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4日我应邀参加清远市举办的第二届诗歌节,该市党报《清远日报》从12月4日—7日连续四天以超过五个整版的篇幅大规模进行报道!一个地方党的机关报给予诗歌这样多重要版面的集纳式重点报道,在当今国际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让我们以诗歌和人类精神的名义,向《清远日报》致敬!
欢迎大家下载分享以下我整理的该报关于此次诗歌节的全部报道(大量附文照片省略)——
◆清远第二届诗歌节报道集纳◆
●第二届清远诗歌节今晚在清新开幕
新时代山水田园诗何去何从,9位诗人学者这样说
▲清远日报新闻 时间: 2015年12月04日 来源: 清远日报
作者:王可莹 申文 刘洋 何帆 岳超群>
今晚,第二届清远诗歌节就要开幕了,本届研讨会要探讨的是“山水田园诗歌的变革与走向”,围绕这个主题,本报对9位诗人学者进行了同题问答。问题包括:山水田园诗歌有何推荐?山水田园诗歌的魅力何在?中国山水田园诗歌的发展历程?当代山水田园诗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等。藉此,我们可以对参与本届诗歌节的诗人和学者及其风采进行初步了解。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中共清远市委宣传部、清新区委宣传部指导支持,清远日报社、清远市文联主办,清远市作家协会、清新区文联协办,清新笔峰山生态茶有限公司、顺盈时代广场赞助。欲知活动的详细行程,与近20位全国知名诗人学者近距离接触,详见本报昨日相关报道。
●丘树宏:按情势要重新定义山水田园诗内涵和外延
简介:丘树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兼职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市政协主席。曾获《诗刊》诗歌奖、中国最佳诗集奖、《芒种》年度诗人奖、郭沫若诗歌奖、广东省“五个一”奖和鲁迅文学艺术奖等。
随着年龄的变化,我对山水田园诗歌的爱好有很大的变化。年轻时代喜欢纯写景的,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后来则喜欢有一些思想寄托的,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而近几年来,又慢慢回归,又开始喜欢那些比较纯粹的田园诗了。
我最早也是从山水田园诗开始学写诗歌的。比如我早期曾经写过一首诗《牧归》:“老牛!把金色的夕阳!驮在背上!牧童牵着它!像把深沉的夜!一步步!牵回村庄。”后来到现在一直还在写,多数是旅游诗歌,数量还不少。山水田园诗歌最大的魅力,是她可以带给你生命,带给你鲜活的生命;她可能是纯自然、纯生态的生命,也可能是让你感觉得到心跳和脉搏的生命,甚至是感觉得到思想的生命。中国山水田园诗歌起源于南北朝,唐代到达巅峰,后来逐步式微。现在已经很难找到最早时期那种纯粹意义的田园诗歌了,也许还可以说,那种纯意义的东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人类的变迁,社会的演绎,使得人们的内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科技包括交通的便利,让人们应接不暇。交通的便捷,拉近了人们肉体的距离,却让人们心与心的距离越来越远。战争、灾难、疾病,科技崛起、知识爆炸、信息革命,让人们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没有了原来的那种“纯”,因此,本源意义的那种山水田园诗歌也就越来越稀罕,甚至消失。因此,我们可能要按照现在的情势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向,重新定义山水田园诗歌的内涵和外延。这已经是无可回避的事情。
●杨志学:山水田园诗魅力在于人和大自然交流的一刻
简介:杨志学,笔名杨墅,曾用笔名梦阳,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编审、文学与出版管理部主任,中国诗歌网执行董事。主要从事现代诗歌和文艺美学研究,亦从事现代诗写作。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著有诗学专著《诗歌:研究与品鉴》等。
推荐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和王维的《使至塞上》,他们都是中国最好的山水田园诗人,两首诗中都可以看到心灵的那种真诚、独立自由的精神,用最简单明白的话写出了最深厚的境界,能做到雅俗共赏。
最早,《诗经》里面就有山水诗歌,表达感情很多用山水寄托,也经历过繁荣阶段。到了现代也有很多山水诗的名篇,有人写山,有人写大海等,都有山水成分在里面。目前山水诗越来越难写,如果心灵有感应但没有山水寄托,写出来可能是干巴巴的东西,同样,山水也必须装有人的思想,人的思想没有具体山水画面展示也不是诗歌。你不能仅把它当作风景来看,要成为诗歌必须有内涵文字要美,没有具体境界、形象、画面,光有自己的小情感,想拔高自己思想强加于山水之上都可能达不到感人效果。
山水田园诗的魅力在于人和大自然交流的一刻,大自然的美和心灵感应,有可能产生最动人的东西。我自己有所感受的时候,也写过一些自然山水的诗歌,有时候写故乡,有时候写不同的地方。
当下山水诗还是需要弘扬的,尤其是我们从自然中学到什么的时候,山水诗能体现现代人的情怀,展现更多山水美。作为诗人能做出的贡献,是在意识中创造了一种美好的东西后,可以给人提供一种参照和美的启发。
●刘向东:山水田园诗歌有时回归比所谓创新更有效
简介:刘向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诗选刊》主编,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主要著作有诗集《山民》、《母亲的灯》等20部。作品入选《中学生语文》等200多个国内选本,还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波兰文、捷克文等文字。
最喜欢的山水田园诗,是《古诗源》中的《江南》。一首采莲曲,一人唱,众人和,至今没有一点儿需要注解的地方,清丽如画,一清到底,一读就难以忘记,就能背诵,一副江南水乡的良辰美景近在眼前,并且永远定格在眼前。
生存使然,我自己基本上不写山水田园诗歌。无论山水还是田园,有一种深刻的内在秩序,一种文明,就隐藏在自然深处,我们永远都难以书写,但需要我们书写,就像写所有的诗,属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倾向于沉默的表达。《江南》之后,在山水田园诗方面最出色的,当属王维。王维写那些诗的时候,山水田园诗已经有一百多年不流行了。它的背后是生存问题,社会黑暗,民不聊生,是不会产生山水田园诗的。
当代的山水田园诗,也有好的,就近举我家老爷子的《牧羊曲》为例:花儿半山,草半山,白云半山羊半山,挤得鸟儿飞上天……台湾有一部当代散文《田园之秋》,也是充满诗意的,观察细致,表达可靠。但山水田园诗总体上问题不少。一个问题是载道过重,过于看重所谓诗的意义,再也找不到《江南》那样的纯净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有可能重新迎来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前所未有的开放状态下,尽情尽兴,山水田园诗,有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复活。至于朝哪里走,我觉得不一定非得创新,有时回归比所谓创新更有效。
●大卫:当代没有田园诗人有的只是梦里“桃花源”
简介:大卫,本名魏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做医生十年,诗刊编辑五年,《读者》首批签约作家,并被读者以网络投票方式入选“中国十大优秀诗人”,曾参加诗刊社第十四届青春诗会。著有诗集《内心剧场》《荡漾》等,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等文字。
推荐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朴素中自可见“妙不可言”,随着阅历的增长越来越能品出其中的滋味。这首诗将田园风光与诗人内心的悠然完美结合,照见的不止自然的田园,更有内心的诗意。
