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根年轻的芦苇,
在这大变革的年代,
谨慎思索着人生的意义,
为青春勾画向上的台阶……
我熟悉的江西省大余县文协主席、女诗人胡燕锋,送来了该县高中学生蔡鸿全的一册诗稿《青春与玫瑰》,我抽空读了一遍,觉得一位十七岁的高中学生,能如此热爱诗歌,并写出了这么多热情洋溢的青春诗篇,着实值得鼓励。我应邀为他这一册即将出版的处女集,作了一些编辑方面的加工,并想简略地谈一谈这些诗作的读后印象,于是顺手从他的《风中芦苇在思索》一诗中抄下以上的句子。
这几行诗,我认为可以概括这本处女集的一个基本特色:如火如风的青春年华,是人生的多梦季节,也是多思季节。爱憧憬爱幻想,爱学习爱思考,构成了一幅多么热烈绚烂的青春自画像!收入这本诗集的数十首短诗,是作者以当代青年的视角,审视现实人生、感悟成长岁月、歌唱家乡变化、抒发真挚情怀的“心灵之声”,热烈开朗又不乏沉静思考,色彩明丽又有一定的深度,确确实实是“在这个大变革的年代”,“思索着人生的意义/为青春勾画向上的台阶”的清新可读之作。
这本诗集的第一辑《成长》,写的是进入青春期的当代中学生,对理想与人生、现实与未来的咏叹与憬悟,既有“在快乐的气氛中留下倩影”,也有“在满眼的泪水中寄托痛苦”(《成长》),但基调是明快而坚定的。作者写《我的选择》是:“选择阳光/因为阳光将金黄抹遍每一个角落/那就是生命的希望”;“选择开始/永远都不选择终结/因为我要无限地扩展我的生活”。作者想把自己“化身”为“绿叶”“白鹤”“风帆”“海洋”“沃土”……溶入大自然和现实世界,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化身》)。作者《拥抱真诚》,发出《青春的企盼》,在“一半属于昨天/一半属于明天”(《神采》)的成长历程中,引领读者从“最浪漫的诗句”中,去“细细品味人生的花季/细细追寻成长的感觉……”(《花季絮语》)一曲曲青春咏叹调,足可引发同龄人的心灵共鸣,催人热爱生活、奋发前行。
抒情性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体的最本质特征,离开了情感抒发,诗就不可能产生动人的艺术力量。蔡鸿全同学深知此理,他的诗作大多体现了抒发真情实感的长处。此诗集的第二辑《水乡》和第四辑《相思》,既收入了作者描绘家乡风物、亲人音容的作品,也收入了进入性觉醒期对纯真爱情的向往与追求的情诗,大都写得比较真切感人。乡情、亲情的纯厚质朴,友情、爱情的诚挚热烈,被一行行明丽、清澄的诗句演绎得淋漓尽致。“不知是亲近还是远离/不知是留恋还是遗忘/但请你相信 几年后/我风干的诗歌必将在春风里返青。”(《水乡》)故乡是人生的孕育地和出发地,游子不管走到哪里,不管过了多少时间,浓浓的乡情是不会“遗忘”的,即使被岁月“风干”了也必定会“返青”。
而作为一个少男少女的代言人,作者写下了大量关于友情与爱情的篇章,少了世故的俗气,充盈诗中的是爱的真切、纯净与热烈;写失恋和离别的痛苦,也更反衬出爱的真挚与圣洁。当然,由于作者还处于对爱憧憬的人生阶段,不可能有什么实际上的恋爱经历,所以这类情诗也大多以想象和幻想为基础,以明快温婉的色调唤起读者对人间真爱的品味与欣赏。
近年一纸风行的长篇小说《幻城》和《梦里花落知多少》的作者,同是高中学生的郭敬明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道:“并不是要立志写出多么伟大的作品来,我只是希望当我还年轻,还能将自己的感受讲述出来时,那我就讲出来。”(转引自2004年1月19日《南方都市报》)“把自己的感受讲出来”,我相信这也是蔡鸿全的愿望。收入此集第三辑《蜜蜂》的哲理诗,正是他讲述自己所见所感所闻所思的艺术结晶。这些诗,善于从生活中所常见的小景物,挖掘出新鲜的诗意和哲理;更多的则是从当代青年内心情绪方面下笔,抒发独特的人生感悟。而且这些哲理小诗都写得诗味浓郁,没有初学者那种“理多诗少”的缺憾。请看这首仅仅七行的《蜜蜂》:“因苦而生/因甜而死//你的翅膀站满痛苦/你的心窝却裹满甜蜜//现在我终于明白/痛苦加上甜蜜/就等于你一生的重量”。谁见过他人这样来写大自然中这种可爱的小精灵呢?更可贵的在于:从作者笔下这只独特的小蜜蜂里,我们看到的是生命的至理、人生的真谛!作者歌颂在风中思索的“芦苇”,从这一大辑哲理短诗中,我们看到的难道不正是“这根年轻的芦苇”的精神风貌吗!
“青春本来就是一首诗”。作者还十分年轻,他的歌唱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已取得不俗的成绩,但我们的期待还在于未来。读罢这一本处女集,我为“红三角”诗坛又一位新人的涌现而欣喜。但我也想在本文结束之际,抄下前苏联著名诗人伊萨柯夫斯基一段话,转赠蔡鸿全同学并与所有诗爱者共勉——
“不要以为初学写诗者的学习只是包括:精通纯技术的写诗规律和研究形形色色的作诗方法等等。学习应当是全面的、深入的。初学写诗的人在学习中首先应该作为一个人成长起来,使人格成长起来。”(《论诗的“秘密”》)
2004年4月20-21日于粤北山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