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评论>>对有效性和活力的追寻
 
对有效性和活力的追寻
  文 / 叶才生


   现在讨论“新课程标准”,我以为应将课堂的“有效性”和“活力”重点考虑进去。课上得是否“好”,长期以来是我们勿需思而凭习惯接受的标准;但是,“好”的课堂不一定是有活力的和有效的。
   步入新世纪的中国基础教育,得失起伏取舍主次外内,应试与素教的凤鳞已水落石出,“好课堂”或许并不匮乏。我们在每天教育刊报和多媒体的快多好省的复制、共享下,会看到如此繁殖不断的“好课”在优雅地展示自己,永不知疲倦。它们从情调到技艺上都没有大毛病、大缺陷,美、和谐、完整,一些雅致的情景,一点机智的处理,一阵戏剧化的抒情,一弯情节化的转折,重难点的自我纠缠以示凸现,变法子似的以求式样灵活……如此等等,就是它们的基本范式。但是,这些课堂也许是缺乏活力的,无效的,所有的“好”课像一堂课,它们对当下生存、生活、语言、课堂本身几乎是一无所触,几乎是对话的缺席的。
    面对这样的“好”课,我宁可认同一些改革式青年教师上的与当下生活情境密切相关的粗砺、真实、有激情、有活力、也会有闪失的课堂。凭我近十年的教育探索与写作经验,所谓的“好”课,在当下中国教坛的接受语境中,就是那些“无难度”(也就无闪失)的平庸的美文式、共性式的复制。它们是表演式的,遵循既定的好课的条条框框,按照评优质课的数条标准量身订做,合情合理,合乎法度。因此,我不妨借用此次讨论的说法将其称为“有标准却无难度”的课堂。
    依我看来,现代课堂的标谁,像一条不断后移的地平线,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地址”,不是一个具体的所指,也没有一个技艺上的稳定评估指标。它是一种理念载体、价值取向的能指。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现代课堂可以信口开河,波澜壮阔。当“优美”、“和谐”不再是现代课堂的奎臬后,课堂的活力,介入时代背景的生存和生命的有效性,对课堂可能性的控握,就成为教师追寻的基本意向。
    别忘了,以人为本的终极意义,说透了就是以尊重生命追求生命的意义诠释生命为本。
    现代课堂的活力,不仅是一个课堂驾驶的技艺问题,那顶级就是一个优秀的教书匠,离艺术化老师或者人师相去甚远。它涉及到教师对生活材料(课本、学生、群体成的生活状况)的整合能力,对角度敏锐认识的切入,对追寻意志的坚持,对课堂包容力的自觉——
     有活力的课堂,应有能力处理“非课堂”材料,“非智力”因素,尽可能摆脱“纯粹课堂”的洁癖,扩大课堂的载力,使课堂成为时代生活血肉之躯上的话体桥梁,能够链接——
       知识与能力;
       生活与理想;
       已知与未知;
       课堂与生活;
       个人与人类;
        物质与文明……
    我之所以谈到“追寻意志”,而不是寻根刨底,是因为对课堂对生命而言,直接传授绝对知识,绝对真理,有可能成为独断论的机械演示。追寻,是作为一种“意志”出现的,它保证了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磋商、探究、质疑,而不是被动接受去说教学生的单边行动。追寻,本身就是生命的一种过程,生命不止追寻不息。
    课堂的包容力,是指课堂中应有复调而内在的生活经验,容留师生生命体验的矛盾因素、逆反因素,使课堂成为一种自我展示,一种人与人的交流,人与物的感应,异已的争辩,对日常的自我参悟与反思,对未来的展望与预设。它是英语中的现代进行时,是发展的、比关注预设、关注形式更为重要。它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我认为,像这样能与我们的生活与生命发生本真关联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米沃什写过这样的诗句:
       我的过去是一只蝴蝶愚蠢地跨海航行/我的未来是一座花园,厨子在里面割开公鸡的喉咙。
    这是诗人对某种无效写作的省思。一只蝴蝶拥有的只是轻盈和美质,它感动于大海的辽阔,却不知踏上的是一条力不胜任的旅途;而花园是鲜润美丽的,却传出了公鸡被割开喉咙的扑腾声。这就是诗歌只会捕捉幻美之境和只会空泛地呼唤“曙光”,而缺乏对生存中生命的深切认识所带来的后果。其实课堂也何尝不是如此?蝴碟和公鸡本身也许没有错,但它们却在错误的时间来了错误的地点。在不期然中,成为淡化批判力度和价值关怀的帮闲者。
    把一堂课上得像“好课”,并不困难,把一堂课上得富于时代气息和生命活力,才具有真正的难度,才符合课堂本身的意义。如果课堂只是单向的传承,自我抚慰的演绎,那么教育史上已有足够多的作品可以满足这种需要。活力,是从课堂发生学、生活材料和技艺以及以人为本的背景下接受效果的综合效应提出的要求。
     对活力的追寻,是新课堂前进应有的理由与姿态,我以为。
2009/9/16 21:41:39 发表 | 责任编辑:桂汉标
本文共有评论 -2 篇︱已被阅读过 622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7510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