我内心非常向往田园诗,但是当代其实已经没有真正的田园诗和田园诗人了。禅宗三境界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田园诗歌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是人内心悠然的折射。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内心有山水才能化为田园诗中的河流,内心浮躁,所到之处都是沙漠。现代科技很发达,生活方便舒适,读的书学的知识比陶渊明多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只有一个陶渊明?田园诗中的境界,一直在“勾引”现代人,若即若离、触手可及,却又遥不可及,仿佛一个梦。
当代没有田园诗人,有的只是梦里的“桃花源”,一方面田园也来越少,一方面人也越来越浮躁,准确来说,当代的田园标准是在降低的。
●张永健:山水田园诗接地气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简介:张永健,湖北红安人,中国作协会员。1963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新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乡土诗人分会会长。196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正从事《中国当代诗歌流派史》(国家课题)著述。
当代我最喜欢的山水田园诗是贺敬之的《桂林山水之歌》,特别是前面四句,兼具了古典诗歌的精炼含蓄与诗人的奇美想象。
我平时以写评论居多,较少写山水田园诗歌,我自己比较满意的山水诗是发表在《中华诗词》上的《婺源游》组诗和发表在《长江文艺》上的《新疆行》组诗以及发表在《清远日报》上的《旅瓯诗草》组诗。
如果把诗歌比喻成一朵鲜花,那么山水田园诗歌就是一朵有特色的鲜花,有自己的芳香,它非常接地气,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它以自己特有的姿色,特有的美,美饰人间。它的魅力就在于能体现诗人热爱家乡祖国的情感,表现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舒畅,读这些诗歌,能让人感受到田园美好,山川可爱。
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歌从古代一直延续到现在,古代如陶渊明、王维、李白、苏轼、辛弃疾等都写过很多这方面的诗歌,大多反映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到了近代,因为社会动荡,很少人专门写这类诗歌,写的话一般是把社会动荡与山水田园结合起来,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就是如此。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写农村生活或对本乡本土思恋之情而登上诗坛者不乏其人,也出现了一些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优秀诗篇。如严阵的《江南曲》,张志民的《公社一家人》《西行剪影》等。
新时期以来的乡土诗,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转型,一部分乡土诗写城乡差别,贫富差别,农民疾苦;另一部分写山川秀丽,风土人情,后者发展趋势日益繁荣。到了现代,乡土诗多与山水田园诗相结合,比如刘章写燕山地区的风土人情,湖光水色,写的很美,情意绵绵。
●孙琴安:今人难达到古人将生命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状态
简介:孙琴安,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教授,上海文史馆馆员。作家兼学者。已出版著作约50种。如《中国评点文学史》《中国性文学史》《中国诗歌三十年》等。近些年关注旅游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研究。李白、杜甫、徐志摩学会顾问。
推荐王维的《终南别业》,中间最妙的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黄庭坚评此句说“故知此老胸次有泉石膏肓之疾”,这两句可以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媲美。
中国的田园诗由东晋陶渊明开创,山水诗的开山鼻祖则推南朝谢灵运,后来成为一个诗歌流派。但这一时期的山水田园诗是五言古诗,传播较广的名句名篇并不多。到唐代,王维、孟浩然将山水田园诗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的诗歌创作除了五言古诗,也出现不少五律、五绝,表现山水田园,口语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便于传诵,因此也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南宋时期,杨万里和陆游等对田园诗的发展也有着重大贡献,这时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以七绝、七律为主,王、孟以五律、五绝、五古为主的情况已发生变化。
总体而言,中国的山水田园诗出现非常早,比边塞诗等历史更久。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中国古代有山水诗、田园诗、闺怨诗、怀古诗等,但是并没有城市诗,起码并没有明确出现“城市诗”这一名字,即使有相关创作,也非常少,没有形成气派。
而且应该注意到,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创作,与李白、苏东坡等人的创作是不一样的:前者长久呆在一个地方,对山水变化观察细微,但游踪不远;后者则带有鲜明的行旅色彩,从诗歌里可以看到行踪,古代有专门的称谓,如纪游诗、行旅诗,细分下来,与山水诗范畴不同,是由其演变发展而来。
当前,中国仍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市发展迅猛,这对山水田园诗是一个严重挑战,山水田园诗发展受限,相对而言并不发达。现代人到山水名胜都是来去匆匆,很难像古人一样长期与山水为伴,也就很难达到古人将生命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状态。
●江冰:山水田园诗会引入新元素,增加对宇宙的思考
简介:江冰,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员、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其作品入选新世纪本领域最有影响的35篇论文。
古代的山水田园诗歌中,我最喜欢陶渊明的《饮酒》诗,其中的“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是一种典范。人们在山水中寄托了一种情思,人与人之的纠纷中,会觉得自然更可爱,生命如何跟自然相处,如何从纷扰中超脱出来,这些都是人类或都市人在城乡转型中的一种焦虑,从这个角度来说,山水田园诗歌就成为了一种永恒的主题。
自己没有写过山水田园诗歌,但写过有关乡愁的文章,我认为乡愁跟自然风光、田园有相近的地方。大自然是永恒的,人在大自然面前显得非常渺小,大自然有一种内在的力量,那些破坏它的人最终也会受到惩罚,我认为正是大自然这种永恒的魅力造就了山水田园诗歌的魅力。
当代山水田园诗歌跟古代山水田园诗歌是有变化的,以前写田园诗歌靠脚行走或骑马,游览后写出来的,现在则是借助车、船或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这种感觉是不一样的。当代人对田园的向往与古代人身处田园是不同的,站在城市的立场看田园,它肯定是有质的变化。我认为,山水田园诗歌今后可能还会崛起,但它会引入一些新的特质和元素,增加对生命的体验和对宇宙的思考。
●郑小琼:当代山水田园诗没古人恬淡,少了从容不迫
简介:郑小琼,女,1980年生,2001年南下广东打工,同年开始写诗,有诗歌、散文见于《钟山》、《人民文学》、《诗刊》、《独立》、《活塞》等,作品曾多次获奖,出版了诗集《黄麻岭》、《女工记》、《纯种植物》、《郑小琼诗选》、《人行天桥》等。有作品译成德、英、日、韩、土耳其、俄罗斯等语言,现居广州。
