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秋之立,情之伤
 
秋之立,情之伤
  文 / 木惠草
    



    今日立秋。
    关于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这样一段文字:“立秋,七月节。……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凉风至。【礼记作盲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白露降,大雨之後,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寒蝉鸣,寒蝉《尔雅》曰:寒螿,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
     这段文字对“秋”作了两个层面的解释:一者,秋为揫敛之意;二者,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揫敛”,是生命经历了春的滋长、夏的怒放,开始由热闹喧嚣、张扬轻狂而转向了低调收敛、深沉旷远。
    这一转变在农人那里,是以成熟的姿态来呈现的,因此“揫敛”对于农人来说,就是禾黍之登的期盼,意味着收获的希望。
    然而文人毕竟多愁善感,万物的“揫敛”在他们的内心,折射成了无可避免的衰败——毕竟成熟是有代价的:生命由葱茏润泽而渐渐黯淡陨落。
    “秋至矣!”随着太史官的一声高奏,一两片梧桐叶应声而落,这是古书的记载。梧桐叶落这再寻常不过的现象,经过文人的笔墨的浸润,充满了时间与生命不可逆转的感伤味道。落叶为秋之声,所以,秋是伤感的季节,是怅惘思绪飘飞的季节。
     古人借梧桐叶落来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俯拾即是:
         初闻一叶落,知是九秋来(司马光《梧桐》)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     
     无雁。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  
     知多少秋声!(宋.张炎.《清平乐》)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 《水
    仙子•夜雨》)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 
    浓睡。(晏殊《.清平乐》 )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 《长
    恨歌》)
   见落叶而闻秋声,可谓声声惹愁绪。而开悲秋之先河的,恐怕要追溯到战国时的宋玉吧: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
    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九辩》)
以我观物,人与物同。见草木萧瑟枯黄变衰,而心生悲情,正是源于这样的同情。从这个角度来说,秋是最能将人的善良潜质牵引出来的季节,又是最富哲思的季节。
    秋,触动人的愁思的还有这一季节的物候特点。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是一个比一个更能牵动人对生命短暂、人生悲凉的感触和思考。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
     人》)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独夜他乡泪,年年为客
    愁。别离何处尽?摇落几时休? 不及磻溪叟,身闲长自
    由。”(杜牧《早秋客舍》)
秋风,像是一把钩子,相恋相思者心中死生契阔、回合无缘的悲凉之情,游子漂泊他乡、羁旅异地的孤独寂寞之感,都被它勾扯出来,丝丝飘散在空中。
    看看白露又是如何凉了诗人的一颗心的:
——左思在一首杂诗写到:“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日出而晞的白露让诗人想到“壮齿不恒居”,人生暮年将至,心都凉了一大半。
  有同样感慨的还有白居易: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
     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惨澹老容颜,冷落秋怀抱。
容颜惨淡,老得像白露消逝般快速,教人如何不生悲?
    最经典的当属《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 
    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    
    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
    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深深爱慕的伊人,被水阻隔一方,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纵使苦苦追寻,终难遂愿。追寻者的心,在白露为霜的秋晨,该是何等的悲凉?
    但是,还有什么比生命将尽的哀鸣,更让人悲切的呢?所以,闻寒蝉鸣泣,人生各种不如意的悲情都会涌上心头吧?
    在寒蝉凄切声中,柳永的千古离别之情哀婉得让人心碎: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  
    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  
    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有八斗之才的曹植在“秋风发微凉”的夜晚,听闻“寒蝉鸣我侧”,不禁“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联想他一生的遭遇,那份抑郁苦闷之情不也很让人动容吗?
    他乡遇故知,转瞬又离别,这份痛惜愁苦之情在寒蝉声中更是浓得化不开: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
    句!我是行 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
    阳暮。(赵彦端(《点绛唇》)

    唉!可见,秋是个惹人悲愁的季节。秋风一起,空气中便飘满了各种愁绪,又在诗人的笔下凝结成无数的诗文。秋,是属于多愁善感的文人的。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这样写道: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
    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愿意用生命作交换去留住秋天,这该是怎样的喜爱啊!而喜爱的原因,竟是那种够味的悲凉。
    我们要惊讶了:这是否太颓废了?郁达夫的解释是这样的:
        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  
    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
    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
    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故都的秋》)
体味悲凉,是缘于深沉的情怀。生命的本质本来就是悲凉与痛苦,秋,将这一本质呈现出来,在文人的心里引起了共鸣。这么说,秋又是最深沉的季节了。

    今日是立秋,但秋的影子还不见半点。然而,到文人的诗文中,提前去领略秋的那份悲凉,也很不错吧!



2016/8/10 12:14:52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2 篇︱已被阅读过 442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2571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