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在台北阳明山上的“草山行馆”被烧了。
4月7日,我从网上看到这条消息后,正是我离开台北回大陆的第26天。在台北驻点的3月9日这天,我还冒雨游玩了一趟“草山行馆”。
网上的消息说,大火发生在当日凌晨。
而我从新闻图片上看的“草山行馆”,已是大火后的废墟现场了。
没到过“草山行馆”,不觉得“草山行馆”有怎么了得,一旦在“草山行馆”走了一趟,或多或少知道“草山行馆”的来历后,也许便多少觉得有些可惜,“草山行馆” 毕竟有着80多年历史了。
用台北文化官员的话说,“草山行馆”,经专家学者鉴定,被划为历史建筑的范畴了,算是文物。按当局的规定,我在台驻点采访到3月13日止,这天我必须离台。离开前的3月9日,台北先是下小雨,唯独到“草山行馆”时,小雨变成了大雨。
“草山行馆”是临时决定去的。
总社港澳台研究室主任陈立宇说,驻点采访快接近尾声了,挤点时间去台北其它景点看看也无妨,能写就写,不带任务。
从资料上我知道,台北有钱穆大师的故居、林语堂的故居,还有蒋介石退守台湾的第一个落脚点“草山行馆”。
从台北东吴大学到阳明山是一条“直线”, 钱穆、林语堂均在“线内”,而“草山行馆”是最后一个点。
台北的雨真多,多到都编成了《冬季到台北来看雨》的流行歌曲。雨,从“钱穆故居”开始下,到“草山行馆”时已成了大雨。尽管一张“大陆地区新闻人员记者证”赢得了“草山行馆”的工作人员好感,免票让我们参观,但是大雨中的“草山行馆”却被厚厚的雨雾浓罩,站在“草山行馆”的观景台远看,其实我什么也看不到,除了满山的雨雾。
可惜了。有游客和我们一样发出了惋惜的声音。
陈立宇主任说,要是没有雨雾,从观景台了望,对面是层层叠叠的青山绿水,很是舒意的。
可惜了,陈主任也说。他说,他是第二次来,又说,看多了都市的高楼大夏,再来“草山行馆”欣赏大自然有一种不同的感觉。可我偏偏就没看到“草山行馆”之外的大自然景观。
当时,我还在想,我可能是最后一次到“草山行馆”的,为什么天空不着美呢?现在想来,即使有机会再驻台或是去旅游,“草山行馆”无论如何也没有当年的“原汁原味”了,这中间距我离开台北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台湾“草山行馆”建于1920年,曾是日本占据时期一些名流雅聚的温泉别墅,处在山中腹地。蒋介石退守台湾后便选择于此居住,后来才离开“草山行馆”到山下的“士林官邸”。
人去物留。近年来,台北市政把“草山行馆”规划成“艺文沙龙”、艺术家工作室,开放给游人观光,其中,包括馆内陈列着的一些老蒋当年用过的东西。
网上的消息称,“草山行馆”火势一发不可收拾,不到1个小时内被焚一空,约200坪左右面积遭烧,火舌窜烧让木造建筑付之一炬。又称,蒋家后代,蒋孝严除了惊讶、愤怒,也强烈质疑跟目前“去蒋化”的氛围有关。
消息说,“台北市长”郝龙斌在大火废墟现场视察表示,大火发生的时机很敏感,现在不排除任何可能。他呼吁,不该把历史文物做政治动作的工具。
终归,“草山行馆”还是被烧了。
不知是不是一种感应,那天的台北阳明山之行,我自认为没白行,写下了《 “素书楼”里的“最后一位读书人”—-记钱穆东吴大学故居》和《中西结构的林语堂故居》两文,唯独没写的就是“草山行馆”。
现在看来,想再写也没什么意义了。
2007年4月
【 选自作者《我在台湾30天》 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