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灵上种花的人
——记中山市三鑫双语学校青年教师叶才生小记
(本文作者:王三阳)
我喜欢诗歌,因为诗歌里面饱含着灵性。
我喜欢诗人,因为诗人身上充满了激情。
我喜欢教学生写诗的老师。叶才生老师教学生写诗,而且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被老师们亲切的称赞为“在心灵上种花的人”。所以,我很喜欢叶老师。
踏着梦想行走,追求诗意人生
毋庸讳言,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缺乏诗意的时代。而一个缺乏诗意的时代是很难锻造出具有大家风范的人才。
随着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教育界、文学界有识之士热情呼唤“诗教”的回归。在全国范围内,“新诗教”开展得扎扎实实富有成效的学校当中,中山市三鑫双语学校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实验的核心人物叶老师则是当之无愧的功臣。
生于1977年的叶老师,自称是“东南西北中人”——祖籍广东,生于海南、学成于西南成都,工作首站粤北,现供职中山。他是中师毕业,凭着毅力,用三年自考完中文大专、本科。因为钟爱诗歌而成为韶关五月诗社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04年,所主持的新诗教育分获中山、广东科研成果二、三等奖;05年主持的《诗意德育模式的整体构建与实践》获“全国百项德育科研优秀成果提名奖”;2005年获国际“玛宁宁青年诗歌大赛”中文组大奖(仅一名);著有诗集《夏日打开大海的窗子》、《跨越》(合作),主编实验教材《新诗课堂》6部。
“一位优秀诗人的作品透露出来的应是一个民族的关怀型情感场,人类永恒的共生型文化流,以及作为一个人的品质至高点。”诗教描绘着叶老师的足迹,02年,他率先组建全国第一个以新诗冠名的试点班,不增课时不择生源,统考成绩照样名列全市前茅。更为可喜的是,一年半的时间,学生在全国30多种刊报发表新诗300多首,近半以上在初中、高中刊物甚至纯文学刊物发表。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教育的一个奇迹。
挖掘诗意的潜质,培养学生灵动的诗思
何谓新诗?叶老师站在语文本位上审视,与文学上的定义有了质的区别,将汉语魅力凸现于眼前——新诗是典雅的现代汉语,创意感人的广告词、耐人寻味的对白、发人心思的歌词、精确精彩的温馨语等等,都是活化的新诗。
何谓新诗教育?并不是教学生写几首诗歌。叶才生认为,新诗教育的本质是以诗育人,以美启智,沉淀诗语,做一个诗情画意、有生活品位的现代人。请听一听他们师生的对话。
师:同学们,你看到的、感受的新诗是怎样的?
生:新诗是很优美的。
师:仅仅是优美吗?能用“又怎样又怎样的”话说吗?
生:新诗是又柔美又阳刚美的。
生:新诗是又熟悉又陌生的。
生:新诗是又熟悉又神秘的。
生:新诗是又童真又不童真的。
生:新诗是又写现实又写内心的……
师:同学们说得真精彩。是啊,放眼世界,回归心灵,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新诗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
叶老师引导学生从发现生活入手,从身边的小事着眼,将自己每天所见、所闻、所感都用“美”与“情”的过滤器积累,逐步培养兴趣,渐次达到对诗歌的欣赏和喜爱。客观世界的体认应该是多元的,而在诗歌当中“意象”很重要。他认为,意象是“有意义的形象”和“有形象的意义”的统一。生活是诗歌的内涵,是诗歌的核心,生活的多义性使获得意象的途径异常宽阔。叶老师积极搜集和开发新诗学习资源,将生活功能性地、实践性地引入课堂,鼓励学生对生活现象进行多纬度诠释,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经验去构建美的意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思想的本性要求诗的创作”。叶老师也认为,学生的感受和发现主要来自诗情,诗意,诗思三大支柱。教师要更多的引导学生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观照世界,把握现实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提升他们的水平和能力,正如“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作画时,先有“眼中之竹”,而后有“胸中之竹”,最后形成“笔下之竹”。