山水田园诗人中,我最喜欢唐代诗人王维,他的《辋川集》,我即将出版的诗集《玫瑰庄园》就受有它的影响,他在诗中将风景与中国佛教溶合在一起,让山水也弥漫着神性,其恬淡精神,也很有意思。如“深林人不知,纷纷开且落”、“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很喜欢其中的意境。
多年前,我写了一组山水田园诗,叫“怀友四贴”,是写给四位诗人朋友的,分别是《江南似树》、《黔地望山》、《西北秋风》、《齐鲁乡间》。山水田园诗歌在中国是流传很久的一个诗系,在人与“自然”之间感怀,领悟人与自然、山水之间的和谐与平衡感。
最近一个访谈,我谈到了庾信、鲍照对我写作的影响,这两位诗人写了大量的山水诗。如果田园诗以陶渊明为开山鼻祖,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山鼻祖,鲍照、瘐信等与他们同时代的诗人也写了不少山水诗,他们的山水田园诗影响了后来唐诗的格局,王维、孟郊等人都受前辈们的影响,王维之后,山水田园诗越来越兴盛。这些年,因为创作《玫瑰庄园》,大量写到山水、庄园等,因而重新阅读了鲍照、庚信、王维等的诗作,感慨颇深。当代的山水田园诗,没有古人那种恬淡的味道,少了些从容不迫的意境,其中悟的部分缺少古人那份自然感与自信感,但愿在当代山水田园诗中能找到那种从容、镇定,真正的融于山水中。
●世宾:山水诗歌在当代不是非常显著的写作
简介:世宾,广东省作家协会文学院作家,广东省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暨南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诗歌散文评论委员会副主任,东荡子诗歌促进会会长。出版有《大海的沉默》、《迟疑》、《梦想及其通知的世界》等多部诗集、文论集。完整性写作主要倡导者和理论阐述人。
推荐陶渊明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陶渊明促成了中国山水田园诗歌、自然精神概念的形成,是中国山水诗的源头。中国追求自然精神,必然与山水有联系,陶渊明的诗歌处身于社会与人群,但他眺望着自然,自然为落魄的文人提供了一个栖居之地,也开拓了传统中国的文化空间。而王维的山水诗歌风格则不一样,他的诗歌就是置身于自然,在自然中呈现诗意,人在自然中悠闲、脱俗,身心都融入到自然的体验中。
每个诗人应该都有过创作山水田园诗歌的经历,因为山水依然保存着生命的诗意。身在工业、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中,诗意越来越稀薄,我们可以通过自然山水,通过山水田园诗歌写作,把自然的精神和时代的文化融合,在自然中寻找诗意与语言,建构我们时代诗歌的境界美学。我自己也创作山水诗歌,作品《借壶瓶山一夜》,登上了今年的《诗刊》杂志。
对于山水田园诗歌的发展,我是乐观的。所有的写作跟民族文化精神有莫大关系,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自然承载着人类的生命、生存,彼此不得不面对。而东方给予世界文明提供的具有未来意义的精神,自然精神是不可忽视的文化因子。但山水田园诗歌在当代中国诗歌格局里面不是非常显著的写作,因为这个时代是一个机械和信息的时代,人类现实生存的重点落在城市之上。但自然山水守护着人类诗意的生存,人类在这时代关注着社会生态、社会生态、政治生态,自然生态是不可忽视的部分。像戚华海的生态诗歌,便是山水诗歌在当代的呈现。
山水诗歌必须面对民族的文化,面对世界的文化。我一直认为诗是文化的结晶,是民族文化和生命的最高可能的呈现。山水诗歌必须与这种最高可能的想象融在一起。
◆第二届清远诗歌节昨晚开幕
“清新风雅,山水田园”主题获赞◆
▲清远日报新闻 时间: 2015年12月05日 来源: 清远日报
“‘清新风雅,山水田园’,这个主题很有现实意义,清远可以根据这个主题,重点打造一个旅游品牌,用文化、用诗歌,去开发风雅颂的新风。”昨日晚上,第二届清远诗歌节在清新开幕,中国诗歌学会名誉会长、《华夏诗报》总编辑野曼,广东作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孙丽生等近20位全国知名诗人学者与清远诗友一起,共同进行了“山水田园诗歌的变革与走向”主题研讨。开幕式上,本届诗歌节的主题“清新山水,山水田园”收获诸多点赞。
清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崔建军出席开幕式。野曼、孙丽生等多位诗人学者代表进行主题发言。开幕式上,主办方代表对去年参加了首届清远诗歌节的著名诗人汪国真表示缅怀,“祝愿他在自己的诗歌王国里,一切安好。”
清新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侯钻霞致欢迎词,她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清远的基本情况,并谈到,清新本土题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且清新区的文艺工作者一直注意在“本土原创”上下功夫,并对外地诗人学者发出邀请,欢迎各位名家贤士前来采风,为增强清新文化软实力提供助力。
清远的秀丽山水收获了诸多赞誉。有学者表示,刚从北京的雾霾里出来,到了中山,觉得环境真好,到了清远,则感觉更好。还有人感慨,到了清远,终于明白为什么主题是“清新风雅,山水田园”,清远的自然环境与主题十分契合。
孙丽生则为清远坚持举办诗歌节点赞。他提出,清远举办诗歌节,说明清远的党政领导对文化软实力十分重视,诗歌节对提升清远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有着重要意义,相信在这样的支持力度下,清远将来在诗歌创作方面一定会有大量精品涌现。同时,孙丽生也为本届“清新风雅,山水田园”的主题点赞,并对清远诗人提出勉励:“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山水田园诗歌也应该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如此才能有生活气息和生命力,才能赢得更多的受众。”
开幕式现场,清远创文收获了意外的关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戚华海在主题发言后,为清远创文“打广告”,向与会人员展示了清远风采,并表示愿意为清远创文“衣带渐宽终不悔”。还有外地诗人学者主动为“清远蓝”发声。广东省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著名诗人、诗评家林馥娜等诗人学者在手腕上系起了蓝丝带;中国新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新诗研究中心主任、华中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导张永健在发言中,为清远蓝点赞,并现场朗诵自己创作的清远蓝诗歌。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中共清远市委宣传部、清新区委宣传部指导支持,清远日报社、清远市文联主办,清远市作家协会、清新区文联协办,清新笔峰山生态茶有限公司、顺盈时代广场赞助。除了昨晚举行的研讨会外,接下来,诗人学者还将围绕清新重点打造的“民宿民居游”,开展“风雅颂歌”采风创作活动。
◆外地诗人学者眼中的清远山水、诗歌
“山清水秀”“出了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诗人”◆
▲清远日报新闻 时间: 2015年12月05日 来源: 清远日报
作者:
第二届清远诗歌节昨晚在清新开幕了,此次诗歌节迎来了近20名外地诗人学者,他们中的许多都曾踏足清远,并对清远的诗人群体及其创作较为熟悉。那么,在这些诗人学者眼中,清远的山水田园、清远的诗人与诗歌又是什么样的呢?采访发现,“山清水秀”“出了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诗人”,是他们描绘中的高频词……
●广东省作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著名作家孙丽生:
“清新风雅,山水田园”是清远山水风貌的写照
