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就像那甘甜的清泉,滋润着大地的花朵,教师就像辛勤的园丁,培育着天下的桃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的谦虚好学,可堪称“树师德、铸师魂”的典范。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到千里之外的洛阳去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孔子是大学问家,然而学无止境,他谦虚地向老子学习。这就是有名的《孔子拜师》的故事。我们虽然成为了教师的一员,但要学的知识还很多,特别是要注重品行的修养。教师的言行,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言传身教,会影响到学生一生的成长。一代教师,影响着一代人的教育。现在社会上存在一些现象例如:碰瓷,遇到老人跌倒,想扶都有些害怕,人情的冷暖,世间的冷漠,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吗?那种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情景还会再现吗?想起这些,觉得教师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常言道“家有三斗粮,不做孩子王”。在经济大潮涌动,激烈的竞争的今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老师能不能守得住寂寞?甘不甘于清贫?乐不乐于奉献?这是一大严峻的考验?教师如果没有“敬业爱生、教书育人”的决心,如果没有“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理念,是很难树立高尚的师德风尚,更难胜任教师这一职业的。借这个机会,在这里,我不想说,教师是如何如何的伟大?是如何如何的辛苦?我就想说说我们学校的一位老教师,还是代课教师,如今他已经七十岁了,还兢兢业业的坚守在教育的工作岗位上,他就是我们学校的林老师。我们就讲讲他平凡但不普通的故事吧。
林老师不光是高尚师德的典范,更是浩瀚历史的丰碑,他经历过十年文革,66年投入到教师行列,当时很缺教师,更何况我们这么偏远的乡村。全村,林老师的文凭最高----初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村干部连忙集体出动,屡屡邀请他到民办学校参加工作,教书育人。孩子是花朵,灿烂地开放需要阳光,知识就是孩子成长的阳光。林老师想到这些,毅然接受邀请,数十年如一日地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
当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极其有限,不像现在有互联网,多媒体,可利用的只有一笔,一纸,一书,林老师硬是将教学的知识学会、学透。多少个日夜他埋头在昏暗的灯光下研究教材,多少个寒暑他在劳作之余挤出时间琢磨课本。漫漫教学路,透支着他的体力,模糊了他的视野,沧桑染白了他的头发。
乡间的道路崎岖不平,没修公路前更是坑坑洼洼,相信在座资深的老师也深有体会,一高一低的路伴着林老师度过了多少个春秋。天气转凉时,花白松稀的短发飘零在瑟瑟寒风中,若是遇到雨天,泥泞不堪的路一步一个大坑,让人防不胜防。骑车时,若是载上孙子,老人只能下车,扶着老车,跌跌撞撞,蹒跚行走。这样坎坷的路途也没有撼动老人坚强的意志,照样风里来,雨里去。
开始时,东西运不进来啊,课本、书籍、作业本还要靠肩挑背托,林老师挑了几十年,现在交通方便了,才改变了过去的现状。林老师跟我们讲这些,就像讲家常一样,我们年轻的老师、学生都爱听,感动着他在艰苦岁月里日复一日的坚持。
凭着良心、凭着对家乡的热爱、凭着对山区孩子的热爱、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能让山区的孩子没有老师啊。就这样,林老师硬是用自己的一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在山区的学校里竖起了一座师德的丰碑,见证了多少孩子、年轻教师的成长。
年轻的教师一心向往着繁华的大都市,谁会在这穷乡僻壤里生活一辈子呢?别说一辈子,就算一天也感觉度日如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光阴的流逝、工作的打磨,那些雄心壮志早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环境的恶劣,理想都会化成泡影。年轻教师跑了,年长教师退休了,只有林老师留了下来。当时林老师也到了退休的年龄,可是乡村不能没有教师啊,我们学区的领导经常打电话给他,请他再次出山,重返课堂。林老师经不住领导的再三邀请,他自己也认为跟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是最快乐的,于是林老师回来了。这一干,又做了十几年,直到今天,还在我们学校当代课老师。
