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孙中山故居
公元2015年元旦的第二天,沐浴着冬日暖暖的阳光,怀着久仰的心情,我踏上了历史伟人孙中山的故里——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
翠亨村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东南方17.6公里处,北距广州市100公里,南距澳门约30公里,西起群山起伏的五桂山脉。东临珠江。境内有孙中山少时喜欢洇水的“兰溪河“。
翠亨村是孙中山的故乡。孙中山在这里出生和度过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翠亨村是他最早认识社会的窗口,是孕育他革命思想的土壤,也是他最早进行社会改革的实验场。
那天适逢小假,前往翠亨游览的游人特别多,可谓是游人如织,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我和几位亲人随着长长的人流前往一代伟人的故居瞻仰。
进入大门,穿越园区一条林荫小道,往右側走10多米,抬头就看见一栋古旧别致的中西式的小洋搂。小楼正门旁边一块匾牌令人注目,上面写着“孙中山故居”几个金色的大字,那是1962年5月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亲笔书写的。这栋小楼是1892年孙中山的长兄孙眉从檀香山汇款回乡,孙中山亲自设计和主持修建的。小楼三开间两层,具有典型中西合璧建筑风格。
楼前是孙中山故居的前院。左侧是孙中山祖屋的旧址。1892年11月12日,孙中山就出生在这里。院子右側有一棵 郁郁葱葱的酸枣树。据导游小姐介绍,这课酸枣树是孙中山1883年从沉香山带回树种并栽种在此。20世纪30年代,这棵酸枣树被台风刮倒,但顽强生长,枝繁叶茂。1962年3月8日,著名诗人郭沫若到此参观,曾以“酸豆一株起卧龙”形容它的奇特姿态以及所象征的不畏艰难,愈挫愈奋的精神。
孙中山的故居纪念馆的导览员王莲娣告诉笔者,童年的孙中山就像一般的农家弟子一样跟随二姐孙妙茜去砍柴、割草、拾取猪粪,很少穿鞋子,也很少吃到米饭,常以番薯充饥。
少年时代的乡村生活,给了孙中山一个思想自由发展的空间,形成独立的性格以及健强的体魄。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起于幼年的经历,与墙外的大榕树有段不得不说的故事。
正是在故居墙外的那棵大榕树下,孙中山接受了革命思想的启蒙。在翠亨村,有一位参加过太平天国起义的老人叫冯观爽,傍晚歇凉时常在孙中山家门前的大榕树下讲述太平天国领受洪秀全起义反清的故事。孙中山听得十分认真,对洪秀全充满了崇仰之情。在和村中小孩玩游戏时,常以“洪秀全第二“自居。
随着人流走进陈旧古朴的正厅,便看见神龛上挂着着先生的黑白旧照,那样亲切和蔼,严肃的脸容里透出几分睿智和刚毅。从正厅往左进入,便是先生的卧室。里面放着一张简陋的木床和一张普通的书桌。就在这小小的卧室里,1894年的春天,先生写下了著名的《上李鸿章书》。在这篇《上李鸿章书》,先生指出片面追求船坚炮利,是舍本逐末的所为。欧美各国之所以富强,“不尽于船坚炮利,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只要做到几方面,“以中国之人民才力,而能步武泰西,参行新法,其时不过二十年,必能驾欧洲之上”。 《上李鸿章书》是一个在教育、农业、工矿业等方面学习西方以在中国实现现代化方案。先生曾希望借上书李鸿章而打入社会上层,取得机会以施展自己改造中国的政治抱负,可惜这种和平改革的尝试最后失败了。先生“知和平之法无可复施”,“积渐而知和平手段不能不稍易以强迫”,逐渐走上寻求武力推翻清政府的道路。
从孙中山故居走出来,穿过翠亨居民展示区,我从一条林荫小道前走了10多米,便来到了孙中山演讲厅前。演讲厅恰好不开放。然而,透过时光的记忆,凝视这间普通的小屋,仿佛看见青年时代风华正茂的先生用洪亮的声音向乡亲作激动人心的演讲,述说在檀香山的见闻,宣传社会改革的主张,抨击清政府的腐败。先生的演讲犹如南洋海上的暖风,吹拂着山乡禁闭多年的心扉。
往前走几步,远远看见一栋古旧、庄重、雄伟的古楼,那是1999年11月12日兴建落成孙中山纪念馆。前往这里参观的人群特别多。我拾阶而上,移动缓慢的脚步进入纪念馆。一位年轻的导游小姐正在对游客介绍说,纪念馆分两层:一楼是“孙中山生平史绩”展览厅;二楼是“孙中山的亲属与后嗣”展览厅。整个大厅给人庄严肃穆、富有历史内涵的氛围。纪念馆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和资料,展示了孙中山从早期革命到晚晴园议事,从“临时组阁”到“二次革命”,从“护法动”到“联俄联共”直至逝世一生漫长的革命斗争历程以及重大的历史贡献。透过一幅幅真实的历史画图和翔实的史诗般的资料,我和无数拜访者一样,用虔诚的眼光,穿过历史迷茫的烟尘,回眸和思考着这位伟人充满传奇悲壮和坎坷的一生。
自1879年夏天,先生第一次离开家乡随母亲远航到沉香山哥哥孙眉那里去。在沉香山,先生先后进入意奥兰尼学校和奥阿厚书院读书,接受西方思想文化的教育,开始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在上书李鸿章和平改革的尝试失败之后,先生逐渐走上寻求武力推翻清政府的道路。1894年11月,先生赴檀香山茂宜岛,四处筹款,创建生平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并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作政府”的口号。以排满思想为革命事业铺路。尔后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会“开展革命活动。伦敦蒙难之后,远东再起,赴日横滨与好友黄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并改组《民报》,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之流激烈论战。