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是诗的民族。代表中华民族巍然独行于全球各民族人文世界中的,便是诗的教化。作为文学桂冠的诗歌,其对人的礼乐教化、深层的启智启蒙,对造就人文精神中为人类立心立命,对一个民族思维的传承与凝聚,从古到今,从东方到西方,它的巨大的潜在功能自不待言。
说到诗歌之诵读的培养和训练,使我想起流行在日本中小学之间的一种竞赛游戏——(小仓)百人一首。
约在七百五十年前,日本藤原定家选了自天智天皇至顺德天皇之五百七十多年间的一百位著名歌人的作品,每人一首,共计一百首和歌,将之书写在京都嵯峨小仓山别墅的屏风上,因此称“小仓百人一首”。后来这被制成纸牌,发展为游戏。直到现代,日本的中小学仍训练学生们利用暑假期间,将这百首和歌背诵熟记,到了新年期间就举行盛大的“百人一首”的竞赛游戏。
对比之下,我实在为我们这个曾经以诗自豪的古老的国度深表惭愧。我们在过节所流行的乃是麻将、扑克、掷骰子、电子游戏,却没有如日本之“百人一首”的寓文化教育于娱乐的,足以培养青少年对祖国诗歌传统文化(实质是热爱文化)之学习兴趣的游戏项目。惭愧。
若比较,中国的诗歌数量之多、内容之广、诗艺之纯、音韵之美,都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可是我们竟然没有一种重视诗歌文化之传统的教学和普及的方法,究竟的方法!教科书有几篇当代作品?有几首当代新诗?有几位师生对当下艺术家、艺术品等有相当的了解?知道当下艺术走到哪一步,发展的趋势如何?当下文学艺术尽快地进入校园已是个问题,诗歌教育是个问题已不容质疑。
身为文学爱好者,我在身体力行,力所能及维持着这可贵的资质。让新诗走进课堂,在文学社里开设新诗写作课程,与他们一起以诗的形式表达着自己的性情,寻找着熟悉的陌生、短暂的永恒,比夏天冷一些的清醒……当然,还忍受着不解与冰冷的目光。
——物化与数字化“快多好省”的生活使人们偏离了伟大、崇高等精神追求,而沉迷于感官表层的娱乐。生活厌倦了文化,如同身体厌倦了心灵,心灵在身体外长期流浪,文化更多走向工具性,教化与陶冶的功能已经退隐。艺术形态的主流不断深入变化,向内向野向纯,审智发展,真正寓教于乐的教育尚待时日,其艺术作品往往是献给“少数的无限读者”而赖以在边缘存活。
诗歌更是如此。但并不等于诗歌没有发展、没有魅力。事实相反。静心究竟,诗歌的教育在少儿中有着极大的可能性,有着众多的哲学、心理学、美学、生理学等作着内在的支持。
一是诗歌是以直感的形象思维为主的,这与少儿的感性认识为主是一致的。对少儿没必要灌输过早的理性、思想,用腐朽、已知的知识将世界拆分得支离破碎(将事物拆开是知识,将事物整合是智慧),让大美荡然无存,似乎语文就是认识事物,而不是感受事物,体味物我之间的微妙关系。诗的底蕴是少儿的童真、纯真的心灵风景。
二是诗歌是想象力的飞翔,语言的飞翔,是从已知到未知的质疑,是从日常身边到对遥远与时光的问答。而少儿是训练语言的最佳时期,与少儿的奇思异想、天真烂漫有着潜质上的一致。
三是诗歌的属性——神秘性、形象性、跳跃性、情感性等都无非是创造美,在人与文、物与我之间找到自己的坐标。少儿的感性认识是以潜在的理性认识为底蕴的(人的大脑存储着人类五百万年基因的全部信息,即包涵了人的生活所必需的最重要的本能和自律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道德、伦理观念乃至宇宙规律等人类所获得的全部信息。人们该清醒,我们的世界和宇宙正是被看不见的未知力量所控制和平衡,比如引力等),是直觉的、是复杂的简单、是多义的统一。诗是一种唤醒,是有效的而直接的脑能革命,右脑革命。
四是诗歌的本质是对事物的重新命名(希腊的定义)。社会化的成年人,观念思想认知已然格式化,对熟视无睹的日常早已丧失再认识再怀疑的能力,约定俗成使我们叛逆不再,激情不再。我们只知道是这样,而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殊不知,比爱更伟大的还有自由,比自由更伟大的还有秩序……惟有童心的人,未被社会格式化未被污染的人,保持必要敬畏与沉默的人,人的本性与自然属性才会占据绝对领导的优势,才会发现目力以外更广阔的天地,修复既有的认知与秩序,使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辽阔、清醒、富于季节感的充实,世界的万物已在他的心中对应着心灵密码重新定位、分类、编码、繁衍从而生生不息。
五是诗歌中的音乐性起作用。古人已经懂得礼乐教化,用童谣用歌谣传承一个民族的文化血统。科学表明,惟有音乐能直接进入人的潜意识,无意识地唤醒无意识,直接加强人的记忆的节奏,生命的节奏。而内在音乐感极强的诗歌,无论是对于个体人格与性情的完善,还是对于加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弘扬民族精髓无疑是大有裨益。一个人,一个民族都不能缺少真正的歌唱。
人的内心是最大最神秘的宇宙。诗歌是进入这个宇宙自由翱翔的途径之一。它的进入扩大着人的感情体验,并且发现心灵异域的风光无限,内在地推动人们对未知世界与事物的探索,唤醒对生活与生命的真诚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