林老师已到古稀之年,每天的课都很满,但他从不抱怨,从不说一句累己的话。有的孩子实在难教,林依然耐心教育。经常利用课余时间,陪伴在学生身边一对一帮孩子补缺补漏。别人休息,他在辅导。真正做到了不言弃,不放弃。他现在年纪大了,每节课都要站那么久,看得学校的老师都是那么的心疼。大家都想主动地为林老师分担一些,可他就是不肯,真正做到了亲力亲为。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林老师依然非常勤俭节约,在他的饭桌前几乎找不到一粒残羹剩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他是这么说的也总是这么做的。吃饭的时候,一条小小的金线鱼,送饭都要送好几口。大家劝他多吃点时,林老师总是笑笑说“以前的条件那么艰苦,习惯了,改不了”。林老师生活清淡,很勤快,非常热爱劳动,刚教书那会,学校里设有“学农基地”, 林老师就利用劳动课或空闲时间,带领大家种蔬菜,时不时还会念上《锄禾》的诗句,让同学、老师们在劳动中体会、珍惜劳动成果。现在他也会在我们学校后面的空地上种些蔬菜供大家吃。在我的印象中,他总是做做做,忙忙忙,不教一日闲过。大家都劝他多休息,可是他总是摇摇头:“我一休息,就生病,头就犯晕,所以我适合干活”。大家都亲切称他为任劳任怨的老黄牛,终日奔忙,不知疲累。今年国庆之际,我问林老师:国庆放假,您高兴吗?”他不加思索道说:“高兴,因为可以去山上干活了。听着林老师的回答,我真是百感交集。想说的话都噎在喉里,老师啊,像您这样的年纪,大多数都在家里安度晚年了。
林老师很乐意帮助大家,他的毛笔字写得非常好。教学生是那么的认真,当同学们练字怕苦的时候,林老师就讲讲王羲之练字的故事,与同学们共勉。满腹经纶化作绵绵细雨,润物细无声。有一次练字时,我看到学生临摹用的字,还以为是学生从哪里买来的字贴,一询问,原来是林老师亲手写的字给大家当做模本。林老师待人极好,我一句不经意的话,便给我带来家里种的土豆。一句开玩笑的话,便帮我纯手工制作了一双木鞋。去年寒假,他提前为我写好了一副春联。春节,我贴出来,邻居都赞不绝口。因为他书法好,村里人过年过节纷纷请他赐墨宝,林老师也从不推脱,尽管结满老茧的双手已经是布满了风霜。
前几天散步时,遇到一位学生的家长,他说:最喜欢林老师教了,很可惜今年不是他来教。他很喜欢我们家孩子,每次散步遇见孩子总会摸摸孩子的头。从这位家长的表情中,看出他也非常爱戴我们的林老师,在我们心中,这位和蔼可亲的老者,正用他那饱受沧桑的双手种托起一轮轮明天的太阳。
当所有人对繁华的都市趋之若鹜时,对金钱权贵马首是瞻时,林老师正像春风化雨般滋润着乡田,哺育着乡间的孩子。他用他的一腔热血,一片丹心,一生辛劳,永恒的执著信念来填充为人师这块丰碑,来演绎书写人生的绝美画卷。
泰戈尔说: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而林老师做的就是绿叶的事业,总是让绿叶的芳香惠及一方。他充满着智慧,又那么朴实,无私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感召着我们。林老师的事,说也说不完。我相信,像林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比如,慈祥的冯老师,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那么关心他们,木老师,总是那么兢兢业业,无时无刻不忘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经常辅导他们做作业,还有陈老师,早过了退休年龄,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地来到我们学校代课。现在新来的两个老师,也非常尽职尽责,每天都抽出时间精心地做课件备课,正是他们无私的奉献为孩子撑起了一片片蓝天。
最后,我想用孟子的一句话做结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爱的老师们,我们将心比心,为了孩子、为了明天,在我们平凡的岗位上奉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吧!今天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