乡亲;在那个年代,如此高大上的建筑,可见这里应该是怎样的风华。  围楼的墙基砌得格外坚固,厚0.6米,其中中围楼主墙基厚达24-8.2米,全部用河卵石砌成,叠角放花岗岩石条。据介绍,墙体是使用了石灰、糯米、红糖、鸡蛋、砒霜、石块等砌成,不仅坚固无比,而且还能防水、防子弹、防虫蛀。上布满了各种瞭望孔、射击孔。各围楼仅向外开一扇大门,门板用铁皮包裹,并有铁杠横顶。若遇盗贼侵扰,大门一关,围楼便成—座固若金汤的城堡。大门两侧或顶部设有水池,若遇敌人放火烧门,只要打开机关,水池内盛满的水便会倾泻而下灭火。建筑风格上,既有古代的雄浑朴实的气势,又有近代精致高雅的韵味。集古代、近代客家建筑风格为一体,具有较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为研究客家民俗风情及近代建筑的源流和发展变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源。大围由上、中、下三个小围楼连接构成,中间围楼高16.9米,另两座稍矮的围楼拱卫其前后,气势非凡,蔚为壮观。围楼中有栽花种树的大院4个,祠堂6个,议事厅17个,天井16个,水井四口,寝室、厨房、储粮间、杂务间、厕所、牲畜栏舍等大小房间777间。整个大围楼用料十分考究,墙体的青砖经人工磨制,显得光滑规整。门框、窗框、台阶、廊沿、井台等以花岗岩石条砌成,显得坚实大方。走廊和庭院的地面用河石铺砌成花朵和各种图案,显得典雅别致。门窗、家几上雕刻着花鸟、动物等图案并贴上亮闪闪的金铂,显得雍容华贵。围楼建在两河交汇的沙滩上,地基松软,当年开挖地基数十米仍未到坚实的岩石层,两边的河流之水渗透进来成一大水塘,眼看前功尽弃,最后决定用附近山上的松木沉于其中。水浸千年松,如今150多年过去,地基十分稳健,高大的墙体竟无一处下沉开裂现象,实为民间建筑中上乘之作。据当地人讲,围楼上的建筑布局与雕龙画凤,都强烈的表达了追求富裕安康、光宗耀祖的中原特色。1991年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参观完围楼之后,欣然命笔题写了“满堂客家大围”的横匾。  围楼附属的建筑里,今天还有人住在这里的,他们就是官姓子孙,他或她,在楼上的书房,一盏台灯,一把犁锄,织着生活与心绪,穿插着昨天与今天。走在围楼的深深小巷中,仰望已近二百年的红楼上开着的某扇窗,我也沾染一番清朝的气息,感受了那段离我们不太远也不太近的过往。或许正应了那句:光阴过去越久,越值得怀想、回味。如果历史也有冷热,当我们用心触摸某一段历史的时候,或许也能体悟一番尘世的暖,和围楼的深。围楼呵,你感受到了当年小脚奶奶拄着拐杖,颤颤巍巍行走的脚步声了么?围楼呵,你感受到了祖辈们走进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对你的淡淡有念么?围楼呵,你感受到了经历着千年风雨的祖国正在蒸蒸日上大步向前么?  今天,尽管历史已远去,可这巍巍的客家满堂围,在我眼里依然是一道看不够的神奇魅力风景;依然是我心神往之地,依然是客家文化的精髓。听村里的长老说:“若是村里有红白喜事、祭祖等大型活动,村民们一般都会在满堂围摆“百家宴”(因宴席人数多而得名)”。如果幸运的你到来时刚好遇上这朴实自然的壮观,又会是怎样的一番心境呢?  带着一身历史的厚重,一份肃然的敬仰,我们来到了镇上不远的清化生态山庄。此刻,正是晚霞正红时,这或许是个巧合,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亦或许……犹如人生,有些相遇就是这样刚刚好,无需刻意安排时间,就在刚好的时间遇见,不早也不迟。此时的光影美得让人窒息。亭子旁的水车,在夕阳的映照下,在水百般柔情的目光里,悠闲自在的转着,安静幸福的悠着。在这样的景致,喧哗杂念的心能不安宁吗?  