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沉默,是最好的表达
 
沉默,是最好的表达
  文 / 木惠草
            




    梁实秋先生在其《沉默》一文写到一件有趣的事情:一位沉默寡言的朋友来访,见面时只嘴边绽出微笑算作见面礼。待客入座后,主人也决定奉陪到底——缄口不言,两人默默相对,不交一语。客人吧嗒吧嗒地抽着主人递过来的烟,或静静地品着主人沏的茶。主客之间虽无一言,但场面并不尴尬,客人“左顾右盼,意态萧然”,茶尽三碗后,尽兴而辞。
     梁先生对朋友的这次无言造访念念不忘,以为是见识了“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的六朝人的风度,言语间,流露出能与这样的沉默者为友而感到的喜悦。
    读罢此文,觉得很有意思,也很佩服梁先生这样的大家对于人生和世事的深刻理解。
     一份牢固的情谊,不是靠语言来获取,也不必仰仗嘴巴来维系。朋友间的交往,乘兴而来,尽兴而去,不必害怕对方误解而说些客套话,也不必担心冷场而东拉西扯,那份默契于无言中,双方均已了然于心。这时的沉默,恰恰成了一份深切友情的实证。
    特别喜欢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我的想象中,诗中的后续画面也应是与梁先生所写的差不多——也是无声的画面:两个感情笃深的朋友,静静地围坐在火炉边,默默地喝着新酿的美酒,无需交谈,内心的满足与温暖却在眼神的交流中,在递过去接过来的酒杯中传递给对方。
    曾记得我自己的生活中也曾出现过那样的沉默者。那是我和先生的老师兼同事,长着一副淡漠的样子。因为跟先生很是投契,所以不时到家里来。那时我们家门总是大开着,他一声不吭走进来,连门都不用敲。“老师。——吃了吗?”点点头算是回答,然后坐下,眼睛朝着天花顶扫视一番后,转向正开着的电视机,默默地看。“您喝茶。”他慢慢地转过头来,盯你看一眼,探过身来端起茶杯,一饮而尽,脸上表情起了不易觉察的变化,而后将身体往后一靠,抱臂而坐。几杯茶过后,他忽然起身,先生赶紧跟随其后:“老师,您慢走。”依然一声不吭,走到门口,转身看你一眼算是告辞。默默地来,默默地去,但你能从那沉默中感受到他对你的在乎。
     所谓言传情尽,老子也说大音希声,沉默,其实才是最好的表达。一分没有把握的感情才需要借助言语去维系,因为你担心对方不明白,害怕因误解而生隔阂,所以,谨慎小心地措辞,或热情洋溢地倾诉,说到底是因为双方缺少那份心灵交汇的默契。若果这一缺口无法补上,那么,言语的表白恐怕不仅无益,反而只会加速那份感情的消逝。当你和某人相对无言,却不会感到冷场,也不会感到索然无味,想找个话题来化解尴尬和解闷,那你和他的关系一定已超越了一般朋友的层面,到达相知相识的境界;当一对恋人不必靠浓烈的情话去维系感情,默默相对时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已让对方心领神会,感受到爱的存在,这样的恋人应该可以成为灵魂的伴侣了。
     当然,真正的心灵相通者,并不排斥言语的交流,他们或许有说不完的话,有探讨不完的话题,因为这样的交流能让他们获得无以言表的精神愉悦。但是,他们一定很享受相对而坐默默无言的时刻,并且,珍惜这一时刻。



2016/9/20 22:02:02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2 篇︱已被阅读过 391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6725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