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红砂岩石窗
 
红砂岩石窗
  文 / 周曦
                                  
                                            

                                              
    这片广阔的裸露的红土地,连绵起伏的红砂岭,伴随着回家的路一直延伸到我的村口。奶奶牵着我的小手,东歪西斜或轻或重的脚步,始终摇晃在记忆的路上。每毎思及故乡,这幅画面便在我的脑海里瞬间浮现。
    这片红土地就是南雄,我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乡。多年后,我沿着蜿蜒的浈江驾车重回故乡,看见道路两旁的山岭,红土色由浅变深,就能感知故土的靠近。
    这天刚入秋,便下起了第一场秋雨,原本躁热的风,渐渐地清凉起来。这场秋雨,来得很及时,下得很有艺术,也很有节奏和规律。先是一阵短暂急骤的暴风雨,把炎炎夏日的气势瞬间压了下去,接着是一阵适时绵密的大雨,把天上地下的闷热与浮尘作一次彻底的清除,之后的大半天,便是下着时断时续、不紧不慢、似有似无的绵绵细雨……
    就是入秋的这场秋雨,引领我遇见了南雄千年古村落——乌迳镇新田村。
    我跟随着雨点的脚步,缓缓地走到了新田村的村口,古村落枕着河边的千年古榕树,仍在半醒半梦里。卧在屋墙边休憩的黄牛,慵懒地抬眼打量入村的人。走在石块铺就的窄长村巷里,少见人丁的往来,大多的房屋被弃置,门扉上蛛丝缠绕,铁锁锈迹斑斑,植物的枝蔓取代了锁扣,占据了院落。如今的新田古村落,烟火几不可见,只有三几户老人家,居住在断壁颓垣的草木中央。
    我沿着村子的横街纵巷,从南至北,从东向西,走走停停地走了一遭。新田古村落,留给我最初认识的印象;建制恢宏,青砖灰瓦,勾樑画栋,祠堂林立,年代久远,历尽沧桑。它把我的目光和思绪,引入了越走越深的往昔。我站在四下无人的窄巷里,面对一堵墙一扇石窗,闭上双眼让感觉自己说话。一束沧桑的注视横亘在脚边。思绪抚过屋檐,穿过壁墙上的草叶,在斑驳的墙上流转。唯有那扇石窗和鱼眼一样,无论睡去还是醒着都保持着洞开的状态。视线成为通道,目光相对时,沉淀的时光便从彼端走进视野。
    石窗,红砂岩石窗,它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目光。眼睛与窗户,向我明示或暗示着什么。在眼睛和窗户之间,是两双目光的对视,两个心灵的凝望。
    细密的雨丝还在飘着,就着微弱的日光,目光细细地描摹着石窗:它泛红的色泽,像历经风雨后的眼眸;风化的纹路又像掌心的纹路,一丝一毫都与命运紧紧相依。看着石窗,仿佛参与了村子的半生:耳边隐隐萦绕着读书声,屋子里燃着的烛光几度泪垂,而学子们仍手不释卷;画面一闪而逝,官路上锣鼓喧天,有人前来报喜,原来是封侯拜相,焚香告祖;一双手拿下挂在墙上的牛轭,带上犁铧,赶着耕牛,开始开春的劳作;一双不再柔嫩的手,借着窗边的日光,将思念一针一线纳进鞋底;戏台上采茶剧如火如荼地上演着,火龙舞、板凳舞舞起来了,人们扶老携幼将祠堂公厅围了个水泄不通……
    在睁眼与闭眼之间,那些画面一变再变。半明半昧间,历史与现实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我感觉自己有一架神奇的望远镜,透过它望进历史的深处,看见千年时光的更迭。
    窗子,古时名牗。上古的窗,专指屋顶上的天窗。许慎云,在墙曰牖。窗的历史可追溯到夏商周。春秋齐国官书《周礼·考工记》是现存年代最早的建筑工艺文献,记载了大量先秦时期的手工业生产技术、营建制度和相关工艺美术资料。其中“匠人营国”一文,对夏王朝“世室”建筑设计这样记载:“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窗,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由此可见“窗”的设置已有了初步的规制。秦汉时期,制作“窗”的材料极大丰富,石料作为主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出现了作为建筑构件的石窗。唐宋手工业文明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唐诗宋词里不乏石窗穿梭的身影。明清达到了鼎盛时期,民国后则走向式微。
    窗子的设置,涉及一个“有”与“无”的哲学命题。老子有言:“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建造房屋要有门有窗这些空洞,让人能够出入,空气得以流通,这样房屋才能发挥居住的作用。故“有”给人提供条件,“无”使“有”发挥作用。
    无与有的关系,让我想起一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其实,新田村也是这样,本来没有的,只是南迁的人多了便有了新田村。