在南洋,先生四处奔波,筹备起义事项。1911年10月10日组织发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取得成功,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新纪元的划时代。1913年,宋教仁被杀,你愤而发动讨袁斗争的“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失败后,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重举资产阶级革命旗帜。1919年10月,先生将中华革命党改组国民党,并发表著名的《孙文学说》和《建国方略》。自陈炯明兵变,前途渺茫,四年之后,先生在苏联代表越飞的帮助下,选择了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并发表著名的《孙文越飞联合宣言》。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发表改组国民党宣言,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通过新党纲、新党章,把旧民主主义重新解释为新三民主义,从而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创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
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先生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走完了人生短暂而又漫长的旅程。弥留之际,先生念念不忘动荡的时局和国家民族的安危,留下了 “和平……奋斗……救中国”的遗言。先生逝世后,举国同悲,山河垂泪,哀悼送行人数达30余万人。先生为革命奋斗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为万世所敬仰!
游完孙中山纪念馆之后,又到前面的广场。时值中午,游人依旧川流不息。我往东面一看,一只巨大的铜钟吸引了我。有几个游客也忙着在铜钟前面照相。我仔细一瞅,铜钟上锈刻着“共进大同”几个大字。面对这只巨大的古钟,遂让人浮想联翩,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个伟人用一只巨手敲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终结的最后的丧钟。
由于时间紧促,总理蒙难纪念碑、纪念亭、烈士纪念馆等几处旅游景点也没有时间去光顾了,只好匆匆地离开了故居。
伟人的身影,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记忆;古村的生活,在岁月悠悠的流逝里,化成一种古老而绵长的韵味。历史的种种波澜壮阔,起源于这样一个低调而亲和乡村,再次回眸,形成鲜明而奇妙的韵味,让人久久流连。
历史学家们对孙中山一生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孙中山是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一位伟大人物,他发动和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终结了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推开了中国跻身现代化国家的藩篱;他提出和倡导“三民主义”主张,关注民族、民权、民生问题,开戳了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先河;他坚持实业救国,致力于变封建农业国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构筑了中国未来经济现代化的蓝图;他传承先进文化。努力用近代文明荡涤封建主义思想意识污岁,推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正如先生所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历史的脚步是不可阻挡的。告慰于先生的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以非凡的智慧和胆略,顺应了历史潮流,时代的意愿,领导人民开展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斗争,推翻了腐朽的国民党统治,建立了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60年沧桑巨变,放眼今日之中国,神州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燕舞莺歌,风景如画。旧社会战火连天,强盗横蛮,民不聊生,饿蜉遍地的悲惨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代之而起的是国家强盛,人民殷富,社会风清气正,生活和谐美好的崭新时代。如今,中国共产党又乘改革的之东风,描绘了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的美好蓝图,亿万人民正昂首阔步意气风发迈步走上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征途之中。
先生若九泉之下应知,则定会开怀大笑矣!
2015.1初稿2016年3月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