清远是广州的后花园,是一座新兴的、欣欣向荣的城市,生活在山水田园里,风景如画。现在清远保留的自然风景比较多,且非常美,这对新时期的山水田园诗歌创作是一种优势,特别是这次把诗歌节主题定为“清新风雅,山水田园”,这是个既高大上又接地气的主题,也是对清远山水风貌的写照。
清远的诗歌创作比较活跃,参与者多,氛围很好。从去年开始,市里主导办诗歌节,说明党政领导对诗歌非常重视、大力支持,这是非常难得的。我相信有这样的支持力度,加上清远在诗歌创作上的基础,将来,清远在诗歌创作方面定会有更多精品力作出现。
●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广东省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
在清远,有家的感觉
我生长在山区,对清远感觉十分亲切。一句话,在清远,有家的感觉。但我对清远的诗坛不是很了解。最早认识的是骆雁秋,他当时是市委书记,写诗又写歌词,人好,诗歌也写得很优秀,是个中华传统文化派。另一个是唐德亮,他诗歌的风格就如同清远一样,山水田园,淳朴亮丽,很“生态”,很质朴,很养人。
●中国新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新诗研究中心主任、华中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导张永健:
清远的诗歌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开放风范
清远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出诗人、画家,诗人的写作风格与山水存在一定关系,清远的诗歌就像这里的山水美景一样,淳朴、清新,既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又有改革开放的风范,还与国外的新鲜东西接轨,不保守,不拘礼。
近年来,清远的山水田园诗发展势头很好,出现了一大批在全国颇具影响的诗人,如唐德亮、华海、黄海凤、唐小桃等,唐德亮的诗过去以民族特色、地域特色见长,现在以思想的敏锐和蕴含于形象中深刻的哲理在诗坛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强烈的反响。华海的生态诗仍为人们所关注。清远评论家马忠对清远诗人评论很全面。总之清远的山水田园诗发展势头很好,大有希望。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江冰:
清远出了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诗人
清远是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之外的没有受到污染的,能够保持青山绿水的地区,这样的地区具有独特的魅力。
清远出了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诗人,特别是新诗,有诸多作品揽获国家级、省级奖项,曾被称为“清远诗歌现象”,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谈清远诗人群。清远诗人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跟这里的青山绿水紧密相连的,说到清远诗人如何向前走的问题,我想与其向前走不如往后退,退回从前不是简单的后退,而是获得未来的一种后退,如何颠覆前人又继承前人,回到传统,回归内心,这是清远诗人需要思考和斟酌的问题。
●广东省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著名诗人郑小琼:
曾写作散文诗《清远森林》
清远的山水很美,我以前在工厂时,工厂曾组织旅游,一般都是到清远看山水。清远有高山峡谷、清江湖泊、森林瀑布、有飞来寺等,很美丽的地方,记得我曾写过一首《清远森林》的散文诗。
清远有一群写诗的人,作品质量相当不错,大多数很熟悉,如唐德亮、马忠、严正、林萧、黄海凤等。
●广东省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著名诗人、诗论家世宾:
清远有很好的诗歌写作氛围
我曾到访过清远多次,去年也曾参加清远首届诗歌节。我与许多清远诗人都是朋友,清远有很好的诗歌写作氛围。我觉得清远诗人主要受80、90年代诗歌写作风格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写作特征,每个诗人关注自身地区民俗、生活、社会的发展。同时,清远也是一个在诗歌现代性转化方面比较晚的地区,与广州、深圳、东莞有所区别,清远诗人相对比较喜爱以传统的表现手法写作。
对于清远的印象,我觉得清远是自然山水保持得比较完整的地区,在离广州如此近的距离中,却能保持青山绿水,清澈的北江水,覆盖率高的植被,广州后花园名不虚传,是很值得来的地方。
●辽宁锦州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李见心:
“我从清新归来,当了三天神仙”
2004年5月,我参加了“五月清新”全国女诗人研讨会,多年来参加诗会很多,但那次给我留下了完美的印象。无论是清新诗意的山水还是诗意地栖居的人们,温泉的良知、滑草的飞翔、漂流的激情、灵芝的仙气。我写下了“我从清新归来,当了三天神仙”的诗。长久以来清远和清新成为诗和远方的代名词,我梦想停留的地方。
11年后,我又来到了清新!这一方神圣的山水依旧;这一群山水中的诗人依旧。唐小桃、蓝树娇、华海、唐德亮等诗人依旧居住在诗中,用诗歌捍卫住这方水土,让清远诗歌群走向全国,为诗坛吹来一股清新之风。他们的诗与这方神山圣水如此相称相配,与绿色押韵,为灵魂压惊。他们的笔尖种下的是风,收获的是风景。让风景也长满了人格与心跳,赋予山水家园与诗歌同等的信仰,同等的忠诚。正像唐小桃的诗“这样的年月,我艰难拿出,纯洁的山水,传统的五谷,献给我的家园和我的诗歌。”还有唐德亮的诗所言,“我忽地发现山的额头长出了一双眼睛,掏出了我心中所有秘密……”而华海有四个字的标签,就是生态诗歌。他是挑起生态大旗的第一片叶子。
我在去年首届清远诗歌节后写了《故乡》一诗,献给清远的诗人们:一想到那大好的河山有你住着我便放心,似乎你就是绿色的守护神,一想到那仙境般的地方有你住着我便安心,似乎那样的美和美景才不会被浪费,你在住着就好像我也在住着,似乎我异乡的灵魂也找到了今世的故乡。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韶关市作协原主席、韶关五月诗社社长桂汉标:
清远诗人扎根本土扎根民众
清远与韶关“同饮一江水(北江)”,同属大粤北地区,有天然的联系。这些年我也曾多次来到清远参加文化活动。我对清远的印象都很好,每次回韶关都会自然地说起清远的发展。
清远诗人群体的大部分领军人物和骨干,都是我熟悉的朋友,有些还是五月诗社早中期的中坚分子。应该说,得益于清远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党政部门和各级文化宣传部门对文化亊业的重视与支持,把全市的作家诗人和文学新人紧紧团结在一起,创作生态和文学实绩,在省内山区市是走在前列的。
清远的诗人群体,创作理念正确,不为诗坛的一些歪风邪气所裹挟,坚持扎根本土扎根民众的导向,艺术上提倡宽容、多种风格并存,总体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清远诗歌节的连续举办,将成为清远新的文化名片,清远诗人的作品,将会在更大范围引发积极反响。
●中国诗歌学会名誉会长、《华夏诗报》总编辑野曼:
“过去因为写诗遭受过很多苦难”
“过去因为写诗遭受过很多苦难!”昨日傍晚,在第二届清远诗歌节开幕之际,中国诗歌学会名誉会长、《华夏诗报》总编辑、现年94岁高龄的老诗人野曼先生在清新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讲述诗歌创作历程。在他看来,“诗,是美的使者”,他总结几十年的诗歌创作,告诫写诗的年轻一辈:“诗歌都是一种生活的反映,诗歌不能离开生活。”
清远的山水很美妙,“树会唱歌”
上个世纪30年代便活跃在中国诗坛的野曼,如今已是一位94岁的老诗人。即便年事已高,他仍老骥伏枥,活跃在诗坛,仍主编一张全国发行的诗报,奔走策划参与各类诗会。“去年首届清远诗歌节的‘寻找故乡’主题非常好!”野曼先生说,“寻找故乡”让人回想过去经历的年代,回忆起以前的日子,过去总是使人怀念,使人感到树高千丈最后还是叶落归根,还要回到故乡,还是要怀念故乡。“即使走到了天涯海角,都以为我是在故乡的小河里面,很是感动。”
