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谭功才散文集《履迹漆画》赏析
如同一切“文化热”一样,所谓“乡土散文热”也是以误导为前提的。真想代替乡村叫冤,状告圣洁化的乡村,状告妖魔化的乡村!你鹦鹉学舌,我邯郸学步,有些许农村根底终日饱食的凑一把热闹,甚至没有什么农村经历的作农民秀,企图身临其境,诠释什么是农民?什么是黄土地吹来的风?什么叫明月?你底子不是自然赤子,怎知乡下的痒!所谓的乡土散文都在把村庄美化成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去抚慰城里活腻了的“失意者”。能有一些感伤、一些忧郁的那还像半个人。因此,村庄的面目变得单向度的粗浅、唯美,不由争辩地沦为了灵魂的逃遁地、安放地。这些矫情之作、虚伪之品已经成为庸俗的同伴,少有艺术实验的突破,思想的震撼,蜻蜓点水般涂改了乡村的真实。他们笔所到达的地方,乡村早已走远。
读着湖北青年作家谭功才的散文集《履迹漆画》,以上的“乡土散文”感慢慢得到了缓解。总有声音响起,我的心灵总有不断归来的感觉。那驱动力并不是来自神秘莫测的神农架,而是来自鄂西土司大寨的风声水影,来自临窗一位姑娘的沉默,或者灯盏窝下的冷影,素朴直接,意象淡远清澈,不脱乡土的原质——在某种意义上还了一个比较原本真实的、里外忧患的、情感多元的村庄面目。
对功才来说,鄂西是他的根。触摸鄂西,以无穷的行走方式;阅读鄂西,从人物永劫的轮回开始。童年的他与无数的伙伴一样,用尚未发育完毕的双脚丈量大山的陡峭与寒冷,用忍饥挨饿与画饼充饥抗衡时间的漫长,用怦怦的、发抖的童心去抵御阴风怪雨的山魂……生活的课堂,他被提前告知——逾越了硝洞坪数百次后,也跨过了景阳河和马水河,得飞出大山,豁出去,活出个人样!在意识里和潜意识里,他已经被磨难唤醒。“千金难买少年穷”,一般而言,童年所饱受的沦肌浃髓的苦难记忆,经过岁月发酵,使得不少人出人头地后,都难免有衣锦还乡、高人一等的派头,以平衡心态。好在功才的离开是一种归来,胸怀早已超越了如此偏狭与浅层的陋习,经过多年的文化熏陶以及十多年外乡漂泊的豁达从容,在散文写作中,已有反思、悲悯、忧患的意识渗进字里行间。
眼下这本散文集分为“哺育我的河山”、“漆树林的追忆”、“漂泊梦的散记”、“提升我的搬迁”、“非协调的断想”、“雨季中的反刍”与“多棱镜的折射”共7辑。沿着历史地图,其所精选的60多篇文章分明烙印上地名、人物、事件三大地理标识,渐次心旅,不难发现这是一幅鄂西乡土风情图,一幅归来者的心灵地图。
人以地载,地以人名。紧扣“地名”,前四辑是作者追忆精神上曾经留下刻度的具体地点。遥望作家与其精神家园,也总让人联想到承载着丰饶精神和物产的地方。沈从文寓情于凤凰,贾平凹再三寄情于商州,刘亮程倾情于一个人的村庄,功才将大篇幅的情墨交付了鄂西。在作者心目中,鄂西是“哺育我的河山”、是“漆树林的追忆”、是“漂泊梦的散记”,视觉的影像随着时间的橡皮擦越来越淡,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遥远,在作者心窝却是不断地清晰,高大,仿如一尊尊塑像。如果说,《灯盏窝》、《大寨》等发酵成时令性的风湿骨折炎,那么《粟谷镇逸事》就是纵横地图的一条汹涌翻滚的长河,飘着童年成长的浪花,民风淳朴的瓜香,也飘着制度流毒的垃圾,文革荒唐的事实,物是人非的困惑、硬伤……如此的力作还有不少,比如《岩口子》给幼小的心灵刻上了什么叫代价,《小溪》昭示农村更需要信仰支撑,《野三口》的狭窄道出村民薄命轮回的原由,《关于棉帽的记忆》、《鞋子》、《年关》等宛如阶梯,踏着苦涩的滋味以及亲人的目光,农村孩子开始知艰辛、懂责任,早当家……
功才笔下的人物是血肉丰满的。他的目光绕过了英雄与美人,盯住一群布衣——举步为艰的“职业人”,将他们放在鄂西的经度里,八九十年度改革开放的纬度里,用经纬线勾勒出人物挣扎、苦难、怪异的背景——外困内患的双重交迫。这是底层人的写照。《漆匠》是诱人的行业,可是割漆得先天耐漆,禁忌食物,才能将一家的衣食住行、老婆一刀一刀割回来,一辈子在深山茂林行走;《杀猪佬》堂伯父技艺如《水浒传》的林教头,杀猪时老谋深算,技艺表演时谦虚从容,因为无子无孙,性格越来越怪异,暴躁无常,这是一个缺少阳光照耀的人;《打工爷》、《彩民阿东》是机会主义者,心存侥幸,拿青春赌明天,睹香车喟叹,望二奶兴叹,是部分流民的剪影……
如果说“地名”、“人物”是关注身外世界,那么“事件”则是透视心图影象。离开故乡,或者说寻找本身,心灵注定是一种漂泊。如千万打工族一样,功才寻求生活立锥之地的同时,更渴求精神的归宿。他的散文长于客观的叙述,把“情”隐匿于事件的细节里,过程中,轻易不打开感情阀门,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感悟、去品味。《从长营出发》胡须长了两寸,头发长了五寸,熬到发工资才饱餐一顿,卖几本书,借公交车丈量北京到底有多大;在《管营》把钢筋偷扔到隔壁,谁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边有人将胜利果实搬走,眼睁睁地,连大气也不敢出;在《拥有生命的日子》、《一张无法寄出的汇单》等开始亲眼目睹人生另一种突然,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自古文章事,无非天地人。显然,这三部分不是决然分开的。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正因为交织与重叠,《履迹漆画》的世界才丰厚、立体、真实,传递出多种况味。
《履迹漆画》是真实的,无论是内容还是感情。金代元好问的诗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意思是说,一个人写的文章若不是发自内心的真话,就不必拿出来丢人现眼。真,一直是散文的命脉之一。功才可谓深悉其中奥秘,尊重内心,打动自己再打动别人。他的散文是保真的,题目就可见一斑——描画自己走过的如漆一样深刻难忘的足迹,将笔对准哺育他的河山,生活的陡、坎、坡、沟等真实原貌,故乡人的淳朴而愚昧,贫困而狭窄的双重宿命,直面内心的挣扎历史、辛酸历史。故乡人、故乡事都作客观的叙述,让感情自然流溢,读着《粟谷镇逸事》里,谁不会沉浸到鄂西独特的风俗画卷中去呢?谁的脑海中会产生概念式的鄂西呢?
《履迹漆画》的语言含有诗意的。自古以来,好的散文,其实都是诗。“多年后,当我像模像样衣锦还乡时/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寻找记忆中的小镇/或者,那时这一切变得也不那么重要了/就让她永远在我的记忆中发酵(《粟谷镇逸事》)。一把酷月的屠刀/泛着冷冷青光/一步,一步/向你的心口逼近(《漆匠》)。只要把这些语句分行,谁说不是感情真挚的诗呢?大凡在写诗上沉浸过的作家,其语言质感是可触摸的,再写其他文体,已经占有了优质语言的高地。著名作家朱自清、贾平凹、阿来、张承志、周涛等都是吮吸着诗歌的母乳长大,散文新锐作家刘亮程以《一个人的村庄》一夜成名之前,他已经在写诗中泡了近十年。功才也在诗中把玩了几年。因此,它描写得比较准确,语言比较鲜活,富于跳跃,意境悠远,读着、读着心中万千记忆中的意象复活了,从而进入一个超越时空的心理场。关键的是,作者不是玩弄语言,而是把诗内化为文章的一种底气、一种氛围、一种价值,即使在文中出现也是为了画龙点睛,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然而,更可贵的是贯穿全书的忧患意识与人文关怀。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第一篇文章最后,作者感叹:“对于清江沿岸旅游景点的开发者们来说,他们需要的正是这种亘古几千年的风景,他们赚取的也正是历史停留在某个时期的古董。他们在吞食历史沧桑的同时,对于古董的持有者来说,或者就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从此种意义上说,我大寨上姑父姑母就只是历史上一个小小的转折符号而已。”“噢,这个充满不安与烦恼的雨季,一九九0年的秋天,我独自一人坐在学校的办公室里想了很多,很久,直到黑夜悄然来到我的身边”(《授惑》)。……这样的语句很多,作者对和谐环境的两难忧患(进,将唯存的乡村开发为城市的代名词风景区,心灵无处寄托;退,乡村如何才能摆脱物质、精神贫困的恶性循环),对人性不解的追问以及人性光辉的追寻都体现了作者心的回归,人文精神的守护。
作家周国平说,缩减、衰退是时代的宿命。我们刚告别生活一切领域缩减为政治的时代,一个新的缩减旋涡又更加有力地罩住了我们。在这个旋涡中,爱情缩减为性,友谊衰退为交际与公共关系,读书和思考缩减为看电视,信息缩减为网络,大自然衰退为豪华宾馆里的室内风景,对故土的依恋衰退为旅游业,真正的精神冒险衰退为假冒险的旅游设施。再缩减就是,一切精神价值都缩减为实用,永恒的怀念和追求衰退为当下的欲望,文化缩减为大众媒体……功才的散文也关注了这点,疼痛在文中彼隐此现,不断地用心昭示:归来吧,人性;归来吧,乡村。
真正的散文,真正的艺术,应该有助于生命的唤醒、扩张以及提升。无论走得多远多高,游子睡觉时鞋尖的方向就是故乡的方向,孤独时遥望明月的方向就是故乡的方向,始终指向人性的明亮、纯真、圣洁、高尚、丰盈,光辉。远走,甚至背离,都是为了这种意义的归来。
中山三乡延缘斋
2005年1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