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瑶乡民居纪实
 
瑶乡民居纪实
  文 / 杜金华

    


    千年古郡始兴,山明水秀间,孕育着的是始兴人民的异彩纷呈。以生态环境为亮点的始兴百里画廊,自然村落深渡水瑶族乡无疑是当中最精彩、最具代表性的一段。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瑶族风情、古朴原生态的村落,无不令人赏心悦目。深渡水瑶族乡的民居,像一面镜子,见证着瑶乡人民一路走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深渡水瑶族乡是韶关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瑶族人民开枝散叶在各处,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地向深渡水聚结,并逐渐成为相对固定的瑶族乡。作为瑶族三大支系(盘瑶、布努瑶、茶山瑶)中的盘瑶(也叫“过山瑶”),他们零零散散地遍布始兴县各乡镇的山野之地,或单家独户,多则也只三五户,过着“吃尽一山,则移一山”的迁移生活,住所极其简陋原始。解放后的大约1958年间,国家政府为了改善各少数民族的生活条件,给他们分田划地,安居乐业。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惠及下,分散在始兴境内各大山里的瑶族同胞走出大山,在深渡水聚族而居。1961年,新政策出台,罗坝、清化等其他乡镇迁来的瑶民几乎全部又重新回到原来的地区,建村立户。原本就生活在深渡水的瑶民则继续在此安定下来。
    起初,刚从山里走出来的他们极其贫困。因此,住所依然十分简陋,仅能以木头、石头等简单搭建而成,远不足以阻挡风雨。1987年,政府统一规划,下拔扶助款,批山伐木,筹资重建瑶居,据现在居住在故居村里的村民讲,当时请的是江西籍的建筑师傅,工程完工仅仅用了短短的三年时间。为了节约成本,所有材料都由村民自己准备,伐木取材,打砖印瓦,在当时社会条件极其匮乏的条件下,要建造如此大规模的工程,无异于壮举。
    2010年,政府出资对瑶族乡民居群的道路、广场等对进行了修葺,并对整座民居进行墙体粉刷和门窗阳台等上漆。瑶族乡逐步成为始兴的生态旅游景点。并先后授予“韶关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广东省卫生村”等荣誉称号。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深渡水瑶族乡,现划分为长梅一组。其他部分瑶民则在周边其他村组居住。
深渡水瑶族乡依山傍水而建,占地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主体为砖瓦结构,迄今为止都是当地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今天的人们走进这座传统的村落,依然能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并对它周全实用的设计所折服。
    瑶乡民居座落于现在的深渡水街道中段,高大的牌坊屹立在村前,“深渡水瑶族乡”六字,映着蓝天白云,入木三分。两边嵌着一幅对联:“忆往昔刀耕火种居无定所,看今朝国策党恩乐业安康”。瑶族的今昔之别,可见一斑。走进牌坊是条笔直的村道,近村的道旁两扇墙上挂着介绍瑶族这个“山地民族”的传统民俗和历史图文等介绍资料。走进其中,仿佛置身于这个神秘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感受着这个民系的峥嵘和璀璨。忆古思今,充满荣辱与共的况味。
    穿过瑶族乡的文化长廊,眼前豁然开朗,一个诺大的坪地出现在眼前,围绕其周围的,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建筑群,白墙灰瓦,齐整古朴。房屋绕坪而建,家家相连又相隔,浑然天成,从外观上看,每一家都像是一样的,既美观又谐调,让人倍感亲切。
    同是瑶家建筑,新建筑起来的房屋与之前的简陋住所各方面都有改变和完善,并借鉴当时汉族房屋构造的基础上设计建造而成。如此,既与时俱进,又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人”字棚、小木屋、吊脚楼等这些粗陋居所因此渐渐成为过去,在瑶族历史长河中,化作一个时代印记的符号。
    为了预防雨水的侵蚀,地基和近地面约一米用石头砌成,而后才改用泥砖。这些泥砖都就近印制,先挖取地下的黄泥,佐以晒干后的禾杆,加强其韧度,用耕牛反复踩踏至粘稠后,用砖模印成统一大小的泥砖,晒干后去坯就可使用了。横梁、楼梯、屋脊、门窗等支架结构则选用本地的上好杉木。由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其木材比其他地区的更为坚硬。杉木去皮晾干,这样有效防止腐朽,历经百年依然坚实如初。建造如此浩大的工程,砖瓦木材等所有材料都是就地取材。这些材料成本低廉,坚韧耐用,做的房屋冬暧夏凉,十分适宜居住。
    这座看似简单的普通民居,却无处不体现着建设者们的匠心独运。设计布局充分考虑了实用性和方便性,十分周全合理。窗户、门框等木料都是找大木头取整块做成,每家的主门的门扇皆是左右两扇对开,十分坚固厚实,每户人家的大门都装有一对古典的金属门钹,愈加显得古朴典雅。踏入大门,是个面积较大的客厅。为了使厅里变得更加敞亮,部分人家的大厅二楼留出一截,空间直达屋顶,屋脊上改装几片透光瓦,这样就有效地增加了厅堂的亮度。当地人管这种设计的楼房叫“仰楼”。每户人家的房屋内部则都采用四房归厅的格局。以厅为中心,房间围厅而建,一家人基本都分住于这几间房间,出门即厅,十分灵利便捷。大厅里面也有一道没有门扇的小门,上二楼的楼梯就建架在厅后面的门边,楼梯依墙而建,通达二楼。同样是以砖木构造,房间布局基本与一楼相似。楼厅外开有小门,通出楼廊。廊的长度与房子的长度一致,其护栏做工考究,花格形状别致。这样的长廊不仅可凭栏观光,而且方便凉晒衣服、玉米花生等。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和增加实用效能,许多房间的墙壁上还设有嵌入式的小木柜,即使是在今天,这样的装置都是很实用的收纳储物方式。
    从一楼最里面的后门出去,是一排同样整齐有序的单层平房,这就是他们的厨房和饭厅,旁边还设有柴房、猪圈、鸡舍等。前后两幢民房,构成了瑶乡人民走下大山,停止迁移的家。 瞰视整座民居群,如一个雄浑的“回”字。
     瑶乡人民的变迁,也是社会的变迁,新中国建立后的瑶族人民终于停止居无定所的日子,回归到祥和安定的生活中,明亮的阳光从宽敞的窗户如期而至,照得每个人都暖洋洋。




2016/7/6 6:00:05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2 篇︱已被阅读过 428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3962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