对于今年第二届清远诗歌节的主题,“清新风雅·山水田园”,野曼先生认为,今年主题也很好,山水田园,清新风雅是一个很高的境界,离开了一切名利以外的外在物质,切合了清远山山水水的特点。“清远的山水很美妙,树会唱歌,很奇怪,很奇怪。”清远的山水田园给野曼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来在去年首届诗歌节活动期间,野曼先生游览了飞霞山,靠近山中琴音树的树干侧耳聆听,就好像树在唱歌一样美妙,为此,他写下了《会唱歌的树》:已经唱了几个世纪,声音还是那么传神;虽然身躯已经老了,依旧唱得那么起劲……
“清远的山水很美妙,清远诗人的艺术水平也很不错。”野曼先生坦言,清远诗人写山水田园诗歌,在过去不常见,这些年,许多原来不写诗的现在都写诗了,而且写得不错,诗作可以说是琳琅满目。“清远的山水田园风貌深入了他们的感情,所以他们才能写出这些诗来,像以唐德亮为首的一些诗人的诗歌,艺术水平都不错,非常欣赏。”
诗歌不能离开生活,“不能凭空出来”
“诗歌对您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九十多岁高龄仍坚持做《华夏诗报》,是什么在支撑您如此?”面对记者的一连串提问。野曼先生从沙发椅上站起来,稳稳当当地走到床头边,将一本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自己的著作《中国新诗坛的喧哗与骚动》拿在手上,轻轻地打开其中一处折页———“我的诗观”,抑扬顿挫地读了起来:“诗是美的使者。生活美与心灵美的相互结合、融化、升华,才出现了诗美。这是最纯的艺术晶体。”
野曼先生认为,几十年的诗歌创作,灵感都是从生活中来,体验生活,深入生活,诗歌是生活的反映。1959年,清远籍女英雄向秀丽牺牲后,野曼即采访其同事亲友,创作了长诗《女性的光环》,很多人读后,潸然落泪。
“诗歌不能离开生活,历史上千百年来诗人遭受的苦难很多,也写出很多诗歌,都是生活的反映,不是凭空出来的。”野曼先生说,他最近准备出一本书,刚编辑好,书名叫《心灵的呼唤》,由贺敬之题写书名。
“主要写我的心灵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过去因为写诗遭受过很多苦难。”野曼先生遭受的苦难要从上世纪40年代说起。1941年秋,七月派诗人邹荻帆、绿原、曾卓等在重庆创办了《诗创地》诗刊。在大学期间,野曼的诗风受到胡风理论的影响,在一个冬日,他在湖南目睹了积雪下的劳苦大众的苦难,为此写下长诗《积雪期》在该刊发表。1955年,厄运却悄然而降:一场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的运动把他卷入漩涡,他的诗曾在《诗创地》发表,而这些诗人大都被打成“胡风分子”,虽然他与胡风不曾接触,还是被当作“受胡风思想严重影响的人”而关押审查和不断地批斗。他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吃尽苦头,被封为“漏网的胡风分子”、“诗海毒蛇”。
文革时期,又被关进“牛棚”折磨,后来下放粤北山区劳动改造。直到1980年为胡风冤案平反,野曼才结束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梦魇。如今再回首那一段苦难岁月,野曼先生却宽容而淡然:“在那个讲阶级斗争的年代,什么都很难讲的,从拥护毛主席到被说成胡风分子,发生这样的事情,现在讲起来好像是一个玩笑。”
◆第二届清远诗歌节,近20位全国知名诗人学者与清远诗友一起
思维火花碰撞 研讨“山水田园诗歌的变革与走向”◆
▲清远日报新闻 时间: 2015年12月06日 来源: 清远日报
★谈创作
●广东省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广州诗人,诗评家林馥娜:山水田园写作走向或偏向于表现圆融式的生态景观
“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变革与走向”,我认为,主要是三个点和三个关键词。三个点就是“传统、现代、未来”。
传统的关键词是隐逸。山水田园诗总体来说是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栖居地与心灵的安妥。在古代有陶渊明、王维等代表性诗人。传统山水田园诗多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兼寄隐逸情怀,写景在作品中所占的份量较大。因为处在农耕文明时期,山水田园均为天然环境,故诗人常有天人合一的追求。像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便是隐居之诗。
现代的关键词是思辩。现代似乎还没有谁提出过山水田园诗派,从阅读到的已有文本中,基本为写景与寄意各半,且寄意多为思辩式,既有对美景的眷恋,也有对日渐被破坏的环境的思虑。比如清远诗群中,抒写山水田园的诗歌为数不少。清远远离大都市,又有山青水秀的自然环境,具有山水田园诗的产生条件,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处于城市化的大潮中,这是中国乡土的普遍现象,故寄忧思于其中或以对景物的描募寻求超脱尤其顺理成章。华海的《笔架山》、唐德亮的《生成》、唐小桃的《行走在静福山是幸福的》都是自然景物与诗思相融的抒写。
未来的关键词是禅意。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深化,现代人居于山间林中的机遇越来越小,未来山水田园写作的走向极有可能偏向于表现圆融式的生态景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如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佛山梁园等师法自然的园林景观式建筑,兼具可居可游的双重功能。圆融式的生态建构是人的诗意栖居,落实到诗歌上,应是一种禅意之境,在现实与理想中营造胸有山岳、腑生清气式的心灵旷野,随遇而安的禅静之境。
●广东作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孙丽生:山水田园诗创作要善于挖掘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诗歌是产生最早的文学体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诗歌创作的国度,几千年来,中国的诗人们创作了大量非凡灿烂的诗歌名篇,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给后人提供了丰盛的精神食粮。清远也有良好的诗歌创作传统,如唐代的大诗人韩愈、刘禹锡在这里为官时就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当代也从这里走出了欧阳林等著名诗人。近年来,清远的诗歌活动日益频繁,诗人诗作众多,出现了像唐德亮、戚华海等一批颇有名气的诗人。
去年清远被授予“中国乡土诗城”,是我省首个获得这一称号的城市,本届诗歌节的主题是“清新风雅,山水田园”,既高大上又接地气,也是清远山清水秀风貌的写照。时代在发展,现在的山水田园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应该如何在现代的乡村田野发现诗意,创作富有时代气息的山水田园诗呢?记得文学艺术届有个广泛认同的命题,叫做“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那么山水田园诗歌也应该富有时代特色、地方特色,也就是说山水田园诗创作要善于挖掘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才有生活气息和生命力,才能赢得更多受众。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可见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书写、抒情、抒怀,才能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山水田园精品力作。
●广东省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世宾:希望通过诗歌反映生态,保护生态