充满诗意的课堂,让学生放飞心灵
叶老师的诗歌课《诗歌的杯子》可谓是经典课堂。
师:这个杯子里装着什么?(举着普通的装有水的杯子)
生:一点水。生:还有空气。师:还有吗?生:没有了!师:真的没有了吗?(接着沉默,奇怪)
于是,叶老师打开了日光灯,关上。打开音乐,关上。提醒学生注意前后的区别。并用拟人手法,让学生充分体验之前与之后的不同。
学生:一杯灯光!一杯音乐!一杯春风!一杯阳光……
课堂活跃,学生神思飞扬,妙语连串。叶老师再问贝壳,头脑、礼物、这节课分别装着什么?一步步引领学生从现象看到本质、情意、内涵,实现诗情、诗思、诗语的统一,一步步实现着他理想中的语文。
叶老师还独出心裁的设立了每周一节“上榜诗歌评赏”课,前10分钟侧重让同学们感受一首诗的诞生。我们先来看一个小片断:
“老师,林嘉樑的诗句中有一个低级的错误,‘树村里有一棵松树’应该是‘树林’而不是‘树村’。”黄上康同学首先对林嘉樑同学的诗作提出质疑。
“我没写错别字,是树村。” 林嘉樑同学站起来反驳。
“老师,你把投影投到诗歌的前半部分。让大家一起看看。”另一个同学补充。
叶老师移动纸张,同时按动实物投影仪的放大功能,真是写成了“树村”!全班惊讶了。
“是林嘉樑粗心还是黄上康细心呢?大家思考思考。” 叶老师刚说完,大家将目光投向了两位同学,目光中分明写着一个问号。
“我是有意写成‘树村’的,我是有用意的!”
“嘘——”大家的嘲笑里分明带着嘲讽。
“真的,我是有意写成‘树村’的。”
“你有什么证据呢?”黄上康同学又站了起来。
“大家想一想,我姓什么?难道我连自己的姓也不会写吗?”全班顿时安静了下来,林嘉樑同学接着说,“写成‘树村’是比喻的写法,大家看看我的整首诗歌,我是始终把树林当作一个村子里写,而松树是村子里的一个孤独者,追求者。”全班热烈的掌声响起来了,赞许的目光向林嘉樑同学聚焦,代替了刚才的质疑、嘲讽。
……不难看出,叶老师的诗意课堂是充满互动、异彩纷呈的。问题起始于学生,过程承担于学生,解答归结于学生。那么自然、顺畅,没有丝毫的造作和娇柔。叶老师说,每一堂课他都精心设计,用一生的积蓄激发课堂,把学生推到前台,而自己则静观默察,只起到引领作用。叶老师说,孩子的潜能不可估量,老师的作为并不重于灌输给学生多少知识,而重于唤醒孩子们无穷无尽的潜能,引导孩子走进一颗颗心灵,领略生命独特性(诗性),从而尊重、包容、欣赏生活与生命。新诗教需要必须经历灵魂超度的涉山沥水。
叶老师追求充满诗意的课堂,就连布置作业,也是冲破了传统的刻板的、教条的束缚,取而代之以灵动现代能够唤起学生兴趣的形态。如诗歌自助餐,请你选一款享用:1、过生日是难忘的。把自己或家人某次难忘的生日写成一首小诗,把当时周围的情景巧妙融入诗歌中。2、明天是母亲节,你能送一份惊喜给妈妈吗?心动不如行动吧,画一幅画,配一首小诗,表达你的心意。3、以《——是一只杯子》为题,把这节课中你的感受写下来。
2005年6月5日,回首诗教生活,叶老师在“延缘斋”写下耐人寻味的感言:“没有一种草不会开花”使我无限地深信孩子,相信人的无限潜能,相信生命是奇迹中的奇迹,那草好比是我的每一位孩子,是蓬勃向春的象征,是顽强生命的代名词;“每一种花也是草”使我敬畏生命,学会谦卑,那花是我新诗教育的愿景,是丰盈生命的澄明之境,是学会随喜感恩、深悉天地同体的平常之心。
调动积极思维的神经,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叶老师认为,语文实践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充分的“实践”中形成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言语活动“践行”的场所。
如何实验?叶老师在新诗实验中始终贯穿“情”线,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神经,引导学生自主观察、真切体验,变静态的语言分析教学为动态的言语感受学习,让学生从一般感受中寻觅独特感受,从共同感受中寻觅具体感受,自然而然触发心弦。叶老师回忆自己刚刚开始新诗教学实验室的情景:
“第一次怎样亮相,怎样奠定新诗之旅的基调,我几乎失眠了三个夜晚。还是他山之石拯救了我,从深圳严凌君老师编写的《人间的诗意》我找到了‘诗歌出世’秘密通道——《我来到了这个世界》,诗伴随着人的始末,何不从‘人出世’说起,让诗与生命相随,给学生烙上一个后天的标识?我几乎兴奋了一个晚上。此后,我更加清晰地体认了诗以及诗教都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自我’等几个核心引力……”
瞄准了方向,找好了定位,就是如何操作的问题。叶老师引领孩子从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着眼,进行定位、思考、感受、体验。
林嘉樑同学写的《爸爸妈妈》 :当我学走路时 /爸爸是一个机器人/服务着我/我用着爸爸……当我上小学时/爸爸妈妈是个钱袋/支持着我/我消费着他们//
徐敏怡同学在《我来到了这个世界》中写道:当我学会奔跑/我第一刻跑向水、火、草、木/尽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我来到世上可以感到人的神气/我看到了许多生机勃勃的小生命/我听到了许多妙不可言的音乐/我看见了流星是多么辉煌//
……有同学把“眼睛”视作“天空”,因为“星星在我眼里,我的眼睛就是天空”;有同学把古井看为“母亲”——“古井是村民高尚品格的源泉,是哺育村民成长的共同母亲”。
富有审美情趣、世界视野、生命质感的佳句迭出。这正是叶老师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诗化语文或者说诗意语文。叶老师说:“它是生命言语课,其语言核心是‘典雅的现代汉语’,是一种感悟的感悟,直觉的直觉,是焊接感性与理性的结合点。推及诗意育人,我以为诗意语文应该引领价值,为幸福人生之大厦奠基;诗意语文应该传承文化,跳出语文鸟瞰语文,一头接通人性半径,一头接通文化圆周;诗意语文应该启迪智慧,应该一元二焦,‘元’是智慧,两焦是诸多范畴,其终极是大智慧、大圆融、大境界;诗意语文应该润泽心灵,启发道心修炼,温暖其心灵、充盈其精神,达成生命的愿景。”
“世界上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的慧言叶老师铭刻于心,外化为行动。在他的努力下,孩子们的眼前越来越敞亮,越来越精彩。桂林象鼻山在学生的心目中被演绎成一个神话,一首革命壮歌,一首抒情的诗,一副美妙的画卷。然后,叶老师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能力迁移,结果伍雪媚同学从“窗外”读到了“春天”,徐敏怡同学从“一张绿叶”读到“一个城市”,林柱轩同学从“一滴露珠”读到了“一个世界”……这正是叶老师欣慰的,有了这样一双慧眼,这样一颗“悦读”的心,深信同学们一定能头顶蓝天、脚踏大地,诗意栖居在地球上,并且一定会成为创造奇迹的人。
“新诗进入课堂”实验已经取得了令人欣慰的佳绩,去年又有200多首作品在30多种市省、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学生的诗集《唱起歌的汉语》、《心灵上种花》等相继出版,新诗课堂网(http://www.xskt.net)成为首个新诗教育专业网。“新诗写作原来是心理的道路,可以让我比太阳红,比天高,跨越时间,捉住梦想,采集希望的果实;新诗写作并不难,只要写出自己的感情、幻想,美丽的世界便出现。” 新诗班袁颖贤无疑道出了全体小诗人的共同心声。
“当今市场经济强烈冲击文坛,功利主义单项度的价值取代了诗歌地位,夜子(即叶才生)等青年诗人仍痴心不改写诗、教诗。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反映了人类一种难能可贵的品格:韧性。”这是冯铁山教授为叶才生的得意弟子曾子晴的诗集《新诗班里的一支芦笛》写的序言中的一段话。读了这番话,我很感动。祝愿这位具有韧性的在心灵上种花的人不断收获更多的欣慰。
(原载于中国高教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会报《学习方法报》2006年4月14日教研版总第153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