这是一间我非常喜欢的山庄,不得不说,山庄的景致确实令人陶醉。充满了苏州园林风情的布局,当你走近她,你就这样走近自然,山偎水,水绕山,树在水边长,水让花斗艳,你会觉得此时,正被悠闲与自在所拥抱。庭院里扶疏的花木,和着那鸟鸣声声,又为这座山庄格外的填涂了一笔浪漫色彩。猛一回头,我看到一对新人在此拍摄一生中最珍贵的一组照片。那美丽的新娘,那飘逸的婚纱,无不在诉说着此刻的甜蜜与幸福。  山庄的主人显然是用心的在打造自己的庄园,树是珍奇的树,石是别样的石,连文化长廊也布置得那么别致!细细阅读后,你更会感叹:隘子镇,真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英雄人物辈出!此时此刻,在这石凳下,煮一壶香茗,与友人谈着今日的感受,吟几首诗词,不胜欢喜。  山庄的菜色很美,全是原生态绿色食品,色香味俱全,扑鼻而来的清香是最直接的刺激,拿手的乳香肉、清化河鱼、客家糍粑蕴藏着老板对客家事物的理解,经过几道复杂的工序,最后绽放舌尖。伴几杯酒下肚,感觉今天这些诉说着沧桑的建筑依然尚恋红尘,居住的繁华尚未摆脱城市的喧嚣。使我愈发佩服这将浓情岁月过得清淡似水的山庄主人。不知过了多久,我拉开窗帘,原来早已日上三竿了。看这天、这云!“你那里的天空也一样蔚蓝吧?你的天空也有一片这样的云吗?”  早闻“清化粉”是始兴的一大招牌特色小吃,因这种传统工艺生产的米粉非常讲究火候和经验“炒而不烂,煮而不糊”,入口柔韧,软滑清爽,在粤北地区小有名气。我们决定继续驱车16公里到下一站司前镇试吃。虽然清化粉原产于始兴墨江源头的隘子镇,但司前镇更是繁华,他们对清化粉的吃法更出神入化、花样百出。我们光顾的小店不大,门口摆了几张台凳,算是餐桌,慕名来吃的游客亦或是当地的居民络绎不绝。老板携着一家三口也忙不过来。看来,必定好吃。我们一人点了一份“清化粉”,各自动手舀了老板自己酿榨的豆浆,哇,入口清甜细腻,豆味浓浓。老板看我们喝得兴起,边烫着我们的粉,边给我们讲述在当地流传着的传说:张九龄年少时聪慧好学,7岁便能文,为考取功名,造福天下百姓,小九龄常秉烛夜读至深夜。母亲杨氏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也疼在心头,担心小小年纪的九龄如此熬夜苦读,身体吃不消。聪明的杨氏几经摸索,终于找到了一条捷径。她精心地挑选家里的优质米,用山泉水浸泡透,再耐心地用石磨磨成又稀又嫩的粉浆,然后用蒸盘蒸成薄薄的四方粉片,用竹筛撑着放在太阳下晒至八成干后,再用温开水泡软,然后几张几张叠好卷起来,用刀细细地切成粉丝,扎好后再晒个通透。辛苦一天下来,勤劳的杨氏能做出这样的粉10来斤,待小九龄读书完毕后,杨氏便烧开水,一、两扎粉,泡上几分钟,一份美味的“快餐夜宵”便端在小九龄的面前。看着碗里交叉缭绕的粉丝,小九龄似乎看到母亲望子成龙的那份浓烈的爱,所以更加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一代贤相。因为粉丝是用刀细切而成,所以人们俗称为“切粉”;张九龄官至宰相后,为纪念慈母,将米粉外形稍作改动。改为似上朝用的朝笏状,分送朝中大员,食者均称赞有加。后来家乡人民为纪念张九龄,为此又把清化粉尊称为“宰相粉”。
  终于,我们点的粉端上来了,外表色泽昭然,油滑透明,一股浓浓的米香味扑鼻而来,入口细细品尝,柔韧,软滑清爽,有咬劲不粘牙。果然名不虚传。老板告诉我们由于清化粉生产地环境为森林茂密的生态林区,完全无污染,所用原料为当地全天然新鲜原料和山泉水,口感当然好,食后口齿留香、回味无穷。我们赞不绝口,喜欢吃辣椒的小编们也把老板自己剁成的辣椒酱,铺在粉里一起吃,那个辣劲,那个香劲,无法比拟。看着他们一边拿着纸巾擦着豆大的密密麻麻的汗,一边又舍不得停下辣得鲜红的嘴,还一个劲的大呼“好吃!好吃!老板。再来一碟!”的熊样,我们互相嬉笑,开心至极!