我想谈两个问题,第一是山水诗歌我认为在当代依然有活力,诗歌形态和古代有所不同,演变的过程是中华文化与自然因素不断加入到文化当中的过程,山水在唐宋时期基本上把其精神融入到山水里边来,在王维的身上达到了一定高峰,这种自然的文化,和山水的融合,现在成了东方区别于西方非常重要的传统,基于这个传统,所以我们的山水接地气,依然是中国诗歌写作的重要内容,承担文化本土的责任。虽然我们也知道这个时代是一个工业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也是自然遭受极大侵袭的时代,山水诗歌必然要面对现代情形,信息与资讯高度发达的背景,没有经过现代性转换的自然山水诗歌,的确是不可靠的。我们看过很过诗人直接赞美山水,这种写作形式感觉到一种现代性的缺乏。清远写作自然诗歌和生态诗歌非常活跃的地区,这种写作是可取的,可却在与当代社会生态成为发展非常重要的主题。在提生态的时候,不能一味赞美,而是看到里边所受损害的部分,并且努力去建构它。
★谈变革
●河北省作协《诗选刊》杂志主编刘向东:要学会从无意义处写出意味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依然是农业意象的诗歌史。在我的编诗过程中,有大量类似山水田园诗,在我看来,他们仅仅是借助了山水田园,但本质上依然是哲理诗或者抒情诗。我们无论写什么,总是想借助它。新诗的最大毛病是妄图有义,许多人常常一下笔就想写出意义,或一眼就想读出意义,恰恰诗给我们的不是直接的意义,而是1+1大于2的意义可能,是悬置而不落实,许诺而不兑现。我们要学会从无意义处写出意味,读出意味,写山水诗切记这一点。
●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广东省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丘树宏:没有诗意的国家,是非常让人害怕的
中国是个诗歌古国,也是山水田园诗歌古国,从诗经开始,就有很多山水田园诗歌出现,可惜我们对诗经崇拜、推荐、弘扬远远不够。一个国家不行,经济不行,文化也会不行。战争、灾难、疾病等,影响了诗歌的发展。尤其是现在科技很发达,信息很发达,人与人之间通过交通亲近很多,但人与人之间的心却越来越远,那是因为我们没有了诗意,没有了山水田园诗意。一个没有诗意的社会,没有诗意的国家,那是让人非常害怕的。
我觉得清远找到很好的突破口,用诗歌,尤其是山水田园做形象做品牌做主导。清远清新就是一篇宏大美丽的山水田园诗。现代文明社会山水田园诗是怎么一回事,清远清新做了这么好的一件事,而且符合我们整个国家的要求。建议借诗歌节的东风,发出呼吁中国当代山水田园诗发展的倡议书,动员全国的力量共同做这件事。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江冰:清远诗歌发展不一定要走时尚,可回到传统
我对诗歌研究得比较少,我是小说协会的,因为清新区作协跟我有比较深的关系,我也比较关注清远的诗人,去年我为介绍清远的诗歌、文学,包括这条北江,一共在广州的报纸上写了四篇文章。
清远是个值得研究的地方,它作为珠三角之外的山区,地理位置上称不上得天独厚,但在地域文化上又有着自身的特色。韩愈在广州出名的地方是在潮州,其实韩愈在潮州只待了八个月,但是潮州的江边景以韩江名(注:潮州有韩江、韩江楼,潮州还有“山水都姓了韩”的说法),潮州还有韩山师范学院,为什么在粤北,韩愈没有得到这样的厚待?是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开掘还不够?当然,也有种说法是潮州聚集了当时一些败落的小国皇宫里的百工,这些不是贵族的贵族,让中原文化与当地更贴近。
清远的诗歌不一定要走向时尚,也可以后撤一点。用今天的思维,回到传统,这值得研究。发言中看得出,大家非常热爱清新的山水,对这方山水表现出高度的认可,山水之中有着丰富的内蕴,这种传统的发扬,也可以让清远的诗歌创作更加繁荣。
★谈期望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陈实:建议有关部门大力培育文学骨干力量
清新这个地方,诗歌源远流长。这些年,清远的文学现象,在广东来说,是非常有发展意义的现象。这么多人从事诗歌的创作,从事评论,水平也是逐步提高。建议市委、区委加大力度培养文学骨干。或送出去学习,或邀请老师到清新培养骨干。我认为清新的诗歌、文学创作现象,2008年以后形成了气候,这种气候继续保持的话,清新很有希望,那时,在美丽的清新上增加成为文化的清新。
●广东省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郑小琼:期望开拓创作新篇章
我认为,山水田园诗在中国诗歌历史当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也形成中国自己传统。但到新诗以来,山水田园诗越来越少了。80、90年代有一批诗人在提倡新田园诗派。在新诗里边,山水田园诗的影响似乎不是很大。这两年,感觉大家写山水田园诗歌是越来越多,我希望以更好节奏创作出作品,链接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歌的传统,也希望能够开拓出新诗的另一篇风情。
■花絮
▲清远日报新闻 时间: 2015年12月06日 来源: 清远日报
作者:王可莹 刘洋 王可莹 岳超群 黄昱茜
●野曼:“我记得你,三年前我就发过你的稿子”
第二届清远诗歌节开幕式,中国诗歌学会名誉会长、《华夏诗报》总编辑野曼第一个到达了会场,提前了十来分钟,清远青年评论家马忠上前问安,自我介绍后,野曼先生马上说:“我记得你,我三年前就发过你的作品,评论写得不错。”周围的人连声惊叹“您的记忆力太好啦!”野曼已经94岁了,思维清晰,精神矍铄。
而开幕式中,野曼作为诗人代表发言,台下许多“粉丝”自发跑上前拍照,为了找个好角度,有的蹲着,有的干脆单膝跪到了地上,让诗人学者们感受了一把清远诗友的热情。
●毕福堂:《九州诗文》将发表诗歌节
创作的山水田园诗
当主持人邀请山西省文联《九州诗文》杂志主编毕福堂发言时,台下忍不住笑了,于是毕福堂上台便自发拿名字“开涮”,“我的名字和毕福剑差一个字,经常讲点小故事”,他还在现场发出了“征稿启示”:山西省文联的《九州诗文》杂志,以前叫《火花》,将在本届清远诗歌节的创作中选取近20篇山水田园诗歌作品,与其他国内有着较高知名度的诗人的山水田园诗发在一起。
“到了清远,发现北江也好、笔架山也好,已经是一幅很好的田园山水画了。”他感慨,并邀请大家也去山西交流互动。
●清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市文明办主任戚华海:
清远诗歌节继承了办雅集、吟诗唱和传统
清远也是一个诗人辈出、诗味浓郁的城市。古代的张久龄、刘禹锡、韩愈、苏东坡都在这里留下不朽杰作。南朝时候,有一位清远诗人填补了南粤早期诗歌的空白,人们叫他清远道士,他在清远十九福地出家修道,后来客居苏州虎丘,写下“客去川岛静,人来山鸟散”的诗句,后来颜真卿亲自手书并摩崖石刻,这就是著名的“清远道士碑”。明清以来,清远一直有诗人结社唱和的传统。建市后,涌现出一大批诗人和优秀诗作,产生了数位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诗人; 清远诗人立足本土,作品散发着独特的清远地域和乡土气息,登上了不少名刊大报,这些作品得到广泛的认同与专家好评。去年11月,清远还被中国乡土诗人协会授予“中国乡土诗城”的牌匾,为清远增添了一张新的城市名片,这是清远诗人的光荣。
去年冬天,清远举办了第一届诗歌节,全国各地诗坛高手云集清远,在清远采风创作,写出了一批精品力作,展现了清远的魅力,产生了较大影响,出版了诗歌节诗选集《清远蓝》。还设立了“清远诗歌节微信群”,现在,加入这个微信群的诗人越来越多。
今天是清远第二届诗歌节开幕的日子。清新风雅,山水田园,希望各位诗人、学者在清远这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让人记得住乡愁的地方,纵情田园山水,探讨诗歌艺术,放飞诗意的梦想,写下动人的诗篇,也让我们清远乘着诗歌的翅膀声名远扬。
●韶关市作协原主席桂汉标:清远文学队伍创作热情高
清远文学队伍团结,创作热情高,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从去年的第一届到今年的第二届诗歌节,都由政府部门主导,这在山区市里还是很少见的,说明了地方政府对文学发展的重视。
◆第二届清远诗歌节闭幕
“风雅颂歌”采风清新山水点燃诗人诗情◆
▲清远日报新闻 时间: 2015年12月07日 来源: 清远日报
6日,参加第二届清远诗歌节的全国知名诗人学者在清新区浸潭镇虎尾村民居区采风,了解在全国具有影响的清远“农综改”。
昨日下午,第二届清远诗歌节落下帷幕。前三日的报道里,我们已经分享了诗人学者们关于清远田园山水的印象、对于清远诗人诗歌的观感与建言,以及诗歌节研讨会上的思想火花、各种诗歌节期间的花絮等内容。那么,在诗歌朗诵和采风环节,诗人学者们又展现出怎样的风采呢?
