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手棒诗集《乘月光走来》,吸引我的首先就是扉页上这样的诗句:“睁开一双不妥协的眼睛/等待 /夜塌落下来/光就来到我的身边…”。以至于我尚未将书翻开,诗人已将人带入一个令人期待的情境中。正如人们论述的那样:诗人代表的是人类精神深处的深刻的诗性向往,是人类精神深处的梦幻与梦想的象征与体现,也是身处阴影之中依旧向往光明的歌者。优秀的诗人促进人类想象力的活跃、情感的丰富与成熟,而诗人的基本使命就是要避免人类精神性想象力的衰退,并尽力赋予事物以想象性价值。细读此书,诗人通过一首首清秀隽永的小诗,真真切切地印证了这一点。在午夜出诗人的论隲之下,读到这样的文字和胸怀,感动与敬佩愈加如若泉涌。
诗人余玉英是真正将“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这一准则落实于创作中的践行者。无论是在自己的执教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以诗人的敏锐眼光和独到思想,写下了大量的诗作,选题广泛,视野开阔,看似信手拈来,细读之下,你会发现这些作品无不倾注着诗人莫大的心力。
《乘月光走来》一书分成四辑,分属校园、哲思、情境、爱情;就像园丁菜农,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有规划地把自己的园地划成四片,并分别在上面种植不同的植物,青红绿黄,豆瓜疏果,让人生发丰收在望的欢喜,而诗人条理分明的思路与规划,使她才情扬溢的表述更加清晰明了。这部诗集,呈现出了一个诗人个体的完整与立体感,同时也体现出诗人诗路的多样性。当她在月下期望欢心的造访,而我们也同样看到,这个鲜活灵性的诗人,从皎洁的月光中,揣一卷诗集,轻盈走来。月光如水,诗意盎然,在当下喧嚣混沌的大环境下,这样的坚守与纯粹,凸显出作为诗人的不可复制。
作为一位从事教育事业的老师,余玉英写下了大量的校园诗歌,这是她人生经历的印记,也是诗人在本职之外给教师这个职业的意外馈赠的惊喜。其中《早自习》、《上课》等都是当中的心血之作,字里行间,闪现着一个传道受业解惑的师者令人敬重的光芒。几乎在每一首校园诗中,都透露出一个教师的治学严谨,责任感和使命感跃然纸上。
下课后的诗人,即使还原成一个平常人,却仍保持着诗人的敏锐禀性,在浮躁繁琐的生活中,抓住灵光闪现的一瞬,写下众多佳作,体现出一个诗人对诗歌艺术创作的自觉和修为。
她不仅写工作,写人,写景,写物,写感悟,写爱情。看似信手拈来,细读之下,你又会在她平素的言辞中,体会到她的专注。提及诗,爱情是怎么也绕不开的主题,从情窦初开到炙热的爱恋,起起落落的际遇,还有那起起落落的思绪,在炙热的诗行中起起落落,那么婉转、那么深情、那么沁人心扉。以至于当我读到《我的爱情开在悬崖》、《那夜,无眠》、《亲爱,你会不会乘着月光走来》、《情关》等篇章时,禁不住在某一阙,某一个记忆的片段里,激动、嗔叹、不能自己。一遍又一遍。
“没有山峰/那些云朵/会像水一样流浪/没有翅膀/这个天空/会像梦一样遥远…”当诗人面对烟波浩渺的大山,心里竟涌动着这样的参悟,诗人精准的剖析和开慧的先知先觉,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这尘世幸有诗人的荣光。没有诗人,就没有千古吟诵的唐诗宋词,诚然,没有读到《乘月光走来》这本诗集,你不会发现生活原来还有这别样的期许,和月光之下的这份感动与深沉丰富的内涵。
关于诗,俄国文学评论家、哲学家别林斯基这样概述道: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体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余玉英显然做到了这些。写下“我用一桶清水/一块抹布/去擦亮五十三颗童心”的诗人,写下“只要你溢满留恋的一眼/我便可无憾地/粉身碎骨”的诗人,在原本涉世不深的年岁,又写下了《行茶令》、《打捞端午》、《洛阳印象》、《拜禅》等充满哲理与人生思考的佳作。诗人突破自身资历的限制,以超越普通大众的常规经验,向人们展现出她作为一位诗人应有的老到与睿智。而作为大成诗歌的那份厚重和高远,相对薄弱。相信在接下来的积累中,终会渐渐地趋于成熟,一步步地走向圆满。一如诗人笔下的那轮如玉的明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