  在这里,每一样美食都凝结着当地人对食材的体会。不管是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土里长的,都让我们入神入致。我们品尝的,不仅仅是美食的味道,不仅仅只停留在舌尖。我们品尝的,更是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客家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当地人漫长的时光中与故土、乡情、勤俭、坚忍、不屈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吃罢早餐,沿着潺潺北去的清化河西畔,一对体形庞大的山脉自西北蜿蜒而至,构成当地赫赫闻名的大河背岭。我们在一座桥头的早餐店里,在翠竹鲜美的岭东南麓,与清化河交汇处构成的狭长司前镇山间谷地,一座座银墙黛瓦凤脊建筑紧密结合,清晰可观,这就是司前镇远近闻名的古村落刘屋。据村长说:以前刘屋村村里满是桂树,满是桂香。花开时节,还未走进村口,便扑来阵阵清香,即使陌生的你也能寻香而来。可说是“闻香识桂村”,所以当地人也把刘屋村称作“桂花村”。刘屋村便被这大大小小的桂树所包围。其中有棵“桂花王”,那是一棵要6个大人才能合抱的千年老桂。可惜在分田到户家家屯烧粪肥的年代,一棵棵的桂树就这样被一次次的焚烧。承载了千年沧桑的“桂花王”也寿终正寝了。村长用自豪而又惋惜的言语向我们述说着。很亲幸,不远处还有一棵需要8人才能合抱的高大挺拔的老榕树,枝繁叶密傲然挺立,那斑驳的树干见证了我们只能在村长口中了解到的那段陈年旧事。  刘屋村里,有一坐刘氏的祠堂和友恭书院,还有一座号称“岭南第一高围”的荣光围。那里便是刘姓人所建,所用,所遗留。那里有着刘氏家族的辉煌过往与悲喜故事。  二百多年过去了,友恭书院还静静的端坐于此。看人来人往,看世事变迁。这斑驳,写满了回忆,见证着这世道的沧桑过往,还有曾经的那些人和那些事淌过的痕迹。迈进高高的门槛,眼前的一棵蜿蜒盘旋的古柏,木雕屏门,高高的举架,两扇厚重的门,上面的雕花古窗,还有铜制的大门扣与一口老井显示着历经过的岁月呢……眼前的这一切,无不在诉说着一份求知的渴望与肃穆。我似乎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看到了了那学子们留着长辫摇头晃脑痴迷书中的景象;看到学子们从左侧的圣人楼下进入书院,走过一间又一间的高槛,翻过一页又一页的书,醮过一砚又一砚的墨,无论怎样的脚步,都留下了执着的脚步。待到学业有成时,他们便从右侧的圆形门走出去,寓意就是在此书院的学业已经圆满。学海无涯呵,依序排列的古老长课桌和功名石不就是学子们走过的足迹吗?  时间用沉默述说历史。穿越时空,跟随村长的脚步,我们走进荣光围,粤北第一高围,雄踞村东北端。和满堂围一样,坚实高大的墙体,黑白相间的画栋瓦檐,深邃复杂的庭院,有着天人合一的布局。不仅保留着北方四合院的格调,而且在通风、透气、排水功能上,又体现了南方建筑的特点。这个围楼也是方形的,建于1844年。坐西北向东南,长方形,重檐围墙相连。一共5层,高18.8米,共2226平方米。