据了解,本届诗歌节以“清新风雅,山水田园”为主题,由中共清远市委宣传部、清新区委宣传部指导支持,清远日报社、清远市文联主办,清远市作家协会、清新区文联协办,清新笔峰山生态茶有限公司、顺盈时代广场赞助。
●采风之旅:清新山水感受清新之美 太和洞:雨势大未登顶,“留悬念”约来年
“文明旅游进景区,我们也来签个名,传递文明,为清远创文助力!”5日上午,太和古洞风景区门前,伴随着寒风细雨,刘向东、杨志学、江冰、陈实、李见心等20多名诗人学者在宣传板上写下名字。
其后,穿过“太和古洞”大牌坊,经过笔直的景区大道,一路沿溪边山道而行,扑面而来的是清新山色,溪水淙淙、嶙峋山石。“在距离市区这么近的地方,却有一处这么美的山水,实在难得。”沿途而上,见游人怡然自得,优哉游哉,有诗人赞道。行至半山,在已故诗人汪国真题字“清新世界”的石刻前,诗人江冰等人驻足沉思,以示怀念。
雨水蒙蒙,伴随着呼呼寒风,上山的道路越来越充满挑战。诗人们的游兴却不减,他们继续拾阶而上,在一亭廊处稍作歇息。突见前方山壁飞泻落涧,激起水珠扑面,诗人们倍感迎面而来的是一种“欲涤无尘”的清新意境,诗人毕福堂等人拿出手机拍摄眼前的生态美景。
由于天气的缘故,考虑到安全,采风最终没有登顶,诗人学者们笑侃,这是为了留下悬念,来年再约。
●笔架山:大诗人陈实遇上小诗人黄子昊
虽然已是冬季,笔架山深处却见满目叠翠,林木葱郁,溪涧纵横,呈现出一派山清水秀。到了笔架山坑口村“山·外”度假民宿,诗人们踏着鹅卵石小径,沿山而上,钻进了绿树丛中的木头搭建的民宿客房。江冰等人依靠在木屋栏杆前,凝望着眼前的连绵山峦,似乎寻找到了创作的灵感。李见心等诗人则成了摄影模特,配合爱好摄影的诗人,摆出各种姿势。“住在这里,推窗可见绿,真美!”有诗人对山中民宿点赞。
“生态茶真的很香!”参观了“山·外”民宿,诗人学者们来到了位于笔架山的笔锋山生态茶有限公司制茶车间,一边品尝笔架山的生态茶,一边观摩茶叶制作流程,有诗人甚至动手体验炒茶、揉捻等制作工艺。清新区民协副主席范新莲携第二届“小金钟”银奖得主梁晶晶带来古筝助兴表演,还有茶艺、太极等节目。
“爷爷您好,我叫黄子昊,您能帮我改一下这几首诗吗?”制茶车间,陈实刚下车,在此等候多时的小诗人黄子昊便上前“请教写诗”。现年10岁的黄子昊就读于清新三小四年级,9岁开始作诗,以环境、爱等为题材,目前已写了14首诗歌。“你看这个词是没有的。”“这里两个词,是不是有点重复?”大诗人陈实点头应允,二人找到一处空座坐下“促膝谈诗”。“爷爷要表扬你这首《冬梅》,将你自己的形象都写出来了,写出了少年气概。”陈实给小诗人诗作“点赞”,寄语黄子昊“你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要被大人的思维干扰”。
●桃花湖:风景“勾人”,诗人学者去而反顾
5日的桃花湖烟水迷蒙,远处的群山云雾似从地面蒸腾而起。“一定要下去看看!”虽然下着雨,诗人学者们还是被眼前的美景勾起了兴致,涉水下坡,用雨伞在湖堤围成一道风景线。因为雨势大不能下湖,还有诗人一直念叨,“为什么下雨就不能游湖?”
然后,6日,诗人们再一次光顾了桃花湖,因时间紧促,还是与下水游湖缘悭一面,于是他们又定下邀约。在听过清新区文联主席唐小桃描绘桃花海的盛景后,还有人表示,下次定要找个花开时节来看。
●虎尾村:古韵半村惹诗意,擂茶一碗暖人心
“擂茶一碗暖人心,虎尾村头气象新。八九乡亲说变化,两三娭姆论辛勤。”虎尾村采风末尾,陈实即兴创作了一首诗。这也触发了大家的创作热情,诗人学者们纷纷留下墨宝,直到有人喊“下午赶飞机,再不走来不及了”,才与村民挥手作别。
6日下午的虎尾村采风,是此次采风的最后一站。对于村子的环境风貌,村风民情,古老的建筑和巷道,诗人学者大加赞赏。
“他们住得还蛮讲究的,厨房、住宅、家禽家畜的小屋,都在不同的分区,干净、舒适。”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新诗》杂志社副主编大卫感慨。
村长讲述了村庄的故事,先祖从英德迁来此地,于是,清新的村子里也保留了明显的英西风情。舞狮便是其中一项。这项民俗文化勾起了诗人学者的兴致,有人干脆现场体会了一把擂起鼓打锣钹的乐趣。
诗人学者们在虎尾村参观了炮楼、成氏宗祠、千古山泉等地。石板铺出的巷道里,土砖青瓦已在时光里褪去了颜色,墙面上还可以依稀见到人民公社时期的工分公开栏,村里又隔几步远挂上了黑白的历史照片,老人倚着门望着陌生的来客,孩子们手心洒落的泉水溅起阵阵欢笑声,大黄狗摇着尾巴,养蜂的木桶已经开始腐朽,屋檐下的丝瓜瓤与小竹篮在时光里安静地风干……
这一切惹得诗人学者们频频驻足,相互在镜头里留下自己诗意的剪影,其后,还特别邀请了村里的孩子一起合影留念。
据了解,虎尾村是典型的山区村,曾一度是浸潭镇落后村的代表之一。2000年,该村率先成立7名村民组成的“队委”开展自我治理,2013年4月,村民理事会集体决定采用土地集体流转这一形式。目前,全村集体共发包山地、林地1700多亩,仅2014年,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2万元。村集体经济提升后,村民们经集体商议将土地流转的未来几年收益全部用于村中公益事业:建起文化室,修建了垃圾屋,种植了一批绿化树,安装了巷灯,聘请保洁员开展村容保洁……
“以前听说过清远的农综改,但是感触不够深刻,这次到实地见到了,对农综改的成效就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而且,这个村也比较有想法,那些古祠堂、古民居、古巷,还有炮楼、瞭望台等都保护了起来,好喜欢这些带有历史感的东西。”南方日报文体中心主编陈美华为诗歌节安排了虎尾村采风点赞。“这给了我们一个走近乡村、贴近生活的机会,也符合了习总书记文艺创作要扎根生活、服务大众的要求;而对村民来说,能多与外界的文化人士接触、为村子增加文艺气息,也是他们所欢迎的。以后我们也要多参加这样的活动。”
◆专访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陈实
城市与乡村建设都要慢下来“要让莎士比亚醒来的时候还能找到回家的路”◆
▲清远日报新闻 时间: 2015年12月07日 来源: 清远日报
在本届诗歌节上,省社科院研究员陈实是最受大家青睐的人之一,到处都有拉住他要合影的人。他来者不拒。陈实归纳自己受欢迎的原因,光头、好玩。作为清远的老朋友,陈实最早在九十年代末便到访清远,见证了清远近二十年的变化。这次,他为清远如何打造地方文化、民俗文化带来了一些想法和思考:
关于山水田园诗,他说,“不要还是向陶渊明、王维学习,还想写那样的诗,那是不可能的。”
关于乡村建设,他说,“要让莎士比亚醒来的时候还能找到回家的路。”
问:这次到清远有什么新的感受?
答:每次到清远感觉都有不同。因为开会主题不一样,思考角度也不一样,到清远看到的东西也不一样。清新这些年在文化建设上比较动脑子,这可能是最大的感受。这些人很有激情,想把清新文化进一步提升。华海,海凤,小桃等一批诗人在微诗群很活跃。
翻看历史,清新正儿八经称得上、提得起的本土文化名人并不多。我感觉从2010年以来,清新在文化、文学艺术方面比较下功夫,市委、区委对文化活动也有一定力度支持。在十八大以后的新时期里边,清新做得比较用心。
问:清远文化最有可能冒尖的是什么?
