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东北饺子、杭州小笼包、顺德陈村米粉,走南闯北的人没有几个没吃过吧?
记得有次赶时间,转了几路公交车,到得桂城派出所已经快8点,肚子咕咕叫,腿有点发软,那是要进食的征兆。便步入对面一家沙县小食店,3元要了一笼小包子,抓起往嘴里送。皮破馅露油星喷溅,那肉香啊,真解馋。可惜来不及细嚼慢咽的品味,几个小笼包下肚,匆匆奔南海人民法院立案庭。
季华四路的南丫岛,有一家东北风情馆,多年前托警官朋友赵汉平的福,享受过一个中餐。什么高粱酒、肉夹馍、东北饺子,不一般的风味,脑海里从此就留下东北饺子的印记。
顺德陈村米粉呢,最好米粉蒸排骨,当早餐行,就算消夜时送酒佐茶也不错。
后来知道,这几种面食先后被评为中华名小吃。
我们的南雄饺俚糍,可没有东北饺子和杭州小笼包的幸运和荣誉,但一样活泛在客家人心里,一样能在珠玑巷后裔们心灵深处捞起温馨而沉甸甸的乡情!笔者写过一篇《故乡小吃》,向读者娓娓道来:今年吃了来年还想吃的麻糍,类似肠粉又不是肠粉、可蒸可炒可炸的烫皮,奶奶封藏的甜糟,蒜头、辣椒、陈皮、八角香末氤氲的番蒲酱,灰水特色味浓的推浆糍,绿碧碧香渺渺的艾糍,等等,如数家珍。该文收入2011年出版的处女集《野草芊芊》,许多同学、老师、家乡亲友来电絮叨他们的感受,你这篇散文给我们重拾了几多亲情友情乡情的思念。明眼人自然清楚,其实,家乡令人难忘的风味小吃又何止这些呢?
可人们惊讶而又不解的是,南雄饺俚糍几乎在各个乡镇也难觅踪影,她只飘香在县城的几个车站、繁荣市场、光明市场、中街市场和几条老街。
“饺俚糍,刚出笼的饺俚糍。”“哥佬,捎些饺俚糍回去吗?”“妹佬,要点饺俚糍啊,又香又辣,味道强哎!”
外出谋生,每每回到家乡,在县城老车站,几个阿姨、大姐脸上洋溢着笑容,嘴里蹿出熟悉的乡音,她们或站门前或候车室或公路旁,揭开蔑箩的纱布,一层层金灿灿、香喷喷的南雄饺俚糍,足以让游子垂涎欲滴,忍不住向前,花上三五元,辣的不辣的捡满一盒,带回家里与老父亲分享。
一抬脚,多年没吃过家乡的饺俚糍了。家乡通火车已经2年多,可我就是没乘过火车回去,更没闻过南雄饺俚糍的幽香。今年7月,黄坑的老同学的老父亲电话中再三叮嘱、急切呼唤,我才第一次从广州东乘火车,于当天下午3时到达南雄火车站。因急着见老同学的老父亲,对车站喝卖饺俚糍的声音充耳不闻。
不久,全省对民办教师进行摸底调查,截止10月20日由当地村委会(居委会)汇交材料。我曾在家乡老宅村隐居坑教学点代过课,哥哥来电让我回去拿调查表,找3名公办教师作证明。于是,10月17日下午在广州站踏上火车,当天晚上7时左右到了南雄,寄宿姐夫曾庆煌家。县城、镇上往返,邓汝贤、叶逢泰、叶登旺三位老师庄重地在证明材料上签好自己的大名,捺了指印,将调查表交村委会,下城住宿仙水地。
仙水地坐落在韶赣路南雄全安境内,步行到火车站约需半小时。在老表叶东石那儿吃过早饭,我不紧不慢朝车站走去。
拐进车站路,没够10分钟,后面一辆摩托车嘟嘟嘟跑来,车上骑着一位70后女性,穿着大方清新,驰近跟前,她停下来,摘下头盔,脸上洋溢热情:“这位叔叔是去火车站吗?上我的车吧,顺路。”
陌生女性。我本能地回应:“再顺路也得车费啊,收多少?”