二面坡硬山顶角楼。门框是花岗岩砌拱,非常的厚,足足一米。安全栓,铁皮门板自然是少不了的。红砂岩门楣刻“荣光”匾,字迹清晰可见。内开3拱门,前后另建3小围,成“围中围”局。四角都有炮楼,楼内连通。一口老井更显示出历经岁月的沧桑。所有的建筑、所有的细节都非常讲究。其中的内涵寓意,不单单只是建筑本身。那一段从村长口中讲述的沧桑故事,岂又是历史本身?  刘氏宗祠的恢弘气派与古雅,让我久久参拜。“履泰”“恒昇”匾额,显赫鲜明。侧墙卵石砌半高,余部青砖砌筑至顶,凤脊。坪伫立4对红砂岩旗杆石,族人引以为荣。主厅设木质牌坊式神龛,额饰双凤朝阳,仙草脊;侧雕盘龙绕柱,底龙头衔珠相对;楣书“燕翼堂”;周围镂花梅雀图案;彭城堂供历代刘氏宗亲神位。独具匠心的神龛为难得艺术杰作。“荣华万代人才济济;光辉千秋瓜瓞绵绵”对联,点明刘族心声。钱形天花板是刘氏对钱作用的独特注解。我承认自己有些执着,虽然是异姓祠堂,却放了我的一个心愿。在那里,一个百年的祠堂,一个肃穆的地方,记下了一段过去的时光记忆,让人隐隐感受到了刘氏族人的辉煌与对后人殷殷的期望。  告别了村长,我们驾车前往深渡水瑶族乡,深渡水生态景区沿清化河段50公里。景区由山林,绿水,沃田,乡村组成的自然风光带。这儿山清水蓝,有韶关的“九寨沟”之称。若是秋天,枫红竹翠,景色更加迷人。空气负离子含量高,温泉、围楼众多,还有广东米锥王林等。方圆 百里,林茂人稀,区内分布着十多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如将军栋、鸡公山、五指山、笑天龙形、黄巢点兵等,有酷似大文豪鲁迅头像的奇峰“文豪峰”,有惟妙惟肖的独立石“观音坐莲”,是一个集奇峰异石、深峡飞瀑(有一处是九叠连环的瀑布群)、林海古树和丰富物种于一体的天然生态景观区。区内至今还保持着未被开采过的原始森林风貌,是现代都市人寻幽览胜、探险猎奇、远离喧嚣、回归自然、倾听古林天籁的理想之地。走进这里,远离了喧嚣,心在当下多了几分从容,曾经的迫切淡薄了,或是被它那份不被尘世打扰的安静与凝固所感染。  这里真不愧是韶关的“九寨沟”,两岸山环水抱,山水相依,河水清澈见底,照可以为镜,观可以成景,河底鱼石历历可数,河岸山水倒影如画,整一个山水水墨画廊;如诗如画的瑶族村落,清晨时分,晨雾缭绕,山水蒙蒙,在水一方如若人间仙境。她的色彩,她的形态,她的声音,和着过往的游人,就是一副有声的水彩画。为了一睹她的容貌,千万里的征途跋涉又算得了什么呢?在这里你会像个孩子般情不自禁的欢呼雀跃;在这里会让你心潮澎湃;在这里会让你浮躁的心得以安宁;在这里你会时刻想着按下手中的快门。而每按一下都是一张绝美的画,无需你费神地去构图。  当我仍沉醉在这般美轮美奂的景色中,不觉又来到了“樟树林公园”。深渡水黄土岭古樟树林景区位于深渡水瑶族乡的横岭村,距离县城约20公里。林内古树参天,多为上百年的古樟树,约占该区域的三分之二,最大的樟树胸径有1米多。林内还有枫树,荷树等,它们相互映衬,与田间金黄的稻谷,炊烟袅袅的乡村,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这炎炎的夏日,走进它,你便走进了一个清凉的世界;走近它,你便撷取了一阵清香宜人的芬芳。