答:目前所表现出来还是诗歌创作。与原来五月诗社的带动有关系,诗歌领域是可以做出成绩来的。像办诗歌节。
我认为,诗歌节不是开一场会,热闹就当干成了。真正要开诗歌节,是要产生有影响的作品,提出有影响的口号,有可能掀起某种运动,这就真正开出影响了。
现在诗歌基本处于自发写作状态,没有很有意识、很接地气的创作。为人民书写、抒怀的作品还是少,原因是诗人作家总觉得不关自己的事。其实,为时代而作,不是我们特有的口号,从古希腊的作家开始,都是为时代而作。中国经过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在“为时代而作”这个主题上,创作界思考得太少。
问:本届诗歌节探讨山水田园诗的走向,您怎么认为?
答:这次诗歌节主题,出发点是好的。在这个时代,我认为,之所以这样关注山水田园诗歌,实际是对美丽中国、美丽家园、美丽生态的内在渴望。
能不能写出优秀的山水田园诗歌?我觉得山水田园诗的确是农业文明中的文学艺术反映,从这个角度来讲,想恢复以前的东西,那是不可能了。因为我们已经从农业时代变成工业时代,现在进步到信息化时代。但是,山水田园精神是不能丢的。人们为什么写山水田园诗,那是对和平、宁静、富庶、安详、和谐这样社会的向往,表达对美好生活、美好环境的追求,这种根本的精神是完全可以去做的。
再怎么工业化,还是有土地,有山水。关键的问题是怎样创新,写出新的味道,不要还是向陶渊明、王维学习,还想写那样的诗,那是不可能的。
问:如何打造一个地方的文化气质?
答:首先需要一批骨干、热心分子。比如像陈露、唐小桃、黄海凤、高峰、马忠、何群贤、蓝树娇等人。不仅是他们自己要冒出来,市里和区里要有意识地培养。
有了骨干,我们还要有普及工作。比如文化馆和文联,可以做很多接地气的活动。
第三是要培育名人,有几个冒尖的、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名人。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可以为他们提供工作的方便,提供培养的条件,送出去学习,或者请老师来培训。在清新,或者粤北地区,我认为很需要像桂汉标(注:其为韶关市作协原主席、五月诗社社长)这样的骨干,这样的带头羊,给他们时间、环境、舆论支持,使他们在这块地上扎实提高自己,清远文化才能出得来。
你说一个地方有文化,人家肯定是数你这个地方有多少文化名人。清远从现在来看,宣传部、文联等管文化的部门,要培养“国家队”。
问:清新应该怎样更好地做民俗文化这篇文章?
答:我们可以从城市看到民俗应该怎么做。
现在的城市建设,我提了四个:城市的速度、建设、发展应该慢下来;要让城市长点野草,让真正的环境是一个活起来的生态;要让莎士比亚醒来的时候还能找到回家的路,比如欧洲很多城市,虽然有变化,但大体还是保留了原来的历史文化生态;城市要有规划。
回头再来看民俗的打造。乡村的建设不能那么快,让它长点草,保持过去的自然生态。我认为乡村建设有三条考虑。首先要挖掘乡村的生态机理,而不是按照所谓的现代观念来做。
第二,要有现代的生态眼光。比如江苏有个农村,被建设成国际慢城,使整片区域活起来,成了新的旅游点,同时还保持了文化生态。
第三,要让传统的东西火起来。比如清远有大量村落,我觉得应该与现代产业相结合,盘活起来。比如进行文化改造,改造成乡村俱乐部、文化俱乐部,尤其是对旧的民俗保育,不让民俗文化静静的进博物馆。打比方,把浸潭虎尾村变成乡村旅馆,天天有人在里边住。当然,这样的改造,涉及很多问题,包括资金、土地、农民是否愿意,我觉得政府在这个方面就要有所作为,能不能制定新的土地政策,既保护农民的利益,也保护开发商的利益。
清新在没有很强经济实力的情况下,就要给政策,尤其是特别要考虑如何保护农民的利益。这等于一个系统工程。我觉得新时期,尤其是十八大以后,应该在这些地方多动脑筋。动得好,动得对,方向正确了,这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一定也是往上走,并且这个一定是绿色GDP。
民俗文化的打造,不仅仅是文化建设的问题,是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包括党建,是个整体性的东西,要有整体思维。我认为,清远作为后发地区,可以在这个方面为全国、为广东来摸索出新的方式和经验。
◆诗歌朗诵会:“我要起一个写诗的名字,杨清新”◆
参加第二届清远诗歌节的全国知名诗人学者入住清新民宿—21度山居,体验清新风雅,田园生活,举办“风雅颂歌”山居诗歌朗诵会。
5日晚,诗歌朗诵环节在清新区浸潭镇桃源村“二十一度山居”民宿内进行。伴着淅淅沥沥的雨声,近2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学者和清远诗友一起吟咏抒怀。清新山水“惹诗情”,诗人们即兴赋诗,还有学者表示,“我要起一个写诗的名字,杨清新”。
“大卫,要不你先来,起个好头。”朗诵会一开始,有人便发出这样的“倡议”,“那好,来到这里,有种回到家的感觉,那种返璞归真、悠然见南山,特别是在房间看到竹筒做的灯,很有感触,刚才顺手写了几句诗,和大家分享。”大卫朗诵起了他即兴创作的《把灯装在竹筒里》:“把灯装在竹筒里,就是让一座山带电,光线随着竹子长身体,这是光穿上了长裙子;把灯装在竹筒里,就是把心跳装在胸腔里……”
朗诵环节,有诗人为清远作诗,也有人干脆起了个带“清新”字眼的笔名。中国作协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文学与出版管理部主任、编审,中国诗歌网执行董事杨志学现场朗诵起他为清新写的《清新之歌》:山也清新,水也清新,清新在清新的区域里;白天清新,夜晚清新,清新在清新人的生活里……众人的掌声还没落,他又说:“我想起个笔名,就叫‘杨清新’,我的名字叫‘志学’,它提醒我努力学习,就像老家的大树扎根泥土里努力向上;‘清新’则提醒我要以怎样的方式进入,来描写这个世界的陌生和奇妙。”
三位美女诗人的诗歌也获得了众人喝彩。李见心朗诵了自己游桃花湖的即兴创作《桃花从中》:“你看见一片片嘴唇在吻红另一片片嘴唇,在桃花从中,你如果感到不幸,那是因为没有找到一颗灵魂……”陈美华的诗歌被陈实挑中,当场朗诵。林馥娜现场“唱”出了一首古体诗。
中国新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教授、博导张永健在朗诵会现场抄录下他专门为清远创作的《清远蓝,我的至爱》:“品读《清远蓝》+仿佛在蓝色的天空徘徊+拥抱着洁白的云彩+心清意净,爱满胸怀……飞霞山的情,向我涌来+北江水的爱,向我涌来+漫过蓝色的群峰峡谷+漫过蓝色的森林田野+向我涌来,向我涌来……”他表示,自己是读了华海、黄海凤、马忠三首同题诗《清远蓝》,有感而作。
此外,江冰、世宾、陈实等诗人学者也都参与了现场朗诵。还有多人表示,此次诗歌节采风之行给自己带来了灵感,将在会后为清新山水进行创作。
本版统筹:清远日报记者 岳超群
采 写:清远日报记者 王可莹 成渝福 刘洋 岳超群
摄 影:清远日报记者 黄昱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