    寻根问底,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那就是新田村的始祖李耿。西晋愍帝时,他直谏忤愍帝意,左迁始兴郡曲江令。当时的历史环境,前有八王之乱,政治动荡,朝野不安,民生凋敝。后有永嘉之乱,五胡乱华,致使大量人员南迁。愍帝在永嘉之乱后继位,三年后投降被俘,西晋王朝灭亡。李耿因贬迁躲过了一劫,这是万幸之事。
    李耿选新田作为落脚点,或许是偶然的天意,或许更多的是人为。天意让他路过新田,人为是他个人的见识与决断。当他发现白石岭华山二山相抱,古木参天,浈江水北仰,成弓形腰带水,清河曲流,极尽地利,决定在此安顿下来。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相互作用下,李氏族人开枝散叶、千年传承、生生不息。
    顺应自然规律,才会更好适应当地环境。人的存在如此,石窗的存在同样讲究与环境的融合。新田村的古房屋,大多采用红砂岩石窗。首先窗料的选取就地取材,以减少成本。其次与当地的气候环境密不可分,每年4、5月,南方特有的“回南天”天气,返潮容易使木构件腐蚀,选择石窗,采光、通风良好,兼具防火、防盗的功能。
    石窗既实用耐用,又具美观的装饰作用。把石窗比作建筑物的眼睛,我想仍不够确切。石窗更像是这建筑物的胎记,与生俱来便带着前世迷梦般的气息和独有的美好。有了这独特的胎记,谁也不会把西窗错认成东墙。精致的手工制作,使每扇窗有了独特的线条。而窗花的多样性,既增加了变化,丰富了视觉效果,同时又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揉进了岁月的墙面上。
    新田村的石窗,大多为方形或矩形,边框勾勒出一方完整的天地,窗心的造型变化多端,却始终遵循自然美的法则,图案均呈对称结构,线条简洁凝练。一窗便是一景,因此步步皆景。有自然纹样的图案,有几何纹样的图案,有吉祥字变体的图案,有古钱纹组成的图案,也有各种纹样相结合的图案,样式达70多种。图案中蕴涵着深刻而广泛的象征意义。 
    几何纹。以线条疏密、曲直、正斜、断续的表现形式和对称、均衡、衬托等为布局手法。直条纹、卐字纹、献礼纹最常见。卐字寓意为万事如意、万寿无疆;在佛教中是“万德吉祥”的标志,有“佛佑”之意。
    古钱纹。以外圆内方的铜钱为形象组合,有单独、并列、交叠等式。是财富的象征,寓含“财源广进”、“天圆地方”之意。
    八宝纹。即八仙手中的八件兵器:汉钟离的掌扇、张果老的道情筒、韩湘子的花篮、铁拐李的葫芦、曹国舅的尺板、吕洞宾的宝剑、蓝采荷的笛子、何仙姑的荷花。表现人们对儒、释、道文化的尊崇和祈求仙佛高人的庇护。同时,取谐音义而约定俗成。如“瓶”通“平”——平安;“戟”通“吉”——吉祥;如意——万事如意;“莲”通“连”——吉事连连、连得贵子之意。
    其他:如“喜”字纹、变体龙书柬、芝草纹、变体寿字纹等,有独立造型,也有组合造型,或古朴,或遒丽,无一不承载着人们的美好追求和向往。
    石窗,是绘画上的创作,更是精制的雕刻工艺品。它是以平面塑造形体的一种民间工艺,窗心的样式决定雕凿技法的运用,而技法的高超与否又决定着所表现内容的到位程度。匠人以刀代笔,通过平雕、浅雕、透雕和高浮雕等技艺,以娴熟技法的运用,使窗花形象生动传神,层次丰富。 
    窗花的注入,凝聚着历史文化的内涵,体现了艺术鲜明的个性,使实用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墙面因窗花独特而区分开来,这何尝不似胎记般的存在。石窗的多样化脱胎于艺术的独特性,更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紧紧相扣。
    明清时期,封建集权达到顶峰,等级制度森严,就连百姓的住宅,也有相当严格的规制。因为居住格局的限制,富商们不能随意扩张,只好另辟蹊径,将更多的心思投入到打造小木作上,在门、窗等构件上不惜工本,竭尽奢丽堂皇之能事。李渔曾感叹:“吾观今世之人,能变古法为今制者,其惟窗栏二事乎。”
    细雨还飘着,我还走在窄巷里,千年岁月仿佛就在飘雨中过去了。新田古村落最初因动荡迁徙而出现,经年累积发展壮大。如今为寻求发展,村里人倾巢而出,只留下古村屋屹立地坚守着。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而一扇扇红砂岩石窗,可是新田古村落的眼睛?无论繁华兴起或暗然落幕,它依然目定神凝,从容淡定,宠辱不惊,站在时间之外,把自己凝望成一座历史的风景。
    南雄是我的故乡,确切地说,是我父亲的故乡。因为日本侵略致使广州沦陷,年少的爷爷跟随他母亲到这里躲避战火,母子失散后,他被当地人收养,从此与这里结了缘。
    动荡的环境里,人若微尘,命如草芥,历史的风向决定了漂泊的方向。
    这片红土地历经千万年的积累沉淀,汇聚了亿万颗无根的沙粒。红砂岩石窗作为一枚历史的标本,是无数失乡的灵魂的凝聚,它阅尽人世沧桑,目光朝来时的方向,决心却深入红土,把岁月根植在这片红土上。

2015/10/23 0:33:59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已被阅读过 386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5371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