在这里,燥热的心会瞬间消失贻尽,换来的是心旷神怡。在这里,你会被感动,被震撼,你会觉得这里的每一棵古樟树是那么的伟岸和宁静,当我们仰头享受它带给你美好与智慧感受的同时,也会让你感受到人本身的渺小与无数弱点,让你更加敬佩这古树的坚强和对生命的执着。  走出樟树林公园,往前几里便是竹林,穿过翠绿的竹林。映入眼帘的便是铁索桥。我们走近时,看见一群来自惠州驴友正在桥上,或跳着或骑着留下瞬间的欢呼与雀跃。在他们脸上,写满了征服的喜悦。我不知道,这桥建于何时?建造者是谁?站在桥头,望着悠悠的河水和锈迹斑斑的铁索,我感叹这百年前的设计者的手笔与智慧!桥连着多少人梦想,多少人的牵挂,如今,它依旧安然地横在清化河,倒映在清澈艳丽的湖面,静静的享受着这里的宁静与温馨!  带着这份感叹,携着这份宁静与温馨,继续前往樱花谷。樱花谷景点建设是始兴重点打造的一个特色项目,距离县城约30公里,建筑风格以岭南和瑶族特色为主,是一个乡村休闲式的的生态自然景区。主要建设以樱花为主的百花园。长约3公里的杨坑峡谷,地势险要,瀑布成群。峡谷内风光旖旎,景色优美,古树参天,溪水清澈见底,清凉细腻。跳下去,仿若钻进冰箱的感觉。不少当地人都会带着孩子去游泳摸鱼戏水。若是春天,团团锦簇的樱花与山野的杜鹃竞相争放,那又该是怎样的美丽呢?红红粉粉,点缀着绿色海洋。粉,若芙蓉;姣,若清荷;灿,若云霞。云雾化成的水滴,点缀在花瓣上,花朵被浸润得娇羞欲滴,清丽脱俗。走到跟前,仰头轻轻的一吸,便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香,这香,是清清爽爽的香,纯纯净净的香,不含任何杂质的香。在软风的轻抚下,闻着这样的香,看着这一树一树的花开,你一定感觉自己也在绽放。绽放在这明媚的枝头,把心交给一片翠岭和一片空灵,浮躁与妄俗也一点一点地消去,清逸与纯真一缕一缕地从纤尘不染的内心流出,灵秀而清新……    
  当你走近百里画廊,你就这样走近自然那一刻,走进了历史的那一刻。当我还在深夜里静静的执笔倾诉时,此刻,我发现我正悄悄地坐在一处青墙的转角处,背靠着它,透着缝隙,我看到了我与大自然的空灵达到了冥冥之中的某种契合。我并不是要刻意的想表达什么,我还是相信,在我们浮躁的世界里,其实还是有宁静的一隅。至少百里画廊是,至少此刻,我的心是宁静而温暖的。此时写着这篇字,我的回忆,也是宁静而温暖的……
  来吧!还等什么呢?与我携手,走进九龄故里,百里画廊吧。走进那一锈迹斑斑却仍依旧古韵浓浓的时光,走进那淳朴而又清宁、透着隔世的沉静而繁华的画卷,用一泓泉、一抹绿、一味禅,远去耳际的喧嚣,淡去红尘的牵挂,再寻一份宁静与温馨,觅一份开释与安然……

             (此文与罗朋仙合作写成,发表于《南叶 尚游韶关》)

2015/9/14 17:51:28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1 篇︱已被阅读过 526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5238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