“顺便捎上,分文不收。”见她爽朗大方,我扶了扶行旅包,跨上摩托。
眨眼间,已进入火车站广场。她将摩托停开一边,告诉我自己叫邓兰红,珠玑镇聪背人,嫁城里,在这里卖饺俚糍。广场靠路边有几档快餐店、小杂货铺,邓兰红从店里搬出一张铁皮桌、几张塑料凳,麻利地将一铝锅饺俚糍摆上,侧边放几包纸巾、一盒牙签,桌子下面有降解饭盒、包装袋。安顿好,她坐下来,一边玩玩微信,一边密切关注行人,玉口甜润,招揽生意。
广场根本不能与一线二线城市的火车站相比,眼皮稍稍一抬,候车室、售票窗、进站口、公交车点、临时摊档、通道受尽眼底。站前的主干道分布着大理石雕琢的圆球、石墩,既防车辆冲撞,又起装饰作用。单元与单元之间植有勒杜鹃、七里香、紫薇、银杏,绿化简单明了。一会儿,陆续来了几个喝卖饺俚糍的,20余岁的靓女、60余岁的阿姨挨着邓兰红右侧石墩前坐下,等候乘客光顾。
那几个屁股没坐热,见远处有客人,往那儿挪,见兰红这边客人多,又往回靠拢。
而兰红,我的本家,她淡定,心态平常,心无旁骛,保持着乐观、阳光的微笑,不断与身边的乘客问候、招呼:
“后生仔,下广州吗,要不要带些饺俚糍下去?有辣的,有不辣的,先尝尝吧。”
“靓妹,尝尝我的饺俚糍,买不买不要紧。”
“叔叔,要点饺俚糍吗?辣的不辣的任你选。”
……声音清爽、甜润、随和、亲切,仿佛迎接归来的游子,又像挽留即将出远门的亲人,一对青年男女刚好从这里经过,停下脚步,兰红忙送上牙签,请他们品尝。那女的当即尝试一只,嘴巴连连呼气:“好辣、好辣。”两人往前走了,看了几个人的饺俚糍。
不一会,那两名青年买好火车票,重新返回邓兰红桌前,辣的不辣的各要了20元。
售票窗没开,我坐在兰红跟前,到买了票等候,我还是坐在她旁边。论年纪,本家姑娘比我年轻得多,论辈分,邓兰红“衔”字辈,我该叫她姑奶奶。南雄开通火车后,她见有商机,每天凌晨五点起床,磨米浆、剁馅、搓饺子皮、包馅、蒸熟,八点多便骑摩托出车站,摆摊候客,两趟火车在这中转的有当地人,也有外地的,很多人喜欢吃南雄饺俚糍。不求赚大钱,帮补一下家庭开销,是有奔头的。
难却盛情,我品尝了兰红妹妹亲手包的饺俚糍,看颜色品味道察质材,断定跟乡下的农家推浆糍同源。
自己不是植物学专业,不知学名叫什么,我们那里祖祖辈辈叫腌柴的小灌木,可割来熬灰水,最地道是砻碾出的粘米,用灰水侵泡呈金黄色,石磨磨浆,在铁锅里炼成软绵绵任你捏什么形状。粑粑皮取圆形对折,馅按每家不同口味自由搭配,一般有六种:酸菜、花肉、辣椒、蒜苗;萝卜丝、豆角、茄子、廋肉;花生末、芝麻、虾米、葱花;韭菜、精肉、辣椒;包菜、廋肉;肥肉、萝卜,茶油或菜油、花生油炒馅,分别包成齿边半月形,一层一层叠在蒸笼里,柴火蒸出来,又韧又糯又香,一家人团聚,或款待客人,与左邻右舍分享,确实令小孩垂涎,大人留恋。茄子包、酸菜包、虾米包、豆角包等各类馅的包子,她们共同的“外婆”,就是推浆糍,各类包子的微缩版,即是县城特产饺俚糍。
火车站广场不时传来叫卖声,陆续有垂青饺俚糍客人的称赞声,一阵阵飘来的糍粑的香味,夹杂着绿化带随风而来的花香,让我浮想联翩,顿时感到邓兰红她们的吆喝不是卖饺俚糍,简直在营造一种久违的乡情乡音,在给游子编织魂牵梦萦的思念,给他们传递着酵母,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寂寞的心灵深处都孕育出家乡的爱恨情仇;系牢跋涉万水千山的风筝线,无论你跨州过省,家乡的丽日蓝天都在头顶。
临上车了,在兰红那儿捎上一盒,给各地朋友尝尝风味独特的南雄饺俚糍,给自己咀嚼一份芳香的记忆。
2016年11月5日晚于佛山篱
舍。
|