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样激情 诗般人生
——小记国际“玛宁宁青年诗歌大奖赛”中文组得主、青年诗人叶才生
28岁教师菲律宾诗赛夺大奖
9月25日晚,一个特大喜讯从菲律宾传到中山纪中三鑫双语学校,在菲举行的“玛宁宁青年诗歌大奖赛”上,唯一的中文组大奖颁给了该校小学语文教师、我市青年诗人叶才生,中国驻菲大使馆文化参赞代他领取了获奖证书及奖品。
据悉,玛宁宁是菲律宾著名的年轻诗人、画家,2001年,28岁的玛宁宁英年早逝,为了纪念玛宁宁,菲律宾有关方面每两年举行一次“玛宁宁青年诗歌大奖赛”,此大赛面向全世界28岁以下的青年诗作者。大赛分英文组、中文组、菲律宾语组,每组只设一个大奖。叶才生此次获奖的作品是一组有300行、题为《清醒》的组诗。据了解,《清醒》将被翻译成英文。
17岁少年写诗排解内心的寂寞
“为什么选择写诗?”“写诗或许是为了排解自己内心的寂寞,以诗寄情吧!”祖籍广东山城信宜一个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的叶才生如是说。
“我是一个对新生事物容易着迷的人,小学毕业前夕恋上象棋,整天杀得天昏地暗,最终以数分之差与全市最好的中学失之交臂。”17岁那年,叶才生考入成都一所中师学校。因为独在异乡,孤独与寂寞常伴左右,他逐渐爱上了阅读与写作。从五四新文学到“诸子百家”到外国哲学、禅文化系列等。刚开始他不求甚解,只求广泛涉猎,随后他常常有感而发,开始学写新诗。3年时间,他留下16本厚厚的笔记,这其中有不少“分行体的文字”,这就是他最初写给自己看的诗。
“诗最讲究感悟,它往往是高于哲学、超越理性的。”叶才生说,写诗刺激了他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了他典雅的语感。“在艺术领域,诗更直接指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脚踏大地,但不忘仰望星空,保持一个有理想的自我,一个完整人格的自我,入乎其内又出乎其中”。写诗拓宽了他的视野,他开始不满于现状,中师毕业后,在韶关一所小学教书的他利用3年业余时间,一口气学完了中文大专、本科的全部课程,并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两个文凭,这给他的工作又添一笔财富。“人只要肯付出,是一定会有回报的。”他从1996年开始诗歌创作至今,诗集《跨越》(合著)、《夏日打开大海的窗子》等都得到外界认可。近几年,他参加省市及全国诗歌有奖比赛多次获奖。
24岁探索用诗开启孩子们的思维
2001年国家新课程标准颁布,提高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叶才生瞄准机会,南下中山,选择在初创不久的纪中三鑫学校施展拳脚。同年,他组建了全国第一个以新诗冠名的新诗班,成立课题小组,以诗意作文作为突破口,拉开了校本诗教实验的序幕。
“弘扬诗韵,传承文明,热爱汉语,关注心灵”,这是实验班的宗旨,叶才生说,“作为诗的国度,诗是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一朵朵美丽的浪花。而新诗是五四新文化的产物,与古诗一脉相承”,“新诗应该是所有典雅语言的精华,一句好的歌词、精妙的广告语、精彩的电影对白、创意的宣传标语等就是活化的新诗。”
新诗班是叶才生的创举,也是三鑫学校的创举,三鑫敢于拿“教孩子们写诗”来进行语文教改实验。“不挑选生源,不增加课时”。叶才生教孩子们读余光中、读顾城、读西川,教他们讨论泰戈尔、冰心、席勒等诗家诗作。每个星期,叶才生在实验班上开设诗欣赏、诗创作课程,把学生带到教室外上课,带到阅览室感悟,感受动漫电影等。在短短3年时间,新诗班出版诗歌周报100多期,这个40人的班在全国30多种刊报杂志上发表诗作400多篇,出版诗集4部,他11岁的学生曾子晴还出版了个人诗集《新诗班里的一支芦笛》。
近年来,叶才生与学校领导合作开展了“诗意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的课题研究,在学生中开展“诗教”。前不久,这一课题从全国8796件科研成果中脱颖而出,获得2005年度“全国百项德育科研优秀成果提名奖”。
“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我并不是要每个学生都成为诗人。”而是要让每一个受教育的心灵都饱含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真善美。叶才生牢记诗教专家陶行知的这句话。从写诗、教诗、诗意课堂、诗意语文到诗意德育正是他自觉提升的表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诗教的核心也是育人,新诗教育正是从素质教育的‘立人’的高度,对古老而悠久的语文教育进行重新认识、观照、实施,引导孩子感悟汉语的美,感受正确、自如、创造性运用母语表达的愉悦,培养典雅的语感,将母语所孕育的民族情结与文化烙印扎根在心灵深处,以此构建自己诗意的精神家园。”“教育者的责任是唤醒受教育者,给予宽阔、舒适的思想开发的平台,课堂应该是充满智慧探险的精神之旅,让他们学会思辩,学会取舍。”
读诗、写诗、教诗、办诗报、主持诗论坛、编辑诗集、编著新诗教材,叶才生的生活简单、充实,他的人生如他的诗一样富有激情。
【《中山日报》记者陆梅 原载于10月10日《中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