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正煮菜,忽听电话铃响,接完电话,我已不记得自己正煮着菜,直到满屋飘荡着烧糊了的味道,我才反应过来,此时菜成了木炭,锅也直冒火,我为此懊恼不己。
想起小时候有一次和家姐边玩边煮菜,结果与此景一样――菜已木炭,锅已冒火。惊慌失措之际,家姐一瓢冷水下去,锅破了。父母责骂之严厉,现在想起犹如昨日发生。时至今日,每有犯错,耳边都响起儿时的声声责骂声,说胆颤心惊,一点不为过。
今日又犯同样错误,心中惶恐,屋里踱来踱去盼他们父子踢球归来。他们一进门,我马上告知原委,希望他们批评一顿,或者埋怨几句,减轻自己心里的负罪感。可孩爸只是一笑而过,宇儿闻了闻满屋的糊味,打量了一下我,确定我没受伤,淡淡地说:“菜糊了,人没事就好。”父子俩回家各忙各的,没有责怪,好像不曾发生一样,我有点不习惯,期待的责怪没有如约而至,我本想像祥林嫂一样诉说事情的经过,希望我的话语可以激发他们责怪的灵感,来冲淡我内心的负疚感和懊恼,可他们如若充耳不闻,不愿纠缠此事。
我从糊了的菜中走入了沉思:为什么同样是我,犯同样的错误,只因为成年与孩童年龄的不同而享受不同的态度?
现实中也有许多成年与孩童犯同样的错误,对其态度却截然不同的现象:成人讲粗话被忽视,孩童讲粗话要批评;成人熬夜看球赛是理由当然,孩童熬夜看电视是如临大敌;成人在饭桌上可以大声聊天,可以挑肥拣瘦,可以想吃多少吃多少;孩童则要看父母的心情决定,成人可以想方设法混日子,孩童则千万不能混日子……
中国人常喜欢在会议上说:“我这是对事不对人。”为什么对幼小的孩童,我们却对人不对事呢?
归根到底是因为 在父母与孩子(或者放之社会是成年与孩童之间),父母是规则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一切解释权归父母。父母制定的规则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此规则只适用于孩子,适用于别人。家长是有特权的,小时候,孩子都伸长脖子盼长大,因为长大了就有特权。中国人对权力的向往应该就源于这种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从家长到XX长,都是为自己要特权的长官。我们不经意地向孩子撒下了一颗不健康的权力欲的种子,在我们心里也认为当大官,挣大钱就是成功的象征。父母在孩子面前的权力越大,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地灌输当官挣钱的成功之道,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有机会当官挣钱时,他会比别人更疯狂更不择手段。每想起那些贪官和那些挣没有道德底线钱财的人,心里除了憎恨,更多地同情他有个不幸的童年。不幸童年之后是迷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它的附属品可能伴随有对伴侣的占有欲和对孩子的控制欲。
同事、朋友、配偶对成年犯错的容忍,而对孩子的指责,大多顾及面子。人要脸树要皮,批评成年人是要顾及你我的面子,指责孩子不仅不伤脸面,还可以高高在上地标榜自己的高尚与伟大。同事、朋友、家人犯错,为了顾及其面子,不便指责,更别说打骂。回到家里有家长甚至把同事朋友犯错对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承受了对别人犯错的惩罚。这是父母之过不是孩子之错,有时我们自己都来不及细想。在孩子面前,在弱者面前,我们是如此不假思索地理直气壮。我们不承认面子比孩子重要,但我们处理时往往顾及面子比顾及孩子多。
说起父母之爱,都说是无私的,其实是有条件的爱。爱孩子与爱面子杂和在一起,自己也分不清是爱孩子还是爱自己。许多时候我们是通过孩子来爱面子,实现一种狭隘地爱自我。如果这次因为玩手机烧糊菜的是宇儿,我也会像宇儿一样,先打量一下孩子,然后说:“菜糊了没关系,人没事就好”吗?我是先想到糊去了我十几元钱,还是先想到“菜糊了,人没事就好”?在爱的面前,父母不如孩子豁达,无私。不论父母对孩子如何歇斯底里,如何打骂责怪,不论父母所作所为是否正确,孩子都无条件地发自内心地原谅父母。不要说朋友之间,就是夫妻之间也是万万做不到的,吵完架少则一天二天,多则一头半月冷战,每遇矛盾,又像刨花生一样翻过来数落一番,直到春去秋来,花生开了又落,数落的旧帐也越来越多。孩子不论你如何数落责打,他从不计仇,从不给你翻旧帐,有时眼泪还在眼角,却又欢喜地抱着你,与你说笑。因为他知道你是他最爱的父母,爱,是不需要条件的。不论你做什么,不做什么,不论你有钱还是没钱,他都始终如一地爱着你,只因为你是他父母。作为父母的我们真的要向孩子学习如何无私地爱,无条件地爱。
许多父母爱孩子但不敢无条件地爱孩子是源于内心的焦虑:“现在不责怪打骂他,将来他还不会……”怕孩子走错路,怕孩子重覆自己的老路,怕孩子的路走不远,对孩子未来的焦虑。焦虑教育是父辈们家庭教育传承下来的,“恨铁不成钢”“棍棒下出孝子”,事实证明,现代教育里棍棒下是出不了孝子的。社会在前进,教育是先行者,教育的先行体现在继承和创新,家庭教育就更应该在父子传承的家庭教育里学习别人的家庭教育,在学习中前进。
父母对孩子也不必过分焦虑。儿时我煮糊了菜,烧烂了锅,父母大发雷霆,责怪打骂,留给我更多的是心理阴影。每次自知做错了事,战战兢兢地等待父母责怪打骂,事后满肚子的委屈,伤心,哪还有心思去反省,成长。因为担心责骂,每次越发小心翼翼,就越忙中出乱,犯了错挨一顿打骂,内心也少一份内疚,少一份责任。要相信孩子本身有学习的能力,在劳动中学习,在选择中学习,在反思中学习。对于教育来讲,责任教育的缺乏不是成功的教育。不成功教育带给父母是更大的焦虑。
没有学校教育,缺的可能是知识;但没有家庭教育,缺的一定是教养。未来,是培养有信仰和担当的人。菜糊了没关系,但不能糊了父母的双眼,不能糊